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Fall 美國 MS HCI / UX 申請心得

全職上班族、私校設計系(中 GPA)全程 DIY 分享

Y
22 min readMay 30, 2024
My acceptance from Penn!
那時看到 Congratulations! 不誇張,眼淚就掉出來了

在爬文過程中,發現很少有我這種純設計背景,甚至是二碩的私校生分享,所以就來分享我的申請過程,也給大家一些鼓勵和動力!

簡單講一下我的背景:大學、碩士都是念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在碩士就讀期間,我有去法國 ESSCA 商學院交換 。當時在一次的課堂作業因緣際會產生出一組完整的 app 設計,從那時我發現自己對數位產品的熱愛,也決定走 UX / UI 這條路。畢業後很幸運的應徵上了 B2B 的 UI designer,也工作了三年。但我認為自己還缺乏 UX research/UX design 的邏輯訓練,加上想當一名堂堂正正(?)的 Product designer,因此決定再來申請美國 HCI / UX 碩士。

申請結果

其實我的結果算是普普通通,專投美國(六中二)。給大家參考看看:

✨ ADMISSION
IUB HCI/d (Mar. 6)
Penn IPD (Mar. 26)

🥲 REJECTION
GaTech HCI (LMC track) / UT Austin MSIS / UMD HCIM / Northwestern EDI

🎏 DECISION
\Penn IPD/

可以從我的選校看出來,我是一個不要申請保底校的人。隨著 HCI 申請門檻水漲船高,其實我這個背景真的很抖。感謝 IUB 給了我第一封 acceptance,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地,也有種「終於被肯定」的感覺了(雖然後面是連拒哈哈哈哈)。最後更是沒想到 Penn 竟然破天荒錄取了我,被夢校撿起來的感覺真的是記憶猶新,我想我一輩子都忘不掉這感動吧。

背景

🎓 EDUCATION
TTUID, Bachelor of Design (3.59/4.0)
TTUID, Master of Design (4.0/4.0)
ESSCA, Exchange student

👩🏻‍💻 WORK EXPERIENCE
Brand design intern (2 months)
UI designer (3 years)

✏️ RESEARCH EXPERIENCE
Research project*2
Personal thesis

💯 SCORE
TOEFL 105 (R27 / L28 / S24 / W26); No GRE

獎項的部分我有獲得學海飛颺獎學金、金點設計新秀贊助獎入圍、台北設計之都菜單設計比賽優選。但我個人認為這些好像不太會加到分哈哈哈(不過為了將我履歷包裝得煞有其事,當然還是有列上去的 ^_^)

申請時間軸

  • 2022/12 開始補習托福、選校
    我的托福準備可以參考 上班族新制托福從 90 → 105 經驗分享 | Medium
  • 2023/05 — 2023/09 準備托福中
  • 2023/10 — 2024/01 準備 SoP(請人潤稿)、作品集
  • 2023/12 各校所需 essays 及客製段、找推薦人
  • 2024/01 — 2024/02 送出申請

選校

我是利用 Notion 把每校的特質、需求都列在表格裡

選校是一個大命題,申請 HCI 的夥伴們應該都對 topuxschool.com 非常熟悉。但他的資訊自從 2021 年後就沒再更新,我建議可以以這份名單為基準,再自己去官網 survey 才是最準。我後來很喜歡用小紅書去查,上面資訊相當豐富,除了有很多作品集機構會簡單整理資訊外,每一年都會有申請者發心得文、就讀文,可以讓你更清楚有哪些學校可以選。

除了排名,我很重視官網給我的感覺(尤其是 about page,可以去看學校的核心價值、概念)。很多學校就是一個感覺不對就刪掉了,最後從原本有興趣的 16 間砍到剩下 6 間。我個人在挑學校有考慮幾點:

