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2零飢餓|飢餓黑洞(上)

#SDG2 #YoBeBetter #20230521 #公益自學筆記(8)

是誰在製造飢餓?

1/飢餓事實

·飢餓的感覺?

·飢餓、營養不良與飢荒

2/SDG2內容與目前進展

3/SDG2案例

飢餓和節食都是沒有食物的空盤子
Photo by Total Shape on Unsplash

很多人用節食去維持身材。他們每天控制熱量,從各種乾巴巴的食材裡找到蛋白質,理所當然的會經歷肚子餓到叫出聲的時候。

雖然我很難在節食和瘦身裡找到樂趣,但他們這樣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卻也緩解了一點點食物浪費的問題(當然前提是吃多少、煮多少/買多少)。適度進食,才能真正解決食物浪費問題。不過今天要講的飢餓,遠比日常所謂「飢餓」殘酷更多。

木桌上擺放著盤子,盤子上有裝著漢堡的漢堡盒、平放著的半盒麥當勞薯條,以及沾一半的酸甜醬,某個人的右手正在拿取一根薯條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小時候我媽給我看一段影片,畫面裡先是在一家速食店裡,兩個小朋友開心地啃雞翅,吃完就離開了。桌上剩下的雞翅、雞腿被店員收走,倒到一個桶子裡——鏡頭切給桶子,桶子連接到速食店外。

黑夜中,一個老爺爺走過來,從桶子裡挖走了好幾個還連著一點肉和皮的、被吃剩的雞翅和雞腿。他手上有兩個袋子,一袋裝肉多的、一袋肉少的,肉多的帶回家給自己的小孩,另一袋給別人家的小孩。當時我很少會被影視劇情弄哭,我覺得為感人的橋段流淚很難為情(還沒開化的情感)。可是我看這段影片哭了,也說不出原因。

我只是覺得他們很無助,可是我好像什麼都做不了。我只能在以後的日子裡,努力吃完每一餐。這種無力感一直延續到今天。我沒有找到那段影片,不過有個類似的可以一起看看。

菲律賓的另類速食「帕格帕格」

1/了解飢餓

·飢餓的感覺?

一年前,封城的生活歷歷在目。2022年3月,上海因疫情封城,我居住的社區不在市中心,但平日也算生活機能充足。日常購物的方式,除了商場(菜市場在covid19存在後幾乎不去了,不過也有許多替代方案,所以沒差),電商app幾乎能實現所有需求,例如我經常用「叮咚買菜」這個app購買生鮮蔬果,「餓了麼」也是常使用的外送平台,除了餐飲外,一般藥品的購買也很方便,不例外還有耳熟能詳的「淘寶」。

穿著防護服、帶著n95口罩、戴著藍色機車頭盔的兩位外送員,其中白色防護服的那位正在滑手機,藍色防護服左手持著手機
Photo by Xiangkun ZHU on Unsplash

在有一台手機就能輕鬆出行的上海,封城下也衍生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搶菜危機」。

直到我看見冰箱裡一週的糧食即將消耗殆盡時,危機感才油然而生。因為物資缺乏、人手不足,許多人都面臨缺糧危機。當時剩餘零星幾個提供販售的生鮮電商,一天僅有一兩個時段可以進行限購:一般是早上六點和下午四點(下午時間段有點模糊了,通常早上貨就會被搶光)。即便是定了早晨五點半的鬧鐘,撐著血絲的眼睛和萬戶家庭搏網速、手速,上千塊(rmb)待結帳的購物車到頭來可能也只是一場空,只能期許政府安排的物資包快快到來,在惶惶裡等待上午安排的核酸。

在上海街頭,裝過物資的保麗龍盒子堆疊在一起,散落成山
Photo by Xiangkun ZHU on Unsplash

那是我從未體驗過的飢餓恐懼 — — 然而時至今日,世界上仍有高達8.28億人在為下一頓飯而擔憂,5000萬人處於饑荒的邊緣 — — 我知道我只是在剎那間,有了一點細微的惶恐。

目前全球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危機持續擴大,衝突與氣候將飢餓危機推向頂峰,預計將有 3.45億人陷入糧食不足的困境,比2020年超過一倍,相較於Covid-19前增加了2億[1]。

·飢餓(hunger)、營養不良(malnutrition)與飢荒(famine)

飢餓(hunger)與攝入熱量有關:無法達成正常的熱量攝入時,會產生不舒服或痛苦的感覺,「吃不飽」是最簡單的解釋。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將「飢餓」定義為每天攝入少於1,800千卡的熱量,這是每個人健康和有效生活的最低要求。

