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里加(Latvia, Riga)🇱🇻旅遊精選(二)|一場屬於里加舊城區的景點大冒險 Part 1

Yu-Jen Chen (Owen)
18 min readNov 7, 2023

Sveiki ~ Es esmu Owen!歡迎回到我的Medium!誠實以告,雖然立陶宛是我原本要交換的波羅地海三小國的國家,但是談到首都風貌,維爾紐斯即使古色古香,卻仍不及里加帶給我的豐富生命力。

若想將里加的歷史與城市色彩一網打盡,里加舊城區就是不可錯過的景點精華地帶。至於有哪些景點與故事是不能錯過的,就跟著我的文字來一趟里加之旅吧!

還沒看過第一篇的,可以點開以下連結喔!

目錄

拉脫維亞佔領博物館(Latvijas Okupācijas muzejs)

黑人頭之屋(Melngalvju nams)

市政廳(Rīgas dome / Rātsnams)與市政廳廣場(Rathausplatz Riga)

聖彼得教堂(Rīgas Sv. Pētera baznīca)

里加大教堂(Rīgas Doms)

里加歷史暨航運博物館(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

貓之屋(Kaķu nams)

拉脫維亞佔領博物館(Latvijas Okupācijas muzejs)

地址: Latviešu strēlnieku laukums 1,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六 — 三、10:00–18:00;星期四 — 五、休息

票價: 全票€5 學生票€3

要了解拉脫維亞的歷史,尤其是關於近代從世界大戰到蘇聯統治時期的血淚故事,拉脫維亞佔領博物館就是了解真相不可錯過的博物館。展覽的內容為1940–1990年代,長達50多年從二戰時期開始的故事。

在購票後,進到主要展區前,有個投影幕會簡單的介紹關於拉脫維亞近代被不同統治者佔領的演進。接著,就開始進入比較沉痛的部分。在這段期間內,拉脫維亞有1/3的人口離開了人世。如此龐大的比例中,有因為政治迫害、戰爭行動而失去性命的,也有在納粹時期被屠殺的猶太人,當然,蘇聯勞改營、納粹集中營等,這些令人揮之不去的噩夢,都真實的紀錄在這間博物館。在1918年11月18日獨立的拉脫維亞,在後來的日子,面對到的是更加嚴酷且慘無人道的迫害與統治。

坦白說,參展的過程內心是非常沉重的。整個展覽用著昏暗的燈光,並隨著不同的殖民時期,搭配上對應的色彩,讓參訪的人感受當時那段黑暗且難以見到黎明的歷史故事。沿著指標,可以去了解到當時留下來的照片、地圖、明信片等,以及抗爭過程中,重要人物的書信與個人物品。了解歷史的過程中,也了解當時人民反抗的信念,是我對於展覽印象深刻的地方。

看著留下來的文件,模擬當時流放至勞改營情景的木板床與運送火車,其實,都是讓我感到心痛的。同時,也讓人更佩服拉脫維亞乃至立陶宛、愛沙尼亞的民族堅韌性。在艱苦的環境中,仍舊相信自由與希望,最終迎來重新獨立。我認為,除了猶太大屠殺的故事以外,波羅地海三小國的歷史,也不應該被大家忽視。

此外,博物館廣場前的步兵雕像,也是很特別的打卡景點。位於槍手廣場(Latvian Riflemen’s Square),象徵一戰時對抗俄軍的勇敢精神。不過,由於他們當時支持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是蘇聯共產黨的前身,因此,就產生了保留或拆除的正反意見。但不可否認,這仍是里加知名且醒目的特色雕像。

返回目錄

黑人頭之屋(Melngalvju nams)

地址: Rātslaukums 7,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二 — 日、10:00–17:00;星期一、休息

票價: 全票€7(全票+Café €8;全票+Sparkling vine€9); 學生票€3

介紹黑人頭之屋前,先講解位在景點前方的雕像 — 羅蘭雕像。

實際上,羅蘭並不是拉脫維亞人,而是法國人,是8世紀時法蘭克王國時期,查理曼麾下十二聖騎士之一。而在1413年,他的雕像便已出現在里加,當初還是木製的。而如今的樣貌,則是因為1894年霍亂期間,政府在提供新鮮水源時,也想恢復中古世紀的樣貌,才有了如今的雕像,並且在後來的大戰期間,都不曾被砲火破壞過,直到1945才被蘇聯強迫拆除,但在聖彼得教堂被修復後,有重新安置於此,再改由複製品取代。如今,羅蘭除了是查理曼旗下的首席聖騎士外,也是正義與自由的象徵。