  1. 時長
    我只申請一年半以上(主要申請兩年)的 program,原因是我想要找實習累積經驗。
  2. 簽證(是否提供 CPT、STEM 課程)
    會特別提到 CPT 是因為有些 program 允許延長並超過一年,但是不提供申請(例如 CMU metals)。
  3. 早上授課
    根據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我不喜歡晚上吸收太多資訊,會精神、狀態都很差。
  4. 非設計、藝術學院
    因為就讀設計系將近六年,首先是想接觸不同背景的同學,以此擴大自己的眼界與思想。而且我想要旁聽且學習不同方面的知識,所以都投綜合大學為主
  5. 課程安排
    我會先看官網的課程分享,還有去各校實際選課的 portal 找資訊。通常 portal 會提供更多資料,像是每一年的 syllabus、教授資訊。系上我有興趣的課要至少八成(?)我才會列入考量。
  6. 選課彈性程度
    因為難得花大錢回去讀書,我想要可以碰觸更多領域(商業、教育科技等),所以學校的選課架構也是我會考慮的一環。也會看學校有沒有相關資源可以讓我學習!

在過程中也意外發現 CMU miips 這種非 HCI 正統的 program(以下稱之為整合設計),主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名 T-shaped designer,有能力串連並銜接 business / engineering / design 這三個工作上常常起衝突的領域。我被這類 program 深深的吸引住,因為這就是我想成為的角色(也是我去商學院交換的原因),故此我申請了Northwestern Engineering Design InnovationPenn 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會選兩家是因為在看他們官網時,均強調 human-centered design 的設計哲學。看到的當下像是有一把箭強而有力的射進我的心,大概是這種悸動感讓我只選了這兩家哈哈哈。

類似的整合設計系除了上面三家,我目前所查詢到的為:Harvard Design Engineering / UW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 Brown & RISD Design Engineering。原本還有 MIT 和 USC ,但他們已經不收學生了QQ 不過今年 Cornell 和 Duke 都有開設這類課程!只是太新了,我並不熟悉,就請大家自己搜尋了。

建議各位選校時就可以開始註冊各校帳號,因為申請 portal 裡面有很多官網沒有提到的小 essay (可能是 graduate school 要看的)。先註冊起來,才會知道後面的文書要花多久時間處理。除此之外,可以利用 LinkedIn 去聯繫近期還在就讀此科系的學長姐,因為很多事物是透過官網、info session 還是接觸不到的。畢竟學生才是課程的使用者嘛,問他們的體驗真的是最準。

🧐 要不要申請保底校?

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見仁見智的問題。首先你該問的是:「我是不是不管如何都要出去?」如果是這樣,我相當建議你申請保底校。我個人狀況為不出去也沒關係,大不了再戰一年(如果又失敗就不申請了哈哈哈),所以就只申請自己有興趣的校系囉。

語言檢定

選校時我會把各校的標準列在表格中,HCI 相關學校大部分都是 TOEFL 100 分以上 / GRE optional or recommended,很多學校更是有設定小分標準,所以先決定好選校內心才會大概有個底。但因為之前的疫情,在今年還是有些學校是可以採計 Duolingo 的!考 Duolingo 的難度會比較低,如果一心朝向 UW、CMU 的申請者可以考慮這項考試。

TOEFL 100 是基本門檻,因為 HCI 或是整合設計學系都很需要大量的團體合作,我認為就是考到 100 最為保險,不要有僥倖、馬虎的心態。當初我第二次考了 99 分原本想鴕鳥似的放棄這項考試了,但現在很慶幸我有堅持下去。我甚至建議可以考高一點比較吃香,例如 GaTech HCI 就表明了申請者平均分數為 110,看到後來回報有上的同學們果然都是 110 以上。

至於 GRE 的部分,我不考 GRE 是因為近年來滿多沒有 GRE 的申請者都有申請上我想要的科系。但後來看其他人申請結果跟背景,可能是因為僧多粥少,門檻越來越硬,所以還是滿多人考 GRE,綜觀下來也有一定的加分效果。所以如果有時間可以準備,我覺得要申請 HCI 科系的人可以考一下。

文書及作品集

考完托福後我大約荒廢了快一個月(真想回去揍當時的自己),只能說過了一山還有一山高嗚嗚嗚。因為我完全沒有找代辦,文書我認為是申請後非常痛苦的一部分,如果能及早準備我一定會先處理。

