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了!Do-Re-Me-Fa-Sol-La-Si(Ti)是怎麼來的?唱名Do-Re-Me-Fa-Sol-La-Si(Ti)對應的音名為什麼是CDEFGAB,而不是ABCDEFG?
有一天,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對,就是畢氏定理那個Pythagoras(約西元前550年),心生一念: 不同長度的弦(拉的同樣緊),聲音會不會不同?彼此的聲音,有數學上的關係嗎?
於是開始實驗,結果發現:1/2、2/3、3/4三種「純分數」比例的弦長,會發出和諧的8度音(如Do-Do)、5度音(如Do-Sol)、4度音(如Do-Fa),因而訂下了4音音列 (連同原本弦長的基本音)。
之後,音樂的「理論」開始發展,包括以希臘字母來對應音高的「字母記譜法(目前,這個希臘字母記譜無出土文獻可考)」。在此之前,音樂還沒有什麼明文定義格式內容來讓大家便於共通依循的,所謂的「理論」。
依據目前出土的最早文獻,中世紀聖阿孟修道院的胡克巴特(Hucbald of St. Amand, c.840-930)其實曾經提出用ABCDEFG七個字母來表示Do-Re-Me-Fa-Sol-La-Si(Ti)七個音的字母記譜法,但未被當時的人接受。
之後,克呂尼修道院的院長奧多(Odo of Cluny, c.879-942)把Hucbald提出的字母記譜法稍作修正,根據希臘字母記譜理論(現已無文獻可考的那個),將La音的代表文字還原為A,變成以ABCDEFG來代表La-Si(Ti)-Do-Re-Me-Fa-Sol七個音,此法因而奠定延用至今。但其實在這個時候,這七個音的唱名,Do-Re-Me-Fa-Sol-La-Si(Ti)這七個「名字」,還不存在。
「 來!接下來我們開始唱OOOOOO!」……呃......我忘了第一個音是什麼!...我也是!...我也是!...
為了幫助記不住譜的人能方便記憶,有一位本篤會會士桂多‧達賴佐(Guido d'Arezzo,就是Arezzo的桂多先生,c.992-1050),就把「保祿執事為洗者聖約翰誕辰節日第二晚禱頌歌」第一節「每行歌詞的第一個字」:Ut, Re, Mi, Fa, Sol, La共六個字訂為唱名。後來有人因為Ut唸起來不容易響亮明晰,所以改為Do,然後又有人加了一個Si(Ti)音,就成了現在大家唱的Do-Re-Me-Fa-Sol-La-Si(Ti)這七個唱名(Solmization)。至於到底是Si還是Ti,目前看來應該是因為不同語言的口音不同而來,兩者都有人唱。
延伸問題:管絃樂演出前的調音、樂器的調音、世界第一個音叉,三者之間的共同點是…?
答案是A音(La 音)。為什麼不是Do音!?哪有為什麼,A是第一個字母,是首音,不是嗎?…這個想當然爾是我猜的,但是從1711年英國人John Shore為了調音而發明的世界第一把音叉選擇的是A音,這個想當然爾應該是對的吧,畢竟,有時事情就是這麼straight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