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月的旅程

jung chen
a planetary space
Published in
Jun 20, 2022
2018 Pride

六月,喜迎同志驕傲月,訪談人數也來到了新高峰,明日準備迎來第三十位報導人。「台灣男同志透過跨國生殖科技與代孕成為家長」的博論研究,在起心動念之時,第一個被師長提點的,就是可執行性 — — 真的找得到這麼多人接受訪談嗎?根據同家會的統計,目前台灣同志家長數量約莫落在500左右,其中僅有三分之一(或更少)是男同志家長,也就是說,潛在受訪者的母群體大概是150人左右,再者,考量並不是所有人皆有意願、準備好訴說這段相當波折而艱辛的過程,或者礙於工作、育兒等時間壓力(第二輪班也不是只存在於異性戀伴侶的家庭中……),沒辨法參與動輒一、兩小時的深度訪談。回溯到2020年1月,疫情開始大爆發前夕,還記得是農曆年節在台南家中收到錄取通知,當時的我可能是過度樂觀(或是太天真),因而不知畏懼,沒特別考量尋覓受訪者的不易。心中執念很強烈,深信這份研究值得做、必須做,既是回應台灣的變化 — — 同婚通過、少子化社會、生殖科技相關法令的修改,人們如何在這樣的變動中重返對於家的思索、科技與身體的關係、家庭與個人的關係;同時,也是反映對於自身的探尋。

開始邀請報導人參與研究迄今已達十個月(這時長,孩子都可以生出來了),幸運的是,巨大的善意來自四面八方,從同家會、網路論壇、師長與朋友引薦,我和這些經歷千辛萬苦成為爸爸、或是正在邁向家長之路的準爸爸們相會。相談過程彷彿是記憶迴游,那些經過長時間沈澱與淘洗的敘述,看似輕描淡寫的語氣,底下卻深藏著曾經耗盡心力的時刻。訪談到了尾聲,更像是彼此交流與學習,彼此分享對於這幾年同婚釋憲的看法與展望。經歷過公投動盪與748專法,一方面喜於這些變革,亦是感於這個身分所承受的,還是這麼、這麼多。有好幾位報導人不約而同感嘆「同志要好好地平安長大成年真的是不容易的過程啊」。生育的抉擇又往往與己身成長經驗緊密相連,生養孩子的渴望、規劃與安排,反映出對於下一代的期待與祝福,同時也映照著過去兒時的自己。

這些動輒數小時起跳的深刻對談,除了大量關於生殖科技與代孕服務的跨海尋索、多方協商運籌、成本與風險評估衡量、並在決策與行動中賦予其意義(下略千字,改日再細談,今天請容許我再感性一下下),更往往觸及關於生命起始與終止的思索,以及所有過程中可能指涉的意義、指向的未來、牽繫著的過去,置身於當下的自我,如何意識到身處於這個結構當中而難以完全掙脫,卻奮力地想盡辦法抵抗。他們對抗的是社會對於特定性/別的期待/壓迫,對抗主流價值觀所讚頌的家庭模板樣式,對抗來自於最親近的人可能的質疑或是不理解,然後試著以不同的策略回應,時而以溫柔堅定的姿態回擊,時而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化解尷尬與衝突,透過這些努力去奪回尚未開始就被取消或是迫於隱形的身分 — — 成為同志家長的身分。

誠心向所有報導人和牽起聯繫之網的人們致謝。謝謝你們分享如此寶貴的經驗,謝謝每一位陪著我走過研究的第一哩路,讓我帶著這些珍貴豐厚的資料,邁向下一步分析與撰寫的挑戰。 這些願意分享的生命經驗也同時是個提醒,映照出那些更加幽微而不被知曉的生命,那些曾經走入異性戀婚姻體制中的同志爸爸們、私下協商代孕的同志爸爸們,以及礙於其他因素無法現身的同志爸爸們,這些人,也許是研究者始終無法觸及的對象,卻是研究者心中總是存在的掛念。

註:發文附圖真的是一件難事,尤其是訪談也不會有拍照這個環節,必須去識別化的狀態下也不能多透露什麼影像…只好來張2018遊行的巨大彩虹,啊,好懷念可以不用戴口罩一起上街遊行的時刻。噢對了,聽說,昨天,台北天空也有彩虹和雨後天晴呢。

--

--

jung chen
a planetary space

Reading, writing, and living. 社會學學徒,來自臺南,暫居劍橋。https://msha.ke/jung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