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Y新手村村民與旅人:訪談障礙者系列

在世界人流量最多的大車站,視障者如何不迷失方向?

訪問視障者吉田先生的外出情形與日本無障礙措施

A11y新手村🏕
a11yvillage

--

訪談系列首圖

目錄

前情提要
我的通勤與外出日常
做足功課,提早出門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為上上策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顛覆我與世界的連結方式與關係...
日本無障礙設計感想以及申請服務
訪後心得

⊙ 前情提要

之前在此系列(文章連結)透過實際訪談視障者小安,讓我們了解到視障者實際在台灣生活與移動狀況。我們也觀察到隨著科技進步,不論是國內外都正在嘗試以各種新技術打造出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希望各種善意與行動能散播更廣,讓視障者出門不需要太多評估,能有更多獨立自主的可能。經過上一次的訪談後,也讓我們好奇國外的無障礙設計的發展與使用情形。很幸運地,我們邀請到一位目前居住在東京的視障朋友-吉田先生,分享他如何獨自通勤上班、週末出門甚至獨自到國外等等外出活動的經驗,並看看資訊科技為他帶來哪些生活上的改變。

吉田先生 — 非全盲視障者,可輕微感受到光與