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 除了一昧的責怪社交APP其實還有別的觀點

zima inc
Oct 10, 2020

--

大家數年前就已經知道社群媒體跟科技巨頭們對人類的各種好壞影響,但Netflix最近出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在全球又再次掀起一波討論。主要有兩大原因:

這次是多個科技巨頭裡的高層出來揭秘、證實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不懷好意的。另外就是這幾年用戶數據被收集的差不多了,加上科技快速的躍進,讓這些科技巨頭確實能夠(或者已經)達成許多目的。

這篇會想分享這個話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在看完The Social Dilemma後都覺得很無助且無力,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社群上癮需要被改善,但又真的上癮了,不是說戒就戒得掉的啊。

ZIMA團隊在著墨於開發新產品的這段期間,深度研究社交這個主題也一陣子了,覺得The Social Dilemma所提出來的議題有不同的觀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交流。

片子裡探討許多大大小小的議題,我們把主要的兩大議題提出來討論:

議題 1 — 科技的「刻意引誘」到底好/不好?道德/不道德?

腳踏車是一個能讓人類生活變好的被動工具,人們不想要使用它的時候它並不會竭盡所能地想要干涉你的人生,會靜靜的待在那裡等人類有需求的時候主動靠近它。但社交平台似乎不是,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Snapchat等平台幾乎所有的功能設計都是為了讓你目不轉睛,不斷的往下滑。只要你的眼球還黏在上面,他們就能賣出更多廣告賺錢。因為平台們已經太了解你,他們知道怎麼樣能讓你對他愛不釋手到上癮。

這是第一個The Social Dilemma提出的大議題:社交平台利用科技來引誘用戶上線直到上癮

紀錄片對於這件事情的立場是反對的。片子認為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拉扯,因為社交平台有強大的科技幫忙,讓「用戶上癮」這件事是必然發生且已經發生的。

回過頭來想想,在只有電視的時代,電視也極盡所能的生產「內容」來讓用戶黏在電視前面;在演算法蓬勃之前,智慧型手機就已經用「鬧鐘」這個功能,成功讓自己從客廳桌上搬進所有人的床邊;在APPs發展起來後,各種notifications讓每個人的手,只要不是在鍵盤上,就一定是握著智慧型手機滑。然後才是社交平台,利用收集數據+AI演算法+內容,大大提升自己的誘惑功力。

仔細想想,各種心機早就在社交平台出現之前試著瓜分每個人的注意力,那時怎麼沒人罵電視機、媒體頻道或iPhone呢?可能因為電視上的內容還是很有限、有很多重播、人們還是會感到無聊、還是會想出門吧

這樣想想,產品做得好的平台們反而被撻伐了,因為它們是第一批「真正」成功佔領用戶注意力的先驅,人們意識到後已經來不及,因為已經上癮了,而解藥還沒有被發明出來,難免引起驚慌。

我們認為從產品開發與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刻意誘惑」的這個小心思是能被理解的,不然廣告行銷這門專業就不會存在了啊。所以就「好或不好」這個層面來分析,服務/產品所操作的「刻意誘惑」可以算是人之常情,不能算是不好。

從道德上來看就比較有趣,各種誘惑早就以各種形式存在在社會中。不道德的誘惑像是毒品、香菸、賭博等,這些東西有非常非常高的風險能一下子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且它們明知如此,還是刻意誘惑了大家,這就是不道德的。道德上比較輕微的誘惑可能像是性愛、愛情、冰淇淋等等。

Social media的演化非常特別,它們在一開始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並不是立志要成為毒品一般的存在:讓人上癮並毀掉你的人生。Social media多年來的存在比較像愛情或冰淇淋,有它在感覺很好、很愉悅,沒了它其實也還活得下去,不會像毒品一樣一天沒吸就生不如死。

10多年後,social media對許多人來說,變成空氣一般的存在。早上一張眼就看Facebook、中午吃飯配Youtube、下午有空檔或覺得無聊發個Instagram限動,睡前每個平台全部都再滑過一輪,確定今天的資訊已經被完整閱讀完了、或眼睛真的太酸,才甘願閉上眼睛。

有發現嗎?我們使用social media的頻率比吸毒犯吸毒的頻率還要高。一下子要把這些平台從人們的生命中抽走,就像把空氣給抽掉一樣,怎麼活?無聊的時候要幹嘛?晚上失眠沒有手機看該有多無助、再也看不到忘不掉的舊情人的動態、品牌主沒有有效的平台與消費者溝通。