而黑人頭之屋,也有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曾經毀於二戰,但仍舊在一片廢墟中重新被修復,於1999年回歸到世人眼前。而「黑人頭」的信仰,其實,是因為當時在14世紀時的利沃尼亞(Livonia-現今的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年輕且單身的商人所組成的公會,稱之為基爾特(Guild)。他們信奉黑人守護神聖摩里西斯(St.Mauritus),最終,公會的所在就是如今的黑人頭之屋。外觀上不但能看到荷蘭文藝復興與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外,也能看到1622年安裝上去的天文鐘。

走進黑人頭之屋,會在平面層展出看到歷屆總統的相片,是因為一段期間,這裡也曾被當作總統的住所。而地下室的設計,則是講解了當時的公會生活,以及相關的航海故事。從平面層往上一層,就會看到節慶大廳,在修復的過程中皆盡量還原當時的樣貌,不但能看到著名音樂家,如巴赫、貝多芬、莫札特的畫像、雕塑外,也能感受到當時屋內的輝煌場景。

返回目錄

市政廳(Rīgas dome / Rātsnams)與市政廳廣場(Rathausplatz Riga)

市政廳地址: Rātslaukums 1,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一、08:30–17:00;星期二 — 四、08:15–17:00;星期五、08:15–16:00;星期六 — 日、休息

市政廳也是里加相當重要的建築物。市政廳廣場也因為有羅蘭雕像、黑人頭之屋等著名景點,因此,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旅客前來參訪。

其實,早在1334年就有市政廳的相關紀錄,不過,在4個世紀後,這個市政廳又再次翻新。可惜的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摧殘,這裡一度被改建成蘇聯式的建築。幸運的是,在拉脫維亞重新獨立後,這裡於2002年重新以戰前市政廳樣貌重建。

「如果有天我倒了,你必須重新再把我建立起來。(Ja man kādreiz sagrūt būs, mani atkal celiet jūs!)」有段時間,黑人頭之屋大門上寫著這句話。而拉脫維亞人也的確用他們堅毅的精神證明了這一點。特別的是,市政廳門口還有一個大型的金屬鑰匙,是2011年迎接建成810年所打造的。當時,蒐集了52,763把市民鑰匙,做成如今的里加鑰匙(Leģenda par Rīgas atslēgu)。

返回目錄

聖彼得教堂(Rīgas Sv. Pētera baznīca)

地址: Reformācijas Laukums 1,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日、10:00–18:00

票價: 含登頂費全票€10,學生票€7

http://peterbaznica.riga.lv/

談到里加著名的教堂,聖彼得教堂絕對是首選。位於里加舊城區的中心位置,不但以高處俯瞰里加美景著稱外,也因為歷史特殊性而聞名,甚至如今是德國與拉脫維亞政府共同保護的重點古蹟。

教堂以里加守護神聖彼得為名而建造,從1209年便被記載於文獻中。高聳的尖塔配上金色風向雞,一直視這座教堂醒目的象徵,但是如今的樣貌,是1690年後的設計。

然而,這座教堂的高塔,一直是重點的修復對象。從教堂建立後,尖塔或風向雞倒塌的故事就層出不窮。最有名的事件,是在1721年,因為雷擊而產生大火並出現倒塌的狀況,碰巧的是,當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也在場,焦急之下便用自身命運為擔保,祈求教堂不要損失慘重。雖然最終仍難逃被毀壞的命運,但不得不說,聖彼得教堂的尖塔,真的是很獨特的存在。

在天氣好的時候,不妨搭乘電梯前往尖塔頂端,欣賞里加舊城與道加瓦和相互輝映的美麗景緻喔!

此外,教堂附近還有另一個熱門的打卡聖地,那就是里加的姊妹市之一 — 德國布萊梅(Bremen)所贈送的布萊梅的樂手(Les Musiciens de Brême, Brēmenes muzikanti)。某程度上,除了原本的故事框架外,也賦予了這座雕像,在「鐵幕時代」的情況下,看看內部的人是否仍平安無事的意義。來到聖彼得教堂,記得繞去教堂後方,看看這座雕像喔!

