Apr 24比特幣的能源消耗— — 試著轉變觀點 (譯自Bitcoin’s Energy Consumption by Gigi,採CC BY-SA 4.0)(原文發表時間為2018/6/10,請斟酌內文資料的時間性) 你可能聽說過比特幣浪費了大量的能源。你可能也聽說過,到年底時,比特幣將使用全球電力的半個百分點,用於挖礦的計算並沒有做任何有用的事情,如果目前增長率持續下去,它將吸收所有能源,我們都會死翹翹。 我不想爭論數字或拿現在銀行業去跟比特幣的能源使用相比較。我只是想提供一點觀點轉變的線索。 比特幣是極具冒犯、攻擊性的 比特幣是一個全球、無需許可、抗審查的網絡。它天生就帶有攻擊性。它冒犯了政府、銀行家和中央當局。事實上,冒犯銀行家正是這個實驗的初衷。 乍看之下,比特幣似乎是人類曾經想出來最糟的數據庫。除了看起來效率低下且速度缓慢之外,它還以極快的速度消耗計算資源,消耗能量相當於一個小國家。 「與現代分布式數據庫相比,區塊鏈過於緩慢、笨重、不必要地冗余和過於多疑。」 — Dhruv BansalBitcoin11 min readBitcoin11 min read
Jan 16Find my 近況…… 2023年初簡單說,我活著。 複雜說,我繼續說。 去年十二月三十號,因為喝醉酒,傍晚在大安森林公園跌倒。醒來時是隔天早上三點的沙發上,手機、眼鏡還有前一夜的記憶都一起不知所蹤,用find my device的功能尋找,可能因為手機已經沒有電,所以google最終是用我當晚的行程判定手機可能的位置。如下圖: 從衛星定位+模糊的記憶,我因此判斷自己是在大安森林公園跌倒,而且從傷勢來看,應該跌得異常壯烈。除了臉部嚴重挫傷,眼球微血管破裂之外,我左右手臂的肌肉都拉傷,兩腿膝蓋前方有淤青,後方有擦傷(雙腿前後都有傷是什麼道理?在荊棘中打滾嗎?)。為了找回手機,之後幾天早上起床都會習慣看一下find my device。忍著各種疼痛、用度數不足的舊眼鏡呼喚死機的google pixel 5,我突然有一種奇妙的幻覺,覺得自己其實有機會就這樣死在那個感覺不大的大安森林公園,時間就如同google說的,2022年12月30日晚上十點零二分於大安森林公園歿。那個時間軸的末端就躺著我的屍體。Cancer5 min readCancer5 min read
Feb 19, 2022在地與外地我自己在談「地方創生」這個主題的時候,一直都有一種缺憾(自卑)。這缺憾一目了然:我們辦公室在台北,大部分成員也都住在台北(Well,國發會也在台北。),這樣的人,討論地方創生的立場在哪裡呢?這個疑惑在疫情開始之後,其實越來越嚴重。因為疫情,很多排定的採訪都因此取消。我也開始努力反思這樣事情。 這段思考當然是有預設立場(意識型態),因為我就是「那個」身在都市號稱作「地方創生」的人。如果大家是合作並非競爭的「夥伴」,我的思考是以下幾點: 一、打交道與向前衝——各自可以扮演不同角色 我覺得日本動畫《櫻花任務》給了我一些些靈感與激勵,所以想要從介紹這部動畫開始。 簡單說,《櫻花任務》其實就是一個女生突然接到一個工作委託,要到一個「間野山」這個地方以觀光名義的「微國家」擔任一年的「國王」(觀光大使的感覺)任務。 這部動畫吸引我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對「國家」概念一直非常困擾,而「微國家」是我強迫思考的介入點,或者說我希望用「微國家」這個現實上存在的實際行動當作弄濁池塘水的石頭(當時統與獨一翻兩瞪眼的池塘),因此跟同事們一起做了一本書:Placemaking7 min readPlacemaking7 min read
