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The Arab Spring

AmyYu
A Better World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an 11, 2020

“小市民的憤慨” 引爆了長達近十年的阿拉伯世界改變與全球社會動盪,並且導致了至今仍看似無解的 “難民” 議題。

開始關注這個議題,是因為看了一本書《地中海的眼淚 A Hop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ea》講述了一位敘利亞女性的真實故事;我開始去了解敘利亞這個離我們算遙遠的國家。

“我不是學者!只是期盼可以盡一點力量,讓更多人可以簡單理解,進而更加懂得感恩與產生些許同理心而已!”

『阿拉伯之春』是一場阿拉伯國家爭取民主的運動。始於突尼西亞從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青年自焚開始的茉莉花革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成功推翻了原本的政權。拜現代網路資訊快速流通所賜,相鄰近的埃及等國家紛紛仿效,意圖邁向民主。可惜的是,現在看來突尼西亞可說是唯一得到正面結果的國家;反觀敘利亞自2011年1月26日開始,同年3月15日升溫,迎來的不是充滿希望的春天,而是長達近十年的內戰寒冬,至今仍未能嗅到春天的氣息。

由EIU所公布的民主指數可以看出這兩個國家的命運有多麼不同。突尼西亞在2010年時的民主指數排名全球167國中的144名,在可取得最近年份2018年的報告中上升至63名;但敘利亞卻從2011年的157名,滑落到2018年的166名,敬陪末座只優於北韓。

不禁讓人想問到底是為什麼會讓兩國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資料顯示兩國或所有當時爆發革命的阿拉伯國家中,共同的因素為 “爭取民主” 和 “青年失業率過高”。ILO定義的青年指的是15~24歲間的人口,在2011年的青年失業率報告中,可以看到突尼西亞為42.99%、敘利亞為20.4%。台灣2019年11月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公布的20~24歲青年失業率為12.55%。雖然統計的年齡區間不同,但我想大家可以稍微感受一下超過20%甚至40%是多絕望的一件事。

就我自己的觀察分析這兩個國家命運截然不同的原因,就像中華文化常提及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突尼西亞位於北非靠近義大利,屬於最西化的阿拉伯國家之一,當時執政的本・阿里政權已經執政23年,也已近75歲。相對位於中東紛亂區的敘利亞,當時執政的巴沙爾・阿薩德才近46歲,執政將近11年。把我們換作是他們兩位的角色來看,我想若我年近75歲也會選擇直接離開,換得另一種層面的安養天年吧。

而阿薩德的宗教背景是敘利亞極少數:只佔6%的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敘利亞有70%人口都奉行遜尼派。在《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一書中,提到若是統治階層來自少數種族,領導者較容易有不安全感,進而導致強力鎮壓的傷亡。想想我們自己如果發現身處一個大多數人跟自己相異的團體,心裡會有多麼大的不適感。

“我並非認同暴力行為,只是希望交換角度去思考事件發生的原因。”

而這樣看似人性弱點的因素,導致了敘利亞內戰,甚至是鄰近國家與歐洲措手不及的大波難民潮(今稱作歐洲難民危機)。新聞畫面曾經有許多令人鼻酸的照片,甚至有好多景象都還在我們心中歷歷在目;尤其是艾蘭・庫迪之死,這張小男孩頭朝下死在沙灘上的照片,所表露出悲傷與無助,至今想必是人們想到難民會想到的畫面之一。

“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成為難民的,也沒有人會心甘情願離鄉背井!”

接下來在2月11日的文章中,我會繼續寫關於敘利亞內戰引發的社會現況還有難民數字令人深思的事。而本篇所引用的數字皆已在文內說明為EIU與ILO等國際組織中可以得到的最新數字,若有錯誤也歡迎指正。

下一篇將於1月21日發布,先行換個較輕鬆的話題:《原子習慣》帶給我的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