返回目錄

里加大教堂(Rīgas Doms)

地址: Herdera laukums 6,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六 — 二、四、09:00–18:00;星期三、五、09:00–17:00

票價: 全票€5 孩童票(11–18歲)€3 10歲以下免費

里加大教堂也是舊城區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並且前方的廣場也是舊城區最大的。因為在1935–36年間,附近的建築被當局下令拆除,讓里加大教堂相對其他景點有更寬敞的空間,並且旁邊也有小小的迷宮與可愛的雕像點綴。而教堂本身也經歷過無數次的翻修,如今,羅馬式的建築框架,哥德式的窗框設計與巴洛克式的尖頂等元素,讓教堂多了豐富色彩。

同樣的,教堂也有風向雞的設計,並且也有多次受到雷擊的紀錄。在中古世紀,當地居民十分仰賴風向資訊,因此,會看到風向雞一面黑的和一面金的,當鍍金面朝向市區時,居民就必須往港口而去避開惡劣天氣。如今的風向雞,則是1985年更換後的新風向雞。

教堂內部,除了教堂講道席與中間相當特別的水盆外,另一個特色就是管風琴了。與其他管風琴不同,這裡的管風琴有6718根,是在1881年俄國沙皇批准下的傑作。其輝煌與獨特性,甚至讓李斯特(Franz Liszt)為其寫下合唱曲《讚美上帝》。

返回目錄

里加歷史暨航運博物館(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

地址: Palasta iela 4,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營業時間: 星期三 — 日、10:00–17:00;星期一 — 二、休息

票價: 全票€5 學生票€3

博物館剛好位於里加大教堂旁邊,顧名思義,講解了關於里加800年來的故事外,也介紹了關於里加航運相關的特色。

最初,這間博物館於1773年建成,是一個醫生私人收藏的展示處。如今,已經改建成記載里加點滴的知識殿堂,並且是歐洲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內,不但可以看到中古世紀的兵器、航運的工具外,內部的展示廳也高達16個,並且展出的內容都別具新意,甚至,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小的MINOX相機。來到里加,這個博物館千萬別錯過。

返回目錄

貓之屋(Kaķu nams)

地址: Meistaru iela 10/12,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里加舊城區充滿童趣的元素,除了布萊梅的樂手、里加大教堂附近的小動物們外,貓之屋上的兩隻貓,也是吸引旅客目光的熱門地標。

於1909年由設計師Friedrich Schefel設計後,這裡便成為里加知名度相當高的景點。起初,是因為設計師被屋主委託,希望能有一個建築設計,來報復不能加入「大基爾特」的不平衡心理,便設計在附近的建築。因此,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兩隻發怒的貓的尾巴,都是對準大基爾特之屋。

最後,屋主不但因此鬧上法院,貓尾巴最後也被轉向。儘管如此,依舊不改變其特殊的地標和歷史意義。

返回目錄

寫了這麼多,里加的舊城區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與多樣的景點風貌呢!關於其他里加舊城區故事,就留給Part 2吧!

覺得實用的朋友們,或是喜歡我的故事的讀者,可以幫我在這篇文章點一下👏 ,follow我的Medium,或是在留言區留言其他問題喔!

其他波羅的海系列文章

收錄於《天下雜誌 換日線Crossing 》

「沒有武器,也能戰勝武器」──從歌唱革命、歌舞節與傳統民謠中,看見拉脫維亞精神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8123

一趟朝聖立陶宛「十字架山」之旅──從毛骨悚然到平和寧靜,見證歷史與信仰的故事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725

拉脫維亞(Latvia)🇱🇻系列

立陶宛(Lithuania)🇱🇹系列

愛沙尼亞(Estonia)🇪🇪系列

--

--

Yu-Jen Chen (Owen)

From Taiwan~Erasmus MaMaSELF(LMU|TUM|UniTo). Mi chiamo Owen.衷於Sports treiben沉於Musik hören. Mit meinen Augen,開展聽聞、翻轉新文。不斷跳脫舒適圈,豐滿我的主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