Dec 5, 20212021年底近況更新——「預設值改變」的生存之道這段自言自語是屬於「近況報告」式的。不是建議、也沒打算聽取建議。自己甚至覺得沒想要達到溝通目的。所以,請隨意。 給陌生人的快速前情提要 2010年,醫師發現我得了一種有點罕見的腦癌,星狀細胞瘤,在2011年初開了第一次刀,並且確認是Stage II(預計平均壽命:十年)。之後過了一段自以為無憂無慮的生活,在2018年被建議再開刀(清醒開刀),確認已經發展到stage III(預計平均壽命:兩年,對,現在是開始賺了),這次手術對我有巨大的影響。因為1.癲癇副作用讓我失去自己身體的信心,從此不騎車、不游泳、不在夜間出門。(在家癲癇醒來,只會發現滿嘴血,貓咪在身邊圍著叫[心疼]。)2.這次之後我也才認清,這個疾病在西方醫學眼中是無解的,因為藥物有限(沒有標靶、沒有基因療法,而腦也不能無止境一直開開開),換句話說,就等死(但,誰不是呢?)。 一、default: death; 從某個時間點開始,我從一個溫和的人,開始變成「激進」思考、「激進」行動的人。面對疾病,我更是如此。我下定決心要全然改變我原本的飲食方式、生活方式,放棄我原本最喜歡的各種碳水化合物、甜點,採取嚴格生酮。(不能像我父親得到胃癌的時候,幾乎沒有改變任何生活方式[只聽醫師片面的話,對我來說,就是逃避。幫助有限]。)特別是2018之後,躲藏在各個角落的恐懼感幾乎要吞併我。為了避免自己動彈不得,我每天一點一點接受死亡作為生命的預設值。7 min read7 min read
Aug 7, 2021後疫情的地方創生(一)台灣一直到今年五月以前都算是「前疫情」:從好的角度看,因為無法出國,所以「國旅大爆發」,讓很多地方產業界的觀光有了機會;從壞的角度說,如果CODIV-19不是中國陰謀,而是一種自然給人類的教訓,那台灣顯然沒機會獲得教訓。 一直到今年五月,疫情在台灣蔓延開之後,終於從「台灣奇蹟」進入到跟「國際接軌」階段,這不一定是好事;但既然遇到了,人類悲慘的命運就是要面對它。作為以出版、實踐地方創生的小出版社暨工作室,疫情開始的時候,我分別從悲觀(怨恨)開始想,有哪些危機?再到樂觀想想有哪些轉機? 這是這個思考歷程的小小紀錄。 A. 悲觀:無關緊要的銀河 這兩年因為種種原因,我開始很需要一些居家之外的第三空間,這第三空間最好不要只是提供咖啡,能有少許的酒精協助我進入此空間為佳— — 我的精神保護機制過強,一直是難以放鬆的人。感謝損友葉雲平以及我自己不屈不撓的開發精神,漸漸在台北幾個地區隨時可以找到白天或傍晚可以坐下來休息、說話也好、讀書也好,總之就是一個協助我有小小歸屬感的異世界空間,讓生命不致於那麼孤單。New Normal11 min readNew Normal11 min read
Jun 12, 2020書店、城市以及文青——我私人的誠品書店故事我很驚訝我在相簿裡面找不到半張誠品的照片,如果有,大概都是為了工作:像是信義店剛開始的工地、松德辦公室門口的水池。(上面這張則是為了誠品《提案》所拍的照片,很高興跟三位志同道合的同業與前輩一起入鏡。至於誰是「同業」,誰是「前輩」,可從位置安排窺得一二。) 自我分析,之所以沒什麼照片,一來是因為進入出版業之後,我進入書店的感受已經不一樣了,沒什麼拿起相機的慾望。二來,所有的誠品都沒有當初的誠品圓環店,或者第一代敦南店(我們的分類是2008之後是二代)讓我更驚艷與震撼,因此也沒有想要紀錄了。 我原本就是一個性格愛恨夾雜的人,所以每件事情我無法不同時多面思考,特別是在現在的年紀,回憶如同老人斑一樣以惡夢形式出現。 望去的視野、未來的夢想 我認為我們看出去的風景,直接會聯繫到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就像沈默的羔羊的精彩句子:「How do we first start to covet? We covet what we see every day.」)書店12 min read書店12 min read
