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適合你的海外學、碩、博士學程?錄取德國🇩🇪、荷蘭🇳🇱碩士及Erasmus Mundus雙聯碩士學位🇪🇺後的深度分析

Yu-Jen Chen (Owen)
22 min readFeb 21, 2024

--

Hello~我是Owen!歡迎大家再次回到我的Medium。在義大利🇮🇹的學涯接近告一段落後,準備要回到慕尼黑大學LMU🇩🇪做論文了。有很多想寫的文章和深層想法,甚至怎麼不去瑞典ESS🇸🇪的故事,都想跟大家說明。不過,想先來跟大家聊聊我一直想做,且終於找到好的時間執行的題材。這個主題就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或學程呢?

奧地利Innsbruck美景

對我而言,這是可以多方討論,並且仔細分析考量,以及跟重新思考自己旅歐留學初衷的好機會。同時,也想要透過在國外就讀快2年的時間,寫出幾個當時沒有想過,但實際上來國外後發現的問題。因此,我會列出我目前想到的原因,也歡迎正在閱讀的大家,可以給我更多的反饋,以方便我不定時的更新也值得放入討論的項目。

為了怕大家文字看不下去,我還是會穿插自己拍攝的歐洲風景照片,希望能讓大家更有耐心地看完啦!

目錄

  1. 我為什麼要出國留學?
  2. 該去哪個國家或城市留學?
  3. 該怎麼選擇理想的大學?
  4. 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程?
  5. 就讀過程中,我能得到什麼合作機會?
  6. 面對困境我能克服嗎?
  7. 未來就業機會如何?

1. 我為什麼要出國留學?

在回答我列出的第一點時,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心路歷程甚至是衝動。然而,「自我探索」是做決定時很重要的步驟,當然,也包括出國留學這項重要的抉擇。

其實,選擇歐洲並不等於選擇歐洲留學,因為當留學成為來歐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要面臨的挑戰和挫折絕對不是旅遊心態就能克服的。

不過,還是可以先從簡單的幾項吸引力開始著手。這份初衷,我個人認為「可大可小」。不論是先從對於國外文化的好奇心作為出發點,又或者是自己的興趣,例如音樂、運動比賽等,還是希望能在國外工作或是移民,甚至給出「因為大家都出國讀書,我也跟著出國讀書」,也不失為一種答案。

施華洛世奇博物館一隅

如果只帶著模糊的動機就草率做決定,即使順利到了國外讀書或工作,很有可能只會敗興而歸,或是找不到堅持下去的動力。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找到屬於自己的圓心點,再慢慢地向外延伸,找到更明確的理由和實踐方式,讓自己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以歐洲留學來說,在外面臨的困境會讓人輕易認清「國外月亮沒有比較圓」的現實。留學的花費絕非是簡單的開銷,即便是大家公認相對便宜的德國,也需要有相當的額度才能夠有穩定的生活品質,何況是一年動輒破百萬的英國,甚至是花費更高昂的美國呢?

如果只是想旅遊,而不希望有沉重的課業壓力,也許打工度假比較適合感受國外文化,又或是利用Gap year來環遊世界,就會輕鬆不少。畢竟,如果是留學導向,即使是晴空萬里的天氣,遇到期末考季,也只能認份苦讀。對於以旅遊為目的的人,絕對不是最佳的解答。

總之,先試著問問自己那份熱忱來自何方,再透過各種管道去強化這份決心,對於最終是否能順利出國深造,或是做出正確的選擇,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裡也分享我自己出國留學的其中一個原因 — 用音樂當作一個出發點,並在留學期間,保有對音樂熱忱的心態。

返回目錄

2. 該去哪個國家或城市留學?

