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Hsuan Lin
11 min readJun 27, 2017

申請美國、荷蘭 HCI, Digital Media 碩士紀錄

開始準備英文考試是從 2016 9/1 開始,而正式開始寫文件、作品集則是 12月,第一所學校交件是 12 月底,也就是說超極限的花了四個月搞定英文考試、用了一個月完成第一版 SOP、作品集。

中間的過程頗辛苦,邊工作邊補習、再加上準備各種文件、多次考托福仍差一分…等因素,累積的心理壓力很大,決定紀錄一下這個人生的灰暗期 XD

申請結果

Admission

NYU Integrated digital media (with $9000 / per year)

(荷蘭)TU Delft Design for Interaction

Rejection

IUB HCI, CMU MHCI, Gatech MS-HCI, UW HCID, UMich MSI, Cornell IS

Decision

NYU Integrated Digital Media

Test

TOEFL: 99(Speaking 23) <= 第三戰,共考六次

GRE: 321 + 3

Background:

交大資工 GPA: 3.68 / last 60: 4.11

Publication:

1 paper — data visualization (Computer Graphics Workshop)

Award:

booking.com hackathon, 3rd place

Akatsuki Hackathon, 1st place

Computer Graphics Workshop, Honorable mention award

專題競賽 優勝(第一名)

核心科目優異獎

Google Adword challenge 複賽

Work Experience

Teaching assistant, NCTU service learning,(半年)

Product designer, 貝殼放大 (至今)

Other:

小插畫展, in 文博會(invited by Tumblr)

Design lead, NCTU graduation prom

Head of Marketing, NCTU MeiChu Association

Marketing Lead, 創業營隊

Designer, NCTUplus

Designer, Pan Asia Mun

動機&前言:

大一時非常討厭念資工,讀的一竅不通,想轉念設計,於是一直將成績擺爛(這時的成績平均 3.2),還記得那時候曾經一邊哭一邊寫程式XD。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了一陣子,直到大二下修了一門應藝所的網頁設計課程,接觸了不少互動技術和作品,才發現原來寫程式也可以很好玩,而且也能和我喜歡的設計、藝術結合,於是開始拼命探索與互動能沾上邊的課程,修了視覺化、人機互動、介面設計 等等相關課程,進行了數個project的嘗試後,便下定決心研究所要念互動設計相關。

升大四的暑假閉關,好好的整理了作品集,並且幸運的推上台科設計和交大應藝。直到這時才又想起原本想出國念書的夢想,於是毅然決然地辦了研究所休學,開始在新創工作,累積自己的設計和實務經驗。

選校

基本上我是用PTT搜集資料、再搜尋學校課程安排、學生作品集來選校的,因為相信和強者在一起就會變強, 因為個人興趣以及想留在美國找工作,選擇偏向設計、藝術相關且有 STEM 的 program,比較不愛理論,所以偏純 UX 或心理的沒有選。以下列表為個人見解:

CMU MHCI

夢幻校的夢幻program,是一年的program,後面有一段時間做 capstone project ,能和NASA等單位合作,從大三開始就看過他們不少學生的作品,還以此作為榜樣 XD,Google: CMU HCI portfolio可以看到不少

UW HCI+D

是注重 Design 的學校,系上網頁就有學生作品集,看了很驚艷,很多學生的作品集流程相當完整,也是一年的program,小班制。

Gatech MS-HCI

分為四種track,分別是 Industrial Design, Interactive Computing, Psychology, Digital Media,我投的是 interactive computing,喜歡這種多元背景的氛圍所以申請,課程四種面向都有,很多元。

UMich MSI

課程安排多元,收的人較多些,而學生背景也很多元,包含人文、計算機、心理、設計…等領域。

NYU Integrated Digital Media

在工程學院底下,課程偏向互動藝術,可以發展的方向很多元,包含 VR/AR, 遊戲, HCI, Interaction design等,小班制

IUB HCI

注重Design,課程安排滿不錯的學校,班級人數少

TU Delft Design for Interaction

荷蘭有名的3TU,課程安排偏”實物”設計,注重UX、 設計流程。作品集有特殊規格,申請時需注意,如果在一月前申請,是有機會拿獎學金的,學費比美國低很多。

Cornell Information Science

一年的program,可自由選擇課程,能走 data science 方向、HCI 等

* 遺憾沒有申請的program:

