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稅,越聰明的人越吃虧》書籍筆記

蔡詠臻
Aug 5, 2023

--

《智商稅,越聰明的人越吃虧:資訊越多,人的心理就越受操弄,誰在誘使你樂於花冤枉錢、甘願奉獻?醒醒吧,你該拒當別人的提款機。》

作者:高德,出版年份:2019

智商稅 高德
圖源:博客來

第一章

「當你對一樣東西產生認同和內疚時,就會形成一種『信任』心理。」 — — 高德《智商稅》

這個概念可以運用在商品的試吃、試用,也可以套用在愛情上,例如女孩本來並沒有喜歡男孩,但男孩花費很大力氣或金錢為她做了什麼事,女孩就容易產生認同和愧疚感,進而認為自己應該做點什麼回報對方。

本章主要在談「免費的東西其實很貴」,雖然在你沒有付出金錢,卻會有其他東西被剝奪,像是時間、注意力、隱私。顯而易見的例子莫過於YouTube廣告,我們免費觀看平台上的影片,無法跳過的廣告則向我們收取了注意力、時間等「額外花費」,這也是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注意力商人》中很強調的一個概念。

第二章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對資訊的判斷力下降,或者說,有太多的資訊要判斷,讓人難以負荷。「一方面我們獲得資訊的速度變快了,另一方面給予我們做決定的思考時間變少了。」因此人們偏好「懶人包」等不用費心解讀的資訊,而這也是使假消息擴散的因素。

再者,我們也會傾向「參考別人的作法」,雖然其他時候人們也會有「跟從集體」的傾向,但網路讓我們更容易看見他人、看見集體的選擇。並且,跟從集體的選擇使我們感到安心,因為眾人一同承擔了風險。

此處作者則提醒讀者要保有自我的意見,不讓自己的聲音埋沒在群體裡,眾人的意見僅是作為一個客觀的事實,而非決策的絕對標準。

「人總是喜歡接納與自己相同的人,排斥與自己不同的人。」

「人渴望被什麼樣的人群接納,他就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

— — 高德《智商稅》

「在人群中失去了真實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人人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願也不敢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時人人都在說假話、做違心的事,結果就會導致巨大的非理性行為的發生。」 —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伯溫·哈爾

第四章

「把決斷權交給權威,從結果的角度來講,人們覺得勝算更大;從心理的角度講,人們推卸了自己的責任。」 — — 高德《智商稅》

如同許多人買股票時,會依據所謂「專家」的決策做購買,實際上多少人真的因此而賺錢?我認為「行行有專家」這句話是對的,但並不是每個專家都那麼好心告訴你最正確的答案,擁有自己的判斷力仍是最好的,當然,前提是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就像《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所想傳達的,我們必須透過閱讀來獲取完整、有系統的知識,而非隨便聽信某些媒體和自稱專家的人沒花多少心力給出的言論意見。

第五章

「人在恐慌時,容易做出非理性決定。」 — — 高德《智商稅》

《注意力商人》也提過類似的概念:廣告業者製造出人們的不安全感,使消費者購買產品。將過程拆解來看,廣告使人意識到某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痛點」,造成慌亂與焦慮感,接著再推銷產品給你,告訴你這個產品即是問題的「解決方法」。製造問題、恐慌,便可以說是製造人們對產品的「需求」。

第六章

當我們在看待他人的經驗和做法時,要避免掉進「代入感」的陷阱,意即,他人有自身的背景和條件,而那通常和我們的背景條件不同,無法完全模仿照做。

例如某人分享他的備考經驗,但對方有補習、請家教,而我可能必須靠自己讀,兩者的具備的背景條件不同,作法自然也不同;若兩者要達成的目標不同,也會有各自的努力方向,這也是必須考慮的點。

因此,我們必須先清楚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接著,判斷你和對方的背景條件差異,思考自己若採用別人的作法,可能會得到什麼結果,進而判斷是否列入考慮。

「不要自我否定,保持自信。因為自信是一個人形成成熟邏輯力的基礎。」 — — 高德《智商稅》

本書的主要論點是在強調保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輕易被影響,而如何實踐,作者則講述了好幾種心理弱點,冷靜地看清楚,理論上就能夠避免誤入陷阱。

例如,有一個實驗的結論是:當一個人為自己的行動加上「因為⋯」,人們會傾向同意,但「因為」後面的內容是什麼卻不是我們判斷的要素,只是會覺得對方是有理由的,所以難以拒絕。

我認為本書提供的概念都可以進行雙向的運用,像是上述的概念,我們可以拿來避免掉入「不自覺同意對方」的陷阱,也可以用來讓別人「不自覺同意自己」,例如將這個概念運用在職場,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提案。

第七章

「對突入其來的意外,反應遲鈍些。」 — — 高德《智商稅》

有時候我們會被迫在短時間下決定,因而不加思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行銷人員、詐騙集團往往利用這點達成他們的目的。

對此本書提供了一個方法:遲一步做出反應,事情反而容易看清楚。白話一點就是冷靜、別衝動,接著再從反方向找出反駁的論據,得出新的觀點,或許就會發現對方的提案和建議十分荒謬可笑。

第八章

錨定效應:將成本低的某商品放到另一個價格貴了一倍的同類商品旁,標價是它的七成,雖然遠遠超出了其實際價值,人們也會傾向購買,並認為這是值得的。

為避免陷入錨定效應造成的購買行為,購物前須謹記自己來到賣場的目的是什麼,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避免被五花八門的商品、行銷手法欺騙,而購入並非真正需要的物品。

--

--

蔡詠臻

國立臺灣大學|Instagram @tsaiyungjen|聯絡信箱:jennytsai042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