當擬定好幾個出國的動機,並明確化細項甚至想達成的夢想時,就可以進一步的去思考,到哪個地方留學最有可能實現夢想清單。

以歐洲為舞台,雖然跨國旅遊、工作並非難事,但絕大部分的生活圈,還是圍繞在大學所在的國家與城市。因此,以下幾點是大家需要仔細思考的:

☆ 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型態,可能是來訪以前,沒有了解過或是沒想過對個人的影響性,就可能會造成來了之後有更多的挫折感,但這些其實是有機會做事先預防或是避免的措施。

例如: 德國🇩🇪的商店,尤其在南德(例如慕尼黑)大概晚上8點後就會關門。而禮拜日在德國基本上是Ruhetag,直白說就是沒有商店會在星期日開門,我曾經就在德國Leverkusen感受過,何謂真正的空城感。

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一隅

當然,每個城市的氛圍都是不一樣的,我去過法蘭克福兩次,也許都是因為住宿離火車站近的原因,都顯得格外的喧鬧,甚至覺得危險。至於我在義大利🇮🇹的生活,夜生活相對繁華及有趣不少,然而,像是晚餐吃飯時間普遍為8點後,還是讓我不習慣。

還有很多歐洲城市的文化獨特性,是我在旅遊時也有觀察到的,不過,這邊就先以我長時間居住的德國🇩🇪、義大利🇮🇹來當實際案例。不過,歐洲國家倒是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效率很慢,要自己多加克服呢!

☆ 語言

只要一踏出台灣,就要能接受中文無法使用的情境。絕大部分情況,英文是可以使用的工具之一,不過,還有一個大家會忽略的事實,那就是英文並非是所有國家的官方語言,不能預設每個人都會英文,也不能期待對方的英文能力要很好。

撇除美國🇺🇸、愛爾蘭🇮🇪、英國🇬🇧、澳大利亞🇦🇺等使用英文的國家,如果想在別的國家待一段時間,能夠先有相關的當地語言知識,對於生活上的適應,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即使是英文也會有不同國家、地區的口音問題,更別提其他語言了,不同區域的口音和使用技巧,倘若在語言學習方面遇到瓶頸,也會影響留在當地發展的心態。

印歐語系樹狀圖

還記得我在巴黎🇫🇷旅遊的時候,在奧賽美術館附近看到一間甜點店大排長龍,心想自己還沒吃過閃電泡芙,就順著人潮走了進去。當我點餐的時候,不會法文的我,盡量用清晰的英文搭配比手畫腳去指出我要的甜點。然而,不曉得是對方英文不好,還是都理解但不喜歡用英文,全程使用法文跟我溝通,雖然我最後還是順利結帳了,但過程的尷尬與不解,依舊讓我印象深刻。

☆ 天氣

在台灣,如果覺得南北部的天氣差異,就容易左右心情,並且影響居留想法,在國外,天氣因素會被放大更多倍。以目前我在義大利🇮🇹而言,相比於德國,除了義式食物的美味程度令人放心外,另一個讓我不可置信的事情,就是溫暖的天氣。

立陶宛Vilnius白橋區

這段期間讓我感受到地中海型氣候的宜居性,因為在12、1月這種天氣,即便外面的溫度也會有感的往下降溫,但是仍能看到晴空萬里的藍天。雖然據義大利人的說法,相對靠山區的都靈今年冬天沒有下雪算是意外,不過,若是和德國🇩🇪做對比,今年的德國南部,以我曾住過的慕尼黑而言,暴風雪導致德國交通問題層出不窮的新聞,在冬季期間讓許多旅外的人們吃進了苦頭。因此,耐寒程度、抗憂鬱程度等,也是個重要的指標。

☆ 生活開銷

只要生活著,食衣住行就是避不了的消費。雖然花錢這件事情,依照每個人對於開源節流與投資理財等概念的認知差異,就會有不同的月花費,不過,還是有一定的依據與低消,是在選擇居住國家與城市時,可以作為參考。

在此想推薦一個實用的網站 — numbeo。透過網站的整理,可以輕鬆得比較不同城市的生活開銷差異,並能夠以一個城市作為基準,來衡量每個細項的花費多寡區別。

以下為我輸入以台北🇹🇼為基準,比較我留學過的兩座城市 — 慕尼黑🇩🇪、都靈🇮🇹之後,所產生的部分結果截圖。

台北與慕尼黑的比較結果
台北與都靈的比較結果

以我實際住過的慕尼黑為案例,來進行深度討論。最需要先點出來的議題,就是慕尼黑房市的可怕。在租房方面,慕尼黑是著名的供不應求,並且租房費用高的離譜的德國城市,即使有學生宿舍,但在慕尼黑讀過書的都知道,即使是交換學生都不一定保障住宿了,何況是正式的學、碩、博士生呢?