NYU ITP

12/1就截止了,來不及申請,互動藝術方向,可以走的方向很多元!可惜學費較貴

UW HCDE

托福分數太高要106,speaking要26,考不過所以放棄

EIT HCID

歐洲很特別的兩年program,可以拿到獎學金甚至全獎,兩年會待在不同的學校,申請時要先選好兩間,因為時間太趕而沒有投。

申請歷程

因為時間很趕,所以全部壓死線,

2015 9月 完成推甄設計所、應藝所的作品集

— — — 中間一年空白 — — —

2016 7月 開始工作

2016 9月 開始補GRE (假日),問教授推薦信

2016 10月 開始補托福,月底一戰托福

2016 11月 二戰托福 一戰GRE,開始找潤稿者

2016 12月 三四戰托福,開始做作品集和SOP

2017 1月 月初投IUB,五戰托福,月中投UW, Umich, 月底 CMU

2017 2月 月初Gatech 持續修改,月中投NYU, Cornell, 寄信給教授自我推薦

2017 3月 收到各種rejection,月底收到NYU寄的video與作品集的通知、補投TU Delft,

2017 4月 NYU 面試

(一)大學時期:

因為大一大二上沒興趣不認真念,所以到了大二下才開始追分,並且開始修研究所的課程,像是資訊視覺化、HCI、介面設計、VR/AR等,不斷摸索有興趣的領域,尋找資訊與設計兩者的交點。另外我也把握課外活動機會做一些 project、接案、參加 Hackathon等,作品集已在籌備醞釀,申請台科設計所和交大應藝所時已完成第一個版本。

(二)為什麼開始工作?

大學時的 HCI, UX, 互動設計知識,都是來自於課堂,也因此我一直很好奇,業界是如何實際應用這些知識的呢?又是如何合作?抱持著一顆好奇並想深入研究的心(俗稱反骨,總是不太相信課堂知識XD,想親自操作看看),畢業後我投入業界當 UI/UX designer及前端,透過工作來了解 UI/UX,並磨練自己的思考與設計。

(三)工作與準備期間

因為太晚開始補習,所以每件事都很趕,過著六點半下班 -> 趕去補習 -> 晚上十一多點才到家的生活(嘆),建議早點考完,尤其是GRE,可以用五年多划算!我因為托福戰線拉得太長,直到十二月才在translator版上找人潤稿,開始準備各項文件和申請,忙得日夜顛倒,趁著聖誕假期趕出第一版作品集,還差點搞壞眼睛,慘痛的經驗提醒大家一定要提早準備,而且再忙也要適度休息!

TOEFL & GRE

是的,我考了六次。

但一直沒破百,有五所學校:CMU, UW, Gatech, Umich, IUB 托福限制100分,所以有去補習,無奈底子不夠好,又沒什麼時間好好準備所以只能停留在 99。這邊要強調TOEFL對申請的重要性,沒有100 分就是沒過硬門檻,大陸留學論壇一畝三分地有人曾在2016做過統計,低於100 幾乎沒有上這五所的,今年似乎也沒看見低於一百申請上的,千萬別覺得自己能成為少數的幸運兒(慘痛經驗)

在GRE方面,很感謝 Mason GRE 的超強記憶方式,已寫過一篇文分享,覺得背GRE還滿有趣的XD 不過其實我考上的系好像都不用GRE….

SOP

我到十二月中才開始寫SOP,真的非常晚,內容上不斷修改到三月,還請了兩位潤稿。建議大家務必提早找人潤稿,才不會把自己逼得很緊也把潤稿者逼急。現在回想起來,我並沒有明確的描述自己能對這個科系、或是社會做出什麼貢獻,但 HCI 其實是非常富有人文關懷,並注重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學科,若能加強這塊連結,應該可以更好。

以下是段落架構:

(一)有設計工作經驗與資工背景,希望能將兩個領域結合,投身新創企業,為社會創造出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二)闡述大學時的經歷,與申請的program做連結,介紹曾得過的獎項和參與的比賽,強調創新能力和學習熱忱,以及與不同領域者合作的經驗

