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Camp 四學期完課心得

全職工作人的修課求生術

Zong-Rong Huang
9 min readSep 29, 2020
Photo by Immo Wegmann on Unsplash

從 2019/08–2020/10 期間,我開始在 Alpha Camp (AC) 學習網頁開發,直到現在完成最後一個學期的課程。在本文中我會分享下列幾點:

  • 為何決定以全職工作的身份投入 Alpha Camp (AC) 的課程
  • 完成四個學期課程的生存策略
  •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 從 AC 課程中帶走的重要能力

全職工作人 vs. 全職學習人

在 Alpha Camp 學習時,曾經有股衝動想要離開現職,全心投入學習網頁開發,希望可以加速轉職進程。幻想自己能像某些轉職成功案例:毅然決然離職,經過一番衝刺之後,華麗轉身成為軟體工程師。

然而,評估過現實環境以及自己的個性後,還是決定維持全職工作,利用空檔完成 Alpha Camp 課程。以下是思考的面向:

優勢

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很重要,不僅能夠支持自己,更能保有安全感。轉職是條需要不斷地努力的路程,安全感能讓自己穩定前進,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容易放棄或讓焦慮感無限放大。

另外,在辦公室工作能夠接觸到同事,感覺自己和世界還是有連結的。更重要的是,我還算喜歡目前的工作和同事們,實在找不到離職的強大推力啊!

劣勢

選擇成為全職工作人,睡眠和休息時間會變得少,也不一定有足夠時間把內容練到十分熟練。另外,缺乏強大離職推力也可能讓自己變得安逸,導致轉職計劃遲遲無法推行。這是未來需要持續提醒自己的一點。

Photo by Tamara Gak on Unsplash

求生策略

選擇以全職工作人身份進修的我,經過四個學期鍛鍊後,歸納出了幾點自己順利完課的策略。

把握大塊時間

找出不受打擾的大塊時間:對我來說,就是平日晚上和周末全天。

由於理解教案內容和動手實作都需要不少時間,而且無法斷斷續續進行,這些大塊時間是很珍貴的。至少連續半小時 (或一顆 25 分鐘的蕃茄鐘) 的空白時間就是合適的時段。

抓住工作空檔

如果公司文化支持,記得把握工作空檔學習。相當推薦先從閱讀教案內容下手

  • 先理解教材內容後,下班再實作時速度會更快,因為心中已經掌握教材架構,也了解各段程式碼要處理的問題。
  • 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寫程式比起來,閱讀教案算是輕量級活動。即使臨時被電話或其他事務打斷,也能很快調整狀態繼續閱讀。
  • 即使是需要動手作的習題,也可以透過閱讀先分析可能的解題方向,先在心中蘊釀,作為下班解題前的暖身。

如果工作空檔充裕時,直接透過 CodePen、Repl.it 等線上開發環境跟著教案練習或是解題。用 GitHub 作為平臺也是很棒的選擇!只要執行幾個 git 指令,不論在哪裡都能下載先前的進度繼續練習。

跟隨生理時鐘

儘量在一天中精神最好的時段學習。像是我自認為絕非早起精神好棒棒的晨型人,通常要到下午和晚上才能進行複雜思考,因此中午過後就是我可以好好利用的時段。

不求要花很多時間學習,但求儘量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

必要時,也可以搭配無糖茶、黑咖啡和維他命 B 群,有助於延續好精神。真的覺得累了就去睡覺吧!睡眠是最棒的學習夥伴!

認識自己的學習偏好

自己的學習風格是見林再見樹:先理解大方向,在心裡建立起一份心智地圖,然後再從地圖的起點逐步深入細節

應用在 AC 課程學習上,就是先瀏覽教案的幾個章節,知道要使用什麼套件、對資料進行怎麼樣的處理、想要呈現什麼畫面等等。如果時間足夠,更要仔細閱讀範例程式碼,跟著程式碼想像資料的流向和狀態。掌握大概的內容後,再回頭跟著教案動手做。這樣一來,自己更能理解步驟之間的關聯,強化學習印象。

如果不先掌握內容走向就依樣輸入程式碼,很容易迷失其中,看不清程式碼的意義也無法對專案架構建立起清楚的印象。

要確定學習方式是否有效,就看自己寫習題的時候感受如何:

  • 一頭霧水、腦中搜尋不到幾個關鍵字?
  • 能夠掌握大致的架構,只是需要偶爾回顧細節?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大處著手對我來說是很適合的策略。

另外,我自己相當偏好透過閱讀學習,因為可以隨自己的步調進行:不懂的地方讀久一點、多想一點,還可以回顧上下的段落掌握彼此的關聯。

很棒的是,AC 教材的文字內容相當翔實、清楚,非常符合需求,讀完教案幾乎就等於掌握全部內容。之後還可以觀看教學影片來強化印象和補充小細節。

如果是直接從影片下手,很容易落掉細節,而且無可避免地會開始恍神想睡… 此外,如果要尋找特定片段時,還得不斷調整影片進度,實在太麻煩了。

善用小工具

蕃茄鐘軟體:一開始我把蕃茄鐘當成計數器,觀察自己每個月能夠投入多少時間學習 (1 顆蕃茄鐘 = 25 分鐘)。後來養成集點心態,希望每個月都能比上個月累積更多時間,變成追求完成更多蕃茄鐘為目標,雖然違反當初蕃茄鐘工作法背後的理想。也不失為一股帶著自己往前的動力。