我的 Resume 和 SoP 是有請 editor 幫忙潤飾的,我請的是大家有爬文應該都會聽過的犀利 Fiona 以及幫我修客製段的和藹老伯伯 Marc

❖ Resume

我先把個人全部的經歷、專案、比賽、作品列出來,努力發散這幾年所做過的所有事。接著開始收斂,把我認為最有價值、最有興趣、最完整的一些 project 篩選出來,並把我有做過的事一一寫下。

到這步時可以開始動筆撰寫了!一開始我參考了 Fiona 的部落格文章 CV 寫作要點,排版也是直接拿 Fiona 部落格所提供的 template。我的履歷全部塞到一頁而已,因為我知道我不可能寫滿兩頁哈哈哈。原本以為有參考文章和動詞表應該不會太差,殊不知排版、動詞、描述方式都被 Fiona 大大的畫上問號質疑。修改過程中我認為學習到很多,因為我之前沒有接觸過那麼正式的 resume ,有很多眉眉角角是我不清楚的(連 bullet point 的大小都是重點)。如果你的背景、狀況跟我很像,我個人認為很推大家去找 editor 幫你修正。

喔對了,很多人(包含我在內)都會困惑申請偏「設計」科系的 program 需不需要將履歷設計得精緻、漂亮?我個人最後是提交最一般的黑白履歷,但我有將字體調整為比較好閱讀的 Helvetica(我愛無襯線字),還有做一些字重、字體大小的調配,讓他看起來比較好閱讀。至於作品集內崁的履歷我才有做一點設計,讓他和我的作品集風格看起來一致。

之前做計劃案時,沒有很認真研究如何專業地命名這些專案,過程中我最苦惱的竟然是「計畫、論文名稱」。導致 Fiona 在協助我時,幫我改了好幾版論文、計畫名稱翻譯。好的命名讓大家可以過目就抓到重點,也不會有中翻英的尷尬味。如果還沒有中翻英的各位,千萬要注意啊!!!

❖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1. 構思

我認為寫完履歷就可以開始想 SoP 了,因為剛剛已經把一些 project 抓出來了,在 SoP 裡該做的是如何 connect the dots ,並設定你自己的人設!除了會讓你更好動筆外,有人設包裝的 SoP 才會有故事性,也能夠讓評審一步步知道你為了達成你的目標。

以我為例,我取了我覺得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三件專案:

(1) 論文:以學齡前兒童認知為基礎,設計出一套可運用在公園告示牌的 user-centered pictogram design
(2) 交換:根據商業分析,設計出一套 EdTech service + app design
(3) 工作:擔任 UI designer 三年,且有實際參與並迭代的落地項目

以上的經驗讓我統整了一下我的賣點:

  • 我發現我喜歡替兒童做設計,並幫助他們。
  • 我的設計理念為 user-centered design。
  • 在交換時期發現自己相當喜歡數位產品 (EdTech),也成為了 UI designer 進入產業學習實作。

綜合下來,我在文書中我個人幫自己設定的未來目標為 K-12 EdTech product designer(其實構思的過程中也會慢慢釐清自己的未來方向,滿有趣的)。

2. 下筆

你過去做了什麼事去連接到未來?

而我們學校如何幫助你 achieve your goal?

請把這兩大疑問放在心中,這就是 SoP 要呈現的內容!而我 SoP 的架構是參考 Fiona 所建議的,還有閱讀其他人的範文:

  • 第一段|動機段
    直接開門見山法(?)說明我的 career goal 為何;為什麼會想當 EdTech product designer;這間學校可以提供我欠缺的哪些知識(可以先廣泛地描述,例如我就提到我想得到 user research, informatic knowledge, an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skills.)。
  • 第二~五段|Body paragraph
    這段落是要說服評審「為了我的目標,我已經有什麼能力」。從動機段開始展開,我更細節的描述了我這三項專案,在過程中我獲得了哪三項最值得一提的能力。寫法我是參考 Fiona 的文章,其實和托福寫作很像:topic sentence + example 。主題句直接開門見山地告訴評審從這次的經驗中你有得到什麼技能;Example 的部分就以 STAR method 簡易明瞭的闡述,不用許多華美詞藻,也不用意識流的講故事。個人建議每一段的能力要不同,順帶讓人覺得你真的有持續往前、進步的感覺。
  • 第六段|客製段
    客製段要告訴學校「你們能如何幫助我」。概念就是:雖然透過上述的經歷我得到了哪些經驗,但是和我的 career goal 之間還是有什麼 gap(就是你在動機段提到的關鍵字),而你們能夠提供什麼讓我達到我的目的。
    我會去官網看他們提供的課程、資源、教授領域、有沒有很吸引我的 lab 或 project 再把他們寫進這一段。務必看熟官網的任何資料,他們的關鍵字、形容詞都是你的 sign。那怎麼看自己夠不夠客製化?只要把學校名字、career goal 遮掉,看能不能夠套用到其他學校或是其他申請者(因為你的 gap 一定是獨一無二的)身上,如果可以的話就是內容過度廣泛,必須再精煉一點。
  • 第七段|結尾
    結尾會有點像未來展望,讀完這間學校後我的未來計畫為何。短期想在什麼公司(可以舉例)擔任什麼職位;未來長期計畫是什麼。