(三)再來介紹大學專題 — 視覺化 project 作為開端,並說由此開始了對介面使設計、使用者經驗的興趣

(四五)因此延伸出對HCI領域的探索,修課的過程,接著介紹如何應用這些經驗在工作中,而在工作中遇到了什麼樣的難題因此想繼續深入探索HCI

(六)客製化的描述未來修課規劃,為何選這所學校,未來想在什麼領域工作

(七)描述自己的優點與動機,總結

CV & 推薦信

在CV中,除了學歷、工作經歷、獎項、publication, skill 以外,我還列出數個與HCI相關的selected project,並寫下這些project的特色及我所擔任的職務,並且附上每個project的網頁連結及完整版的作品集連結,以方便觀看。為了簡潔明瞭的呈現,我大概研究超過二十個設計師resume,最終壓縮在一頁內。

推薦信部分,我找的是專題教授、修課教授、公司主管三位,分別闡述我的研究與創新能力、修課態度與對HCI的熱忱、解決問題和與他人協調的能力。在這邊提醒大家要留給教授充分的時間來修改、寄出推薦信,或是多找幾位教授,以確保教授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填寫資料、上傳推薦信的工作,我就曾因為教授忘記死線而發生慘劇,超過繳交期限,幸好學校延後繳交期限才得救。

作品集

作品集是用申請台灣設計研究所的作品集改的,也加入很多後來精進的作品,內容包含 UI、UX、視覺化、插畫、海報等類型的作品,大多是大學時參與的活動、專案、競賽等作品,還有工作時的專案,並且有請人潤稿。其中幾項作品我有完整的呈現 UX 過程,過程包含 ideation, persona, storyboard, wireframe, prototype, user testing, concept video 等,因為每所學校要求的格式不同,所以做成 PDF 版和網頁版方便繳交。

這部分花費了很大的心思,成效卻不好,因為多數學校都沒有看、或是很快看過去(數據來自google analytics)。TOEFL沒到門檻的學校都沒有看,而Cornell也只花了不到一分鐘就看完,當下看到數據時真的很傷心啊!唯二錄取我的NYU是少數好好看過這份作品集的人(因為有另外寄信要求提交),我真的心存感激!

總結一下,我覺得作品集是輔助SOP的材料,申請HCI相關其實只要放 3–5 個最有特色的專案即可,我當初大概放了9–10個,實在太多,因為學校其實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看完每項作品,呈現出中間的思考過程、邏輯,並強調自身專長比較重要。

當初急就章的作品集連結:http://www.yuhsuanlin.com/ ,這個未來一個月會再改版 XD

面試

唯一有要求面試的只有NYU一所。NYU IDM 比較特別,學校審完第一階段資料後會寄信要求交作品集和錄一段申請動機的影片,表現手法不限,交完這些資料後會約面試。面試我的是一位紅髮的教授(兼藝術家),從作品集介紹、遇到的困難聊到喜歡的互動藝術家,甚至還欣賞了教授的作品XD,雖然我超緊張,英語還有點卡,但過程還滿愉快的,接近30分鐘,之後過了三天就收到AD和獎金。

自我推薦、找教授

因為雖然說申請碩士不用做這件事,但我還是因為托福太低而嘗試了,過去曾有看過自我推薦成功的例子。Umich, IUB, UW, Gatech我都有另外寄一封給教授,並附上我的resume 和作品集,表明研究方向,可惜效果似乎不太好,因為回的教授很少,而且給的不是謝謝就是模板,也沒有點進連結(數據來自Google Analytics),但嘗試看看這個方法也沒什麼不好,頂多只是被丟進垃圾信。

總結

因為考量以後想留在美國工作,所以最後選了NYU IDM,不然 TU Delft DFI 也是非常好的(而且學費便宜!)。

申請總花費:補習(T+G):22500 + 考托福六次 5100* 6 + GRE 6200 + 加發成績費用 :(610*9 + 820) + 申請學校費用(80*8 + 3000) + deposit:15200 +潤稿與翻譯費用:14500 = 118150,光是申請就花了台幣十二萬的驚人費用,學費又是另外一個錢坑,不過似乎是NYU中較便宜的學院了。

申請真的是個持久戰,到中間收到 rejection 常常沮喪很久,甚至低落到難以工作,但低落一天後也得要打起精神,繼續生活和學習,很幸運有收到滿喜歡的AD。申請學校雖然浪費時間,又有一堆雜事,卻也是快速檢視自己作品和能力的方法,很慶幸申請學校讓我快速完成第一版作品集,未來工作申請也會以這份為基礎來改,到時還請大家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