Published in生酮筆記·Mar 30, 2020生酮紀錄(第四週)三月二十二日 今天被邀請出去吃飯跟登山,這件事情有點麻煩。因為之前的經驗當然都知道,出去吃飯有多種缺點,一方面很難精確計算吃的重量與成分;另一方面很容易吃過多。 所以我今天稍微先準備堅果,確認脂肪量有到一定的程度,甚至也帶了兩包小包的椰子油,想出如果有機會加在咖啡裡面。希望保持脂肪在熱量中的佔比(結果沒有用到),最後我其實無法估計到底吃了多少蛋白質,但或許是因為肥肉加上鱈魚都是高油脂的食物,所以對身體的影響沒有差異太大,晚上的酮值還是不算差,希望明天上午的測量也能夠保持。 三月二十三日 今天有點混亂,也算是昨日混亂的延續。煮飯時覺得煩躁,所以原本像要做的蘑菇蛋捲臨時改成約15g松子的松子蛋捲,然後鮭魚偷偷加到60g左右。然後上班情緒很差,所以下班回到家裡也偷喝了一小杯酒,並且吃了10g的核桃以及兩片火腿,這都沒記錄在下面表格。換句話說,總熱量應該有超過1000卡。 總之,最後數字如下:5 min read5 min read
Published in生酮筆記·Mar 21, 2020生酮飲食紀錄(第三週)三月十五日 前一天的斷食到了隔間數字依然美麗,中午沒有特別餓,就做了一份酪梨沙拉跟歐姆蛋吃一吃,結果數字到了晚上也是很好。如果追求數字(與治療),真的會忍不住想要採取斷食。(真是奇妙的邏輯)4 min read4 min read
Published in生酮筆記·Mar 15, 2020生酮飲食紀錄(第二週)為了希望能達成治療癌症的理想生酮值,這裡記錄我近期的實驗與反省。 — 三月九日 今天最主要的差異在於blue cheeze,其他的變數不大,甚至蛋白質部分比上週某些天還要高。最後的酮值很驚人,到了7.7,血糖我暫時不強求。(其實除了斷食或者再降低總熱量才有可能吧,我猜)目前只想要先這樣讓身體適應一陣子再看看(讓子彈飛一會兒)。 總之今天的假設結果是blue cheeze的乳糖可能比我想像中高,一般來說生酮教科書對於乳製品有兩件事很重要:1.搞清楚他的乳糖,通常一般硬cheeze的乳糖比軟cheeze來得低。2.乳製品中(特別是新鮮的)有一種鼓勵成長的賀爾蒙也會鼓勵癌細胞。就第二點來說,我們就認命點吧;就第一點來說,我會找找我的身體可以接受的cheeze,或者,我安排一週有一天到兩天的cheeze日,因為通常花個幾天,身體還是會把乳糖消化掉的。這要看人啦。 照例,看數字太無聊,貼貼食物美圖:4 min read4 min read
Published in生酮筆記·Mar 9, 2020生酮飲食紀錄(第一週)為了希望能達成治療癌症的理想生酮值,這裡記錄我近期的實驗與反省。 — GKI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學東西都是很慢的,我也知道這個認知很重要:相較於「相信自己學東西很快的人」,我獲得的挫折感應該相對少一點,因此「慢」的認知成為我學習主要潛在動力。但無論如何,生酮飲食依舊相當困擾我。喔,困擾的來源主要不是來自於「酮」,而在於血糖。 生酮之於我的主要原因不是像大部分人一樣是為了完美(或者皮包骨)的體型,而是為了治療癌症。根據Dr. Seyfried的前臨床研究,如果要達到最佳治療結果,我的GKI(血糖與血酮比值)應該最好低於一。(下圖出自於此篇論文。) 在其他地方,則有不少人認為,除了GKI之外,其實血糖最好降到65–55之間(一般認定正常人的血糖應該是70–95之間)。無論如何,各種測試加上經常性自暴自棄,我在達成GKI<1這件事情上一直不夠成功,從下圖看,經過慢慢調整,我好一點的GKI狀態都在1左右,有時一不注意,就會失去控制。8 min read8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