3. 潤稿

在送潤稿之前,我給我幾位朋友和同領域的學姐過目了一下,他們馬上點出我邏輯不通的地方,也告訴我哪些地方很吸睛有趣,並告訴我怎麼做可以讓人設更飽滿。過程中我甚至直接把第一版的 SoP 全部打掉重練,重新想我的人設、故事(第二版確立之前也是重新想了快一週,寫了好幾版)。只能說如果自己在某一關卡住,問問學長姐和朋友是很有幫助的!

送潤稿前我有參考一堆 Fiona 的部落格文章,寫完後原本覺得應該還可以吧(哪來的自信),殊不知 Fiona 寄回來的文件只能用滿江紅形容。也因為不少要修改,我購買的是四次潤稿服務。前面兩次 Fiona 會犀利的點評了一番,不會告訴你如何修正字句,反之他會提點你哪塊邏輯不通、架構不順、哪裡他完全看不懂。每一次的修正都會讓我大篇幅的更動自己的用詞、句構,甚至是整段段落的描述方式。例如,那時我對動機的概念相當模糊,修正了還是寫不好,Fiona 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有哪些方式可以呈現動機段。最後我的寫法為 1+1=2 ,從後面 Body paragraph 的經驗中提取啟發我的事物寫在第一段。我自認為這樣的寫法可以將賣點直接展現在評審眼前,可以先抓住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對後續的細節 (Body paragraph) 產生興趣。內容拆解如下:

(1) 在研究所寫論文時開啟了我以兒童為使用者所設計的興趣。
(2) 交換時期我設計了一款 EdTech product。
(3) 因此上述經驗,我了解我能運用我的設計能力去製造 EdTech products;也因為我第一點的啟發,我想要 focus on children’s learning。

第三、四次的潤飾字句服務會是 Fiona 用最精簡的詞句幫你修改你落落長的 SoP。當他還是不確定我句子的意思時,會標註起來再度確認他的描述方式正不正確。還記得我因為在托福的荼毒之下,我的文件非常喜愛用很多 transition words 去表達我的段落結構、句子之間的關係。這點被 Fiona 也鞭了好幾次(?)後來發現,每一句每一句本身就該有邏輯地連結彼此,除非要特別強調,不然不必要一直放 transition words。

我認為和 Fiona 的合作相當順暢,因為 Fiona 總是很準時的(每次都嚇到我)寄送他修改後的文件。他詢問的問題、挑出來的地方也是每每都打到我自己也知道的痛點(還是硬要交件的我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給我 feedback 讓我展開更多思路去呈現我的 SoP,也讓我學習到許多論說文寫作的方式。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位可以和你互動、甚至學習的 editor,我真是大推 Fiona!

不過我只有給 Fiona 修改一間學校的文件(畢竟上班族花自己積蓄,每一分毫都是心痛),後來的客製段還有一些小 essay 都是給人非常和善的 Marc 伯伯。Marc 不像 Fiona 會修改你的架構、邏輯,完全就是純粹修正詞語和文法。因為我覺得我對於客製段的掌握已經還不錯了,就直接採取這種方法。其實有時候我會寫個兩段詢問 Marc 哪一段的故事會比較吸睛,Marc 也會告訴我他的想法。最後,他的收費也是物美價廉⋯⋯當初詢問他報價所有文書只要 NT$1500 時我真的覺得他是活佛吧 🥲

4. 其他

撰寫 SoP 時務必把官網的 guideline 熟讀

各校其實會有他們想從申請者身上得知的經歷、特質,這些細節都要如實呈現在你的 SoP ,記得要一一去回答他們的問題。再者,各校也會有自己規定的字數、格式等,大家不要因為 layout 問題就被評審、教授扣分了,不然太可惜!

❖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LoR)

  1. 人選

我認為推薦信是一個可以展現「別人怎麼看你」跟「你其他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希望我的推薦信能夠呈現我的學術研究能力、我的設計能力、對於 tech 的掌握和 soft skills(溝通、leadership 等等 HCI 和設計系很看重的特質)。

我找的推薦人都是和我有真正接觸過,甚至可以說親近的人選,因為這樣他們講話才會有說服力。最後請我的指導教授、我的 mentor、我修過課的大學教授(他的課程主要是人機互動)幫我寫推薦信。真的很感謝他們完全鼎力相助,也幫我寄了全部的推薦信!

2. 內容

我有先擬稿給他們看,後續怎麼修改我其實並不知情。但建議擬稿時可以描述你和他們相關的專案、事情發生經過,然後注意用詞跟語氣。

👩🏻‍💻 小技巧

擬稿時不要撰寫過多「過程」的 details

因為他們是你的觀察者,不會知道太多你過程中做了什麼努力。但可以著墨於上課和同學、專案和合作夥伴、工作上和同事的相處狀況(我就拿來營造一個我人真好,好愛溝通,偶爾有 leadership 的正向女孩人設)。

3. 其他

請推薦人幫忙時務必有禮貌,並且一開始就先跟他們講好 deadline。我個人是做了 excel 表把我想投的校系全部放上去,寫各校喜歡的申請人特質和 deadline(我有提前大概兩週,實在太怕遲交)。

再度謝謝我的推薦人都非常照顧我,說實話每一個人都超快速就上傳推薦信了(我才是真正的拖延大王),甚至截圖給我看他們給我的評分 🥲

❖ Portfolio

如果你是申請學術導向的 program,我其實申請下來發現作品集完全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我認為作品集是我能夠進 IUB 和 Penn 的最大推手(畢竟他們也是有看作品集)。雖然教授們停留的時間不長(根據 GA 平均大概是兩分鐘),可是透過作品集,他們能夠更加理解你的人設、故事的細節。

  1. 選題

我主要挑了四項 project 放進我的作品集。我認為申請學校的作品集應為在精不在多,放的作品數量三到五項即可,重點是你大部分放的作品要和 SoP、履歷呼應。我最後挑出來的四項作品為:

  • Design system / SaaS app product
    兩項皆為工作上的作品,用來展現我的專業,還有落地、實作、和工程師溝通的能力。
  • 畢業論文
    圖像設計。我自認為題材跟設計研究手法新穎、有趣。
  • Physical product design
    因為整合設計類的科系可能還是會接觸到 physical product,要給教授們看我這四年不是白念的(?)加上我這件作品也是有特定族群,偏向 user-centered design。

除了第三點提到的作品,其他三項作品都有在 SoP 佔有不小的篇幅。但我沒有放交換時的作品,原因是這件作品只是我接觸 app design 和 service design 的啟蒙,設計整體都過於粗糙,也不符合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或是 Material Design。我已經有三年工作經驗,我深知放上去只會扣到分哈哈哈。SoP 裡我也是強調比較多前面的商業分析和 service design。

🧐 我是初心者,作品集如何選題?

HCI 或是 UX 是許多跨領域的人想來就讀的一門學科。在製作作品集時會一直苦惱:是不是要設計出很 fancy 的作品,才能夠當敲門磚進來這領域?遑論小紅書上的作品集,題材一個比一個龐大、驚人。不過我個人認為設計的根本即是「幫助解決人們問題」,所以即便你找到的是一個小小小問題,只要你幫助了使用者,提升了他們的使用者經驗,那就是一件值得放上作品集的好作品。

2. PDF 還是網站?

如果沒有學校限制,我是 100% 網站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提交後還是可以繼續維護,做的時間可以拉~很~長~~~還有一點是當你做出你自己的作品集網站時,你所設計的 UX / UI 也是一個表達你個性的方式,可以把它當作小作品來看。

我個人選用的為 Webflow。因為學習曲線較高,讓我製作作品集花了大概有一個月(將作品放上去+排版)。但好處是你在 Figma 使用 Auto layout 的邏輯可以完全套用在 Webflow 上(畢竟原理都是 HTML 和 CSS),所以先在 Figma 做完草稿可以 100% 如實呈現於 Webflow 上。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個人很推 Webflow!Webflow 的好處還有他 RWD 做得很好,可以自行再加 breakpoint 讓整體的使用經驗更佳。

3. 內容

我的主頁和點進去的畫面會放一張精緻的 banner ,讓觀眾可以馬上知道我的設計成果。作品內容就是按照你的設計過程分章節,但開頭一定會先用 Overview 概略介紹。

Overview 請使用 STAR method 去呈現你的作品

我個人常描述的方式為 Background / Challenges / Method or Design Process / Goals,這樣教授可以短時間獲取你這件作品的背景、設計過程跟你的解法(然後他們就會快速跳出去看下一件了哈哈哈哈)。

Overview 之後,作品集可以多琢磨在你的設計過程、方法;不要只是華麗的展現你的設計,卻沒有數據、研究支撐你的 design solution。那時我在找 Penn IPD 的相關文章時看到系主任的訪談,裡面提到一段話我認為相當值得參考:

A lot of people can show you how they’ve gone through these steps. But not a lot of people can show you, ‘this is the insight I gathered based on step A, that led me to solution B.’ And I think that’s the thing, whether that’s about a penetrating insight about people’s needs or about something you learned in an experiment that you are doing with a technology that drove you to make a different choice.

(這篇文章讓我受益良多,如果想申請 Penn IPD 的朋友們必讀!)

4. 其他

我認為作品集在申請的角色是一個幫助包裝自己個性、人設的物件。除了專業面的呈現,我有一個小角落是放一些以前 creative coding 的小作品,去表達我有多方嘗試不同的 tech,也能表達更多我的個性。不過這裡的內容就沒有什麼作品介紹,甚至可以說我描述作品的方式就相當意識流,只是簡單敘述自己的設計理念,很隨意。透過後台 GA 分析,發現教授們也會意思意思點進來看,算是買單(?)

最後的一哩路

在申請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超級多疑惑,不要擔心,有問題就全部寄信給對方的 AO 或是研究所。我認為在書信往來的過程中,透過速度、用詞、說話語氣也可以了解這間學校的風氣和你合不合拍。

我二月丟完後,到三月底幾乎夜不成寐。每到凌晨四點,生理時鐘就會叫我起床刷刷 Gmail、看看 Discord 群組是否有人拿到 offer,過程真的很難熬、痛苦。還記得我第一封 rejection 是 UMD 給的,我很想加入他們的 KidsTeam,看到被拒絕時我整個人在抖,覺得自己的努力是不是付諸一炬。但要相信自己,告訴自己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不過除了正能量對待自己,理性上也要想好備案。如果申請全滅,是不是該找實習或工作、甚至是換工作等等找方法去累積多一點工作經驗充實履歷和 SoP。

最後真的很開心在 HCI 這麼熱門的科系,我收到了兩封 acceptance。在一番糾結後,我選擇了 Penn IPD。這個科系目前看來沒有在台灣讀書的台灣人(?)就讀過,所以之後我會(努力)寫一篇比較詳細的申請過程以及就讀心得與大家分享。

最後不免俗的要感謝一路上聽我發牢騷、陪我亂罵(罵到警惕我要積口德)的各位。最最感謝我家人無條件支持我(雖然我爸一直拿美國犯罪案件跟我說美國多可怕來警告我),讓我最後能圓一個出國留學的夢。不知道怎麼結尾了,只能說也希望我的心得有幫助到經過這裡的人,祝每一位有興趣 HCI / UX 的申請者都能順利達到自己的目標!

需要幫忙、聊聊的話歡迎留言,也可以寄信給我 yuhsinlinn@gmail.com,或能利用 LinkedIn 傳訊息 😽🎀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用,歡迎鼓掌打賞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