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感受|使用者中心與商業策略設計

蔡昀容|Yun-Jung Tsai
5 min readNov 11, 2017

--

TU Delft, Strategic Product Design 課程分享(上)

Q1尾端,11月的荷蘭已經很有秋天的感覺了

經過了10週忙碌的生活之後,Q1的最後一個報告終於在昨天結束了! 想要聊聊這個Quarter的課程內容和自己的心得。這個Quarter總共有四堂課,這篇文章會先談Context & Conceptualisation與 Design Strategic Project,下篇談另外兩門課。如果內容上有哪些不同的想法也歡迎留言跟我聊聊 :)

  1. Context & Conceptualisation

這堂課是SPD和DFI的共同必修,課程內容主要在探討設計師、研究員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在Generative design research的觀點中,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動的等著「被設計」,而是以「自身經驗領域的專家」的身份參與設計的前期過程(Fuzzy front end)。可是使用者畢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並不一定知道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就有了Generative tools, Contextmapping等工具及流程,讓設計師、研究員與使用者能夠更順利的合作。

厚厚的指定讀物

指定的讀物有Convivial toolbox(Liz Sanders& Pieter Jan Stappers, 2013) 和一百多頁的論文們,內容從理論面的定義Context、解釋Creativity的四個層次,到實務操作方面的如何安排一場Contextmapping、時間的掌控,Persona照片的選擇都有。有時候讀到快睡著(理論部分真的太催眠了...),有時候又會突然有種「原來...的原因就是這個啊!」、或是「原來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也要講究這麼多細節阿!」的感受。

三四百位同學一起在軍事博物館考試

這堂課期中有一個紙筆 open book的考試,範圍就是圖片中的那麼多,讓原本閱讀速度超慢的我很緊張,結果上週考完也沒有想像中的難。有趣的是開學前我列了一張「新學期新展望」,裡面有一項是「每天閱讀15分鐘以上」,希望能藉此養成讀書的習慣。結果為了準備這個考試,考前兩周我每天閱讀兩小時以上,造成我對閱讀的興趣之門大開 XD 現在有好多待閱書單,希望之後每天都還是能撥出時間閱讀。

2. Design Strategic Project(DSP)

DSP是我們系的主軸課,4個人一組,幫企業規劃一套商業策略。

很模糊吧,有解釋跟沒解釋一樣,但是這堂課真的就是這麼模糊。我們這組的客戶是TUI, 一間規模非常大的旅遊公司。原本以為TUI會給一個方向,比如說想要拓展客群、想要優化訂票的流程...之類的,結果什麼都沒有提。前三週我覺得自己像是在大海裡漂流的廢物,後來才知道原來很多同學也都覺得自己在漂流 XD 記得當我們跟教授抱怨時,她很帥氣地說了句 ''Well,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因為真實世界中,大多數的客戶都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如果他們知道就不會找策略設計師了。

因為不太了解設計方法,前期我真的超徬徨,不知道這個方法怎麼用、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不知道得到這樣的結論對不對、有沒有用。不過說也奇怪,前幾週在做的資料蒐集與分析,看似混亂,但有一天就突然全部串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前因後果的故事。我覺得整個過程很像在堆沙堡: 先把我們丟到沙堆裡,說了聲「蓋!」然後就拍屁股走人。 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弄得灰頭土臉,慢慢開始蒐集沙子(Data research)、把沙子聚集成不同形狀(Methodology),有足夠數量的沙磚後(Information→Knowledge)開始思考要拿它們蓋什麼東西(Concept),在蓋的過程中發現少了哪個形狀的沙磚再回去補足(Scope up and down)。雖然前期很徬徨、手足無措,不過我很喜歡最後那種「每一句話、每一個圖表都有依據」的感覺,很穩、很踏實、很有成就感,真好 :)

最後跟組員一起產出的海報

不過課程總共10週,我們大約在第5週、第6週才結束前期的探索、產出明確方向,不知道這樣的時間掌握對不對,或是該怎麼控制前期摸索的時間? 這可能要Q2再模糊一次才能了解吧。

(下篇待續)

--

--

蔡昀容|Yun-Jung Tsai

臺灣人|荷蘭留學中|TU Delft, Strategic Product Design|感性靈魂x理性思維|分享生活感受、策略設計學習、UX|相信所有曾經付出的努力,最後都會在未來與我們相遇|rosetsai120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