目前則是稍作調整,除了追求累積更多時數,也會儘量遵循蕃茄鐘休息時間,讓自己動一動切換思緒。

社群媒體:網路上有不少人執行 #100DaysOfX 自我挑戰:連續做 X 活動 100 天,每天在社群媒體上留下紀錄。

在 AC 學習的後半階段,我也開始在 Twitter 上跟著進行 #100DaysOfCode, 也可以看看其他進行百日 coding 的人在做什麼,順便為對方按讚打氣。看著累積天數不斷上升,自己也會更有成就感,還可以藉此對親朋好友宣告自己正在努力學習,讓大家時不時關注一下你的進度,避免發懶太久。

Dark Reader:學習難免會花不少時間查找網路資料,長期下來可能讓眼睛感覺不舒服、疲勞。尤其是許多網頁白色區塊特別多,每次打開頁面就像被白光轟炸。

發現相當好用的瀏覽器套件 — Dark Reader — 能夠自動將網頁改成自己喜歡的深色模式,降低畫面亮度,閱讀起來更輕鬆、舒服。現在只要打開瀏覽器就一定要使用這個套件呢!

Photo by Constant Loubier on Unsplash

心態調整

理解、接受自己的各種狀況

選擇維持全職工作,可以投入學習的時間勢必不多。有幾次作業來不及交或是真心覺得累了想擺爛。這時候,先試著理解、接受自己的感受和處境,了解這是客觀上可能會發生的事。

先讓自己休息或是出去走跳一番。待身心狀態調整得比較好了,再回來解決作業;如果時間不夠,我通常選擇先完成有助教給予回饋的重點作業。作得不夠完整也沒有關係,先交出去讓助教煩惱要怎麼改吧。

不要和其他人比較

同期的同學裡高手雲集,作業成果好得驚人,看了實在好生羨慕,煩惱自己還要再多久才能到達一樣的程度。只是再細想一下,每個人來 AC 上課時的程度、可運用的時間、學習速度不一,起跑點本來就不一樣。硬要把自己和其他人拉在一起比較,容易焦慮也不會提升程度。

試著轉換焦點,思考在自己目前處境中怎麼更有效學習:

就像玩撲克牌一樣,每個玩家拿到的牌組不同,唯一要做的就是善用手中的牌組,盡力打出最好的結果。

打開職涯的想像力

曾經想過,如果自己不適合當個軟體工程師,那麼在 AC 學習是否就白費了呢?

後來了解程式能力也能在其他種類的工作發光發熱。試想一位具備程式技能的專案經理、數位行銷人員、網站內容寫手,是不是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呢?因此,成為工程師並不是學程式的唯一出路,職涯選項可以更加多元。想到這裡就覺得心裡輕鬆不少,更期待未來的發展。

Photo by Nicolas I. on Unsplash

從 AC 課程帶走了什麼?

AC 課程多元且份量紮實到不行,從前端 HTML/CSS/JavaScript 三巨頭、後端 Node.js 和 Express.js 生態系、MongoDB 和 MySQL 資料庫,再到進階網頁切版和 Vue.js 框架,學到的技術知識多不勝數。

和技術知識比起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

了解如何閱讀官方文件

AC 課程後半部用到資料庫和不少新的套件。在教案中 AC 不僅提供消化過的內容,同時也帶著我們閱讀官方文件, 讓我們知道文件的知識架構,也能判斷在哪裡可能找到所需資訊。這大概是未來摸索全新套件和框架時最重要的能力了!

  • Getting Started:是新手必讀、入門必看的說明,文字最為友善,能夠幫助入門者快速掌握套件的技術概念和基本用法。
  • NPM 和 GitHub README:可以快速找到重要設定和常用功能,內容比較精簡、技術成份略高。
  • API 文件:能夠找到各種語法的參數、回傳值、注意事項等精細的內容,技術成份最高。

Simple Twitter 團隊協作經驗

真真切切地和其他同學一起完整打造出四學期以來最複雜的專案,兩周過程真的不輕鬆,不僅請了好幾天假,還常常熬夜寫 code 和討論。過著即使不出國也能深刻感受時差的生活。感謝團隊夥伴及 B 群的大力拯救。

詳細回顧:Alpha Camp 學期三團體專案回顧

解決問題的思維

AC 四學期大大小小的作業提供了很多思維訓練,讓我們從模仿教案開始,到自己單獨解析問題,試著用自己會的東西兜出解法。對於如何把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再運用學到的程式知識逐個解決的分析式思考更有概念。

AC 讓我感受到知識和解決問題之間的鴻溝不再難以跨越,也對自己的解題能力更有信心。

最後的最後

從 AC 課程中實在帶走太多東西了,從程式小白到目前完整學完四學期的程度,差距之大絕對是當初還在猶豫報名的我所想像不到的。很高興當時做了一個很棒的決定,未來也要帶著 AC 的養份繼續成長!

--

--

Zong-Rong Huang

Frontend web developer/technical writer that writes to learn and self-entertain. I’m based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