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上)

隨手筆記

Andrea Hsu
Jul 12, 2022

政變事發原因和經過

Photo Credit: 美國之音

2021年2月1日,全國民主聯盟的多位政府高層被緬甸國防軍逮捕,包括領導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和其他內閣成員在內,並宣布展開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同時將政權轉移給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軍方宣稱罷黜翁山蘇姬的理由是因為他持有無線電通訊而違反《國家進出口法》,以及身為國家領導人卻沒能有效控制疫情而違反《國家天然災害管理法》在拘捕翁山蘇姬一個月後,又指控他犯下《散播恐慌資訊罪》。政變之初,軍方逮捕多名執政黨人員是因為認定去年底的大選存在大規模的選舉舞弊。

此消息並非毫無預兆。1月29日,澳洲、加拿大和歐洲聯盟等12個駐緬甸的外交使團發表聯合聲明,警告緬甸將發生軍事政變,同時敦促軍方「遵守民主規範」,並反對任何改變選舉結果的企圖。引來緬甸軍方及聯邦團結發展黨上千名支持者在仰光的不同地方遊行,他們舉著「抗議來自美國的干涉」等標語反對外國干擾緬甸內政,並支援軍方調查選舉舞弊的指控。緬甸軍方也在1月31日否認外國使團的聲明,卻在隔日發動突襲。

2020年底,由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獲得396個議員席次,遠大於軍方的33席。然而,其中的爭議在於有許多選區以疫情嚴峻和種族紛爭不穩等理由沒有設置投票所,也不發送開票狀況、政府刻意剝奪少數民族的投票權,例如羅興亞人等。軍方公開聲明﹔「2008年頒布的憲法是所有法律的母法,如果在必要狀況下,有必要廢除現行憲法」,這段話奠基在軍政府長年統治緬甸的背景。當時政府方的緬甸選舉委員會無採納該指控,僅表示一切都是合法流程,翁山蘇姬也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和軍方進行72小時的交涉,但最終談判破裂。

Photo Credit: 公視新聞網, 公視電視

自1962年第一次軍事政變以來,緬甸一直處於軍政府統治之下,第一次是由奈溫推翻經由選舉產生的努,自此軍方長期把持國家政權,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之後的貨幣改革,將和數字9無關的貨幣皆廢除,引發無數學生抗議,史稱「8888民主運動」。第二次是1990年代的蘇貌推翻奈溫政權,當時緬甸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由國防部長的蘇貌接管政府,並主導接下來的大選,但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獲勝,於是軍政府方拒絕轉移政權並軟禁她,在選後提出「先制憲、在交權」的原則,而西方國家也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多年的制裁。直到1992年丹瑞大將成為軍政府領導人,民主化的轉型之路才正式開始。

2008年緬甸推出新憲法,內容包含大規模的改革,但還是為軍政府和他們支持的聯邦保留一大部分的權力,例如規定軍方保留四分之一的席次、國防部長必須由現役軍人擔任,還有軍方對憲法改革擁有否決權等條件。2011年溫和派的登盛上台成為總統,他開啟經濟改革和接受外資投入,並與翁山蘇姬和解,被視為緬甸民主化的里程碑,接下來近十年也被稱為「緬甸之春」。

2015年,翁山蘇姬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再次在國會選舉中拿下勝利。礙於憲法限制,總統由翁山蘇姬的親信碇喬出任,翁山蘇姬則被任命國務資政,這個職位是專門為她打造,讓她能夠繞過憲法規範成為緬甸實質最高領導人。2020年年底大選,全國民主聯盟再度獲勝,翁山蘇姬順利連任國務資政後,加快修憲腳步,包含軍隊國家化、縮減軍方國會保留席等,試圖削弱軍方權力。

儘管軍政府在民主浪潮下讓步,2021年仍發生第三次政變。

參考資料發於緬甸政變(下);內文若有侵權則會撤下

Photo Credit:

美國之音:https://www.voacantonese.com/a/voaweishi-20210203-voaio-us-sternly-criticized-the-myanmar-coup/5765093.html

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5678

contact: emilyhsu1028@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