以目前慕尼黑的房租,個人認為還是能找到600歐左右甚至更低的月租價格,但如今即使是住慕尼黑外圍的郊區,都有可能出現800–1000歐甚至更貴的費用,市中心就更競爭激烈且價格參差不一了。

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慕尼黑開銷的最低費用粗估,並在當地就讀公立大學為例:

學費: 0歐(若是就讀TUM,從2023/2024冬季學期開始,就有對國際生收費了,價格須參照相關科系網站)

學雜費: 100歐左右(依科系而有所差異)

住宿費: 不一 可以先抓800–1000歐的最保守範圍

保險: 100歐(依選擇的電信公司與方案而異)

電話費: 10歐(依選擇的電信公司與方案而異)

吃喝玩樂: 250歐

德國Erfurt美景

這些細項中,每一項都會因為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而有所差異。如果像我一樣熱愛旅遊並探索世界的個性,在旅遊的花費也是一筆可觀的經額。總之,花費這件事情,會因人、國家、生活城市等而有所差異。但是,身為在德國慕尼黑生存過的過來人,可以直接了當的說,德國在臺協會建議的934歐/月絕對不夠在慕尼黑生存。因此,想要就讀慕尼黑的大學,記得相對其他想來德國發展的人,考量更多的財力問題。

☆ 職涯發展

如同在台灣🇹🇼,新竹給許多人是台灣高科技的產業聚集地的概念,到了國外不同城市的產業優勢,對於以在國外就業為導向的人而言,也是值得花時間深入研究的議題。

以下整理幾個德國🇩🇪與義大利🇮🇹城市較突出的產業發展導向,給未來有興趣去相對應城市的人做參考。

慕尼黑 München: 汽車、科技、保險、新創

法蘭克福 Frankfurt: 金融、新創

斯徒加特 Stuttgart: 汽車、機械

柏林 Berlin: 科技、新創

漢堡 Hamburg: 航海、物流、自動化科技

米蘭 Milano: 時尚、藝術、歷史

都靈 Torino: 汽車、科技、電影、歷史

返回目錄

3. 該怎麼選擇理想的大學?

這個段落我想單純針對學校排名與校風來進行討論,關於學程選擇、課程匹配度等,下個段落會仔細說明。

a. 學校排名

這是個十分現實的理由之一,來到國外就讀,除了希望能學到跟台灣不一樣的教育理念外,能夠爭取到名氣更響亮,公認度更高的大學,是很多人出國留學的目的之一。

常見的排名系統有QS、THE、US News,如果是德國🇩🇪的話,還有所謂的CHE Ranking也是個很重要的指標,以下提供連結給大家參考和評估。

不過,因為每個負責機構的評分機制不同,在各種複雜的原因下,也並不能完全代表排名相對落後的學校,就是教育落後或是不符合留學目標的選擇。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荷蘭🇳🇱的名校烏特勒支大學,因為排名壓力造成大學產生不合理的競爭,以及提供相關資料為評估依據等耗時耗力的因素,讓這所名校決定不參與相關的排名制度。然而,相信對於歐洲教育制度有研究的人,絕對不會否認烏特勒支大學的名氣與星度。

以下為烏特勒支大學的相關聲明與網頁截圖。

此外,每個國家也有屬於自己的機制與對大學排名的理解。例如,荷蘭🇳🇱在理工科有所謂的4TU,也就是TU Delft、TU Eindhoven(TU/e)、Twente Uni(UT)、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er(WUR)這四所荷蘭理工名校。想留學荷蘭的理工人才,可以以此做為目標。

而談到德國🇩🇪,其實對於排名的價值,在德國人眼裡並非是重中之重(但TUM、LMU、Uni Heidelberg等就是另一個話題)。如果對德國理工科有興趣,可以去參考TU9的學校。如果偏文、商管方面,U15則是比較好的參考根據。至於商學院,德國的Top 5商學院可千萬別錯過。此外,德國還有德國卓越大學計劃(Exzellenzinitiative),也是富有價值的參考選項喔!