三個青色的蘋果擺放在一盤洋芋片的左邊,桌子是木製的
Photo by Elena Leya on Unsplash

許多有關飢餓的報告會提及「糧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的概念,與糧食供應、獲取和利用有關。「糧食不安全」是指人們無法獲得足夠的健康食品。極端「糧食不安全」狀態,一定會經歷飢餓的時刻。當飢餓岌岌可危,人們進而攝取不夠營養的替代品 — — 高能量、高飽和脂肪、高糖高鈉的加工食品往往比新鮮蔬果更便宜、更容易獲得[2]。全球有超過30億人無法負擔一份經濟實惠的健康飲食[3]。5月2日發布的《2023 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58 個國家、近 2.58 億人在 2022 年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比上一年多6500 萬人,增幅高達33%[4]。

長時間的糧食不安全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的結果。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是一種疾病,缺乏必需的營養元素(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會影響兒童成長、加重免疫負擔[5]。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兩個意涵。面臨飢餓與糧食不安全狀態的人,除了消瘦的最直觀結果,還增加了超重、肥胖、糖尿病、哮喘、貧血等慢性病風險,也更容易罹患傳染病(瘧疾、肺炎、痢疾、麻疹等)、嚴重腹瀉等疾病。

黑人小孩用手遮擋鏡頭,畫面看不到小孩的臉,他的五隻都被類似泥漬抹成深黑色
Photo by Atlas Green on Unsplash

飢餓讓貧窮形成惡性循環:飢餓-體力、免疫力下降-抑制生產力-減緩經濟增長。除了人力損失之外,兒童死亡率增加、醫療保健成本增加、學習力下降等各方面問題,都具有毀滅性的衝擊。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兒童發育遲緩。而研究表示,兒童時期曾經歷發育遲緩的人,其平均收入比未經歷發育遲緩的人低 22%。在埃塞俄比亞,發育遲緩所造成的GDP損失高達16.5%[6]。除此之外,由飢餓引起的大規模移民,或相類似的為滿足飢餓、捨棄其他生活基本要求的兩難選擇,以及一系列衍生問題(童婚、愛滋孤兒等),同樣需要社會各界關注。

三個黑人青少年,穿著破舊的短衫短褲,頭上搬著歪七扭八的樹枝,走在充滿硝煙和塵土的路上,畫面灰黃
Photo by Utunzaji Mazingira on Unsplash

然而所有關於飢餓的問題,都並非源自物質匱乏的單一成因。這是食物分配問題,也是關於生產、宣傳、經濟與物質供應的問題[7]。過去十年穀物產量上升,卻因為分配不均加劇危機[8]。經濟衝擊、衝突和不安全、氣候變化和不平等是飢餓問題的主要驅動因素。

這同樣是飢荒風險仍舊存在的原因。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Integrated Food Security Phase,簡稱IPC Phase) 將飢荒(famine)定義為「食物極度匱乏」。 宣布饑荒需要符合三個特定條件:20%的家庭面臨極端糧食短缺問題、30%的兒童患有急性營養不良症、每1萬人中有2人因飢餓或營養不良和疾病共同導致死亡。

ipc量表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安全、有壓力、危機、警急和災難/飢荒
IPC 標準化量表

儘管目前沒有國家符合飢荒標準,但世界糧食計劃署表示,目前仍有5000萬人在饑荒邊緣 — — 饑荒一旦開始,所有救援行動都顯得太過遲緩(即便數據上未有符合標準的飢荒國家,但數據難以收集、數據不全的問題也存在)。飢荒並不會突然發生:「飢荒在數月的拖延和忽視警告之後到來。這是一個緩慢、痛苦的過程,由冷酷無情的國家政治和國際冷漠所驅動」[9]。

乾枯草地上,畫面對焦六個腐爛的蘋果
Photo by Joshua Hoehne on Unsplash

除了自然災害造成的飢荒,人為饑荒也成為了可怕的事實。人為饑荒(man-made famines)是一種戰爭手段,有時會從農作物著手,例如蓄意破壞農作物種子、農業設備或破壞農業生產環節(例如化肥);也會切入市場,操弄食物權(the right to food)。

形成飢荒或預防飢荒的責任也變得高度政治化[10]。較早的干預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緩解糧食短缺困境,同時保護資產、維持生計[11]。飢餓問題需要提升技術(包括糧食生產與分配等),也需要國家與國際層面更多的政治參與與共同合作。

參考資料:

[1]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me,WFP

[2]Hunger and food insecurity

[3]WORLD HUNGER FACTS

[4][11]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 2023

[5]無國界醫生-透視救援︰淺談饑荒、糧食危機與營養不良

[6]THE ECONOMICS OF HUNGER

[7]INEQUALITY IN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8]2022世界糧食危機:氣候變遷、國際衝突、糧食分配不均,衝擊全球糧食價格

[9]Hungry in a world of plenty: millions on the brink of famine

[10]Devereux, S. (2000) Fam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DS Working Paper 105, Brighton: IDS.

--

--

YoWorld小世界筆記

嗨,我是Yoyo,花了20年在上海畢業的淡水人,現在準備啟動台北生活模式。歡迎來到我記憶的小世界,聽我述說每個相遇,在某個你可能曾經到過的角落。IG:https://www.instagram.com/yo2.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