Instagram上的內容確實多數讓人自卑,但沒有這些社群平台可以滑,很多時候會讓人想自殺吧。

比起「上癮」這個敘述,social media變得更像一種「習慣」,我們已經習慣從social media上去獲取新知、展現自己、理解別人、了解明星。這個平台上的內容是大家自己放上去的,什麼樣的內容對你是好的、什麼樣的內容會傷害你的自我價值,消費者其實可以更有意識、更有智慧的去反思這個問題、並做出能好好運用social media這個工具的方法。而非一昧的責備social media利用科技引誘人們貢獻注意力,這些科技巨頭對人類的貢獻總的來說還是利多於弊的。

議題 2 — 你用你的資料數據來換取免費平台使用權,這個生意模式錯在哪?

你隨時可以免費展現自己、跟朋友聊天、免費看新聞,只要你持續做這件事,讓廣告主有事沒事推一下他們的廣告給你看。這樣的機制錯在哪?

其實沒有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就是一個眾所皆知的交易。但是是一個回過頭來讓人有點不爽的交易,讓人不爽就代表有改善的空間。

「我上臉書的目的是要看新聞,現在一堆廣告或假新聞煩死了」、「滑IG限動每三個就插一個廣告,太干擾了吧」、「現在滑IG覺得好膩,大家都用濾鏡都長一樣」、「現在只有老人會在FB上po文啊」

我們貢獻自己的數據,為的是好品質的產品與服務。這幾年大家貢獻的數據一樣多(越來越多),結果社交平台們已經被各種廣告或是「不真實」的內容佔據,廣告已經比好的內容還要多了,產品品質下降,用戶當然要大抱怨一番。

抱怨無效,我們就開始思考:「那我不要給你我的數據了!」

事情好像是這樣對吧?

與其抱怨,我們認為不如來改善/解決人們對社交的各種抱怨。畢竟要人們把像空氣一般存在的social media刪掉真的太不人道了。

ZIMA這個idea,我們團隊在The Social Dilemma這部片出來之前就已經在開發了。開發之前做了很多場焦點訪談,提前聽見了許多年輕人的痛點。

ZIMA平台的幾個關鍵亮點:

  • 用戶的素質控管=平台上的內容控管。ZIMA用不同的社交圈來吸引有素質的用戶。例如:新創圈、媒體圈、設計圈、Expact圈等等。
  • 用戶可以PO文、看見別人的PO文,並立即連接聊天。
  • ZIMA鼓勵線下真實溝通,所以設計了梗圖破冰功能、AI主題推薦等功能讓陌生社交不再高門檻(不尷尬、沒有面子問題)
  • 用戶在平台上可以訓練屬於自己的AI分身,就像鋼鐵人擁有一個最了解自己需求的Jarvis。訓練的素材除了平時你在ZIMA上的互動(也就是你的偏好資料),我們也會告訴你如何主動訓練你的AI,讓它更快能協助你你的生活。
  • ZIMA不賣廣告。等用戶訓練好自己的AI分身後,ZIMA收一個基本月費,讓你可以派它出去幫你找你要的社交關係、餐廳、基本上任何在網路上你需要的東西。

確保好的內容品質、好的用戶素質、沒有廣告的打擾、還可以訓練一個自己的虛擬分身,ZIMA相信這些優化能真正協助現代人在網路上的許多痛點。

科技的進步其實是靠每一個人的貢獻才能往前走,我們相信每個產品的誕生都是從好的初衷出發,沒成功的產品可能成為下一個產品的靈感、成功的產品可能因此讓人類的生活大躍進。

「不忘初衷」這句話還是很重要就是了。

先這樣。

找同類,這邊請:

*每個人可以拍手50下,幫按一下*

歡迎還沒找到同類的你,可以下載ZIMA

也可以來這裡找我們繼續聊:

Instagram: zima_inc

https://zima-tech.com

--

--

zima inc

ZIMA以實際地圖空間和社交電子雞“Zinie”為基礎,為那些覺得自己的社交圈太過狹窄、生活被困住,渴望認識更多有趣靈魂的單身與非單身者提供了一個能自然聊天的平台。不僅讓交友充滿驚喜和不期而遇,更讓你無需像大海捞針般辛苦尋找,透過好玩的機制,輕鬆地與與你有緣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