以下為德國TU9、U15等大學的參考網站:

德國的Top 5商學院: Mannheim Business School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ManagementWHU- Otto Beisheim School of ManagementCB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ESMT Berlin

b. 校風

排名的確是一個判斷學校好壞的依據,然而,不是每個聰明絕頂的學生,放到排名高的學校,都可以適性發展。撇出城市的氛圍,大學授課難易度不談,我認為每個學校的經營特色差異,對於學生的訓練、價值觀等,也會有所影響。

奧地利維也納的百水村

以我在德國🇩🇪念過慕尼黑大學(LMU)、慕尼黑理工(TUM)的個人感受,歡迎大家跟我提出不同見解。LMU終究是相對文組學生的歐洲殿堂,因此,相對穩重的氣氛在校園裡是突出許多,即使我念的是Geomaterials and Geochemistry,上課內容雖然會有實驗課,但相對在理論上是偏重不少。至於在TUM,尤其是在Garching主校區,理工魂的創新精神,不論是從學校新穎的設備,接近美式的校園設計等,就能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前瞻性與天馬行空的創意空間。因此,即使都是頂尖學府,在校風這方面,也是需要多加打聽的方向之一。

返回目錄

4. 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程?

以我而言,同樣都是材料系,但是每個大學的材料系,其實相對應的強項與要求的課程匹配度,都會有所不同。而這就是在篩選學校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環,也是許多同學在撰寫動機信時,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基本上,如果要寫出精采故事的動機信或是客製化的學術履歷,在大學科系的探索,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功課

依照申請的國家不同,都能夠先透過相對應的系統先去做關鍵字的篩選。當初在選科系的時候,在我設定好希望能去荷蘭🇳🇱、德國🇩🇪,還有申請歐洲雙聯學位Erasmus Mundus Program🇪🇺之後,我就會透過以下的網站,先做初步待篩選,並輸入如Materials Science、Sustainable、Renewable、Energy、Engineering等關鍵字,以及以英文授課為主,去找出適合我的潛在學程。

以我當時申請的荷蘭🇳🇱TU Delft而言,在我透過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的官網研究後發現,其實,在選修課程方面,是有細分成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terials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等五大面向,並且可以透過學校的教授研究與相關的影片說明等,深度了解這個系所在荷蘭乃至世界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能善用相關的線索,就能找到錄取的關鍵鑰匙。

而德國🇩🇪的學校,透過課程匹配度的計算模式,除了可以知道自己未來須補足的課程項目外,也可以從中了解科系所看重的技能與發展專項為何,以Ruhr-Universität Bochum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Simulation 為例,除了能從系名和官網看出對於材料模擬的重視以外,從課程匹配度的大學課程要求中,不難看出這個系所對於數據分析、固態物理、電腦程式語言等類別的看重程度。

總之,在查找學程時,透過學程的特色不但能了解系所發展與教學比重,對於申請前的修課準備,也能更容易找到方向。

返回目錄

5. 就讀過程中,我能得到什麼合作機會?

在考量每個大學和科系的優缺點時,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就讀期間的發展性,也就是是否能透過學校或是學程本身的安排,更輕易的找到實習或是與眾不同的論文實作機會。

以我的學程安排為例,如果以第一年選擇法國的雷恩大學、蒙彼利埃大學就讀,在第二學期根據法國學程的安排,是必須要去實習的。而實習的單位,都是透過學程的推薦與個人的選擇,到有合作的研究機構,例如法國的歐洲同步輻射中心(ESRF)、瑞士PSI等去做簡單的專題。

而在論文選擇方面,可以參考我曾經寫過的文章,雖然因為特殊狀況的發生,讓我最後回到慕尼黑大學(LMU)做論文。不過,能夠在原本學程的框架下,能夠有更多元的選擇和用最小的成本,到別的國家或歐洲頂尖的研究機構做研究,是件珍貴且獨一無二的體驗。

至於當初在選擇申請荷蘭TU Delft的時候,MSE內部本身就有跟不少企業有長期合作的實驗夥伴關係,並且也很符合我希望在永續議題與能源發展相關的產業研究。因此,當初在申請甚至是最後做抉擇的時候,放棄掉TU Delft對我而言實在不是件容易的決定。

返回目錄

6. 面對困境我能克服嗎?

離開台灣這個舒適圈,來到陌生的國度,雖然住在台灣時,常會抱怨台灣的各種缺點,但來到國外,很多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都要重新歸零,並且懂得忍耐各種不便利的條件。

舉例而言,台灣有便利商店,可以涵蓋食物方面的富足、購票方面的便利性、郵寄方面的即時性,但在歐洲,沒有所謂便利商店的概念,即使我曾經在丹麥、瑞典看過7-Eleven,不過,販賣的物資和提供的服務和台灣相比絕非同個檔次。更何況歐洲並不會有24小時不打烊的商店,甚至在德國還會有10點過後的寧靜時間,如何脫離繁華夜生活的台灣,並在歐洲生存下去,絕對是大家要再三考慮的議題之一。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7-Eleven

此外,歐洲的交通系統,是一個綜合了語言能力、耐心、臨場反應等多項便因所組成的大挑戰。如果身邊有曾經待過德國的朋友,不妨問問他們對於德國人「準時」的印象,或者是德國鐵路的評價,相信都會得到相當激烈的抗議與不滿,並且都能聽到各種光怪陸離的交通亂象。

礙於篇幅,在這裡不多加舉例我的德國鐵路回憶,以及其他留學後,才會意識到需要克服的種種障礙。不過,能否在到困境時,擁有處變不驚的處事態度,在面對各種行政、學業、生活等挑戰中,順利的活下去,將會大幅決定未來的職涯規劃與旅外生活延續的可能性。

返回目錄

7. 未來就業機會如何?

對好不容易出國留學的人而言,能夠在相對應留學的國家留下來工作後,在進一步決定要繼續深根下去,還是海歸並將經驗轉移至台灣職場,也是在出國留學前值得再三思考的關鍵因素之一。

以我目前留學的義大利而言,先撇除我在學校遇到的考試不平等對待,其實,義大利的生活和天氣型態,都讓我相當的滿意。然而,僵化的階級流動、對於國外人士的排斥程度、語言能力的硬性要求等,都是讓我覺得在義大利持續發展理工科,並不是明智之舉的原因。

音樂大師李斯特在德國Weimar故居

而談到德國,雖然德國的美景、飲食、氣候等因素,跟南歐國家甚至東歐國家相比,有不少能夠吐槽的缺點。不過,相對穩定的金融與政治環境,並且在簽證方面對專業人士的優待程度,讓許多專業人才非常願意留在德國持續深造。

在理工科方面,無論是就讀完碩士後,繼續念3年博士,亦或是努力投遞履歷找公司開啟職涯,都是可以嘗試的選項。此外,德國在學、碩、博士畢業後,有提供18個月的找工作簽,並且在找到工作之後,對於工作簽證、藍卡、永居證等,相對其他國家的條件寬鬆許多。因此,在簽證方面相對優惠的福利,以及在商業、科技等發展都有相當水準的條件下,在德國開啟新生活,也是在考量留學時,布局長遠規劃的關鍵。

返回目錄

寫了不少內容,希望這些小建議可以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觀點,並運用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中。出國是一件重大的決定,小至出國旅遊,大至出國留學或工作等,都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才能完成的。當然,能多問問有經驗的人,或者是去聽演講、看文章等,用各種管道去習得知識和消息,絕對是有建設性的行動。

Kunst Haus Wien — Museum Hundertwasser

透過我的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助正在面對選擇困難的人們,並期盼能為大家帶來新的視野。也歡迎透過留言,提供建設性的建議,或許能讓我在整理出更多問題來解析喔!

關於我如何申請的我現在就讀的學程 — Erasmus Mundus MaMaSELF,可以點開下方連結喔!

覺得實用的朋友們,或是喜歡我的故事的讀者,可以幫我在這篇文章點一下👏 ,follow我的Medium,或是在留言區留言其他問題喔!

--

--

Yu-Jen Chen (Owen)

From Taiwan~Erasmus MaMaSELF(LMU|TUM|UniTo). Mi chiamo Owen.衷於Sports treiben沉於Musik hören. Mit meinen Augen,開展聽聞、翻轉新文。不斷跳脫舒適圈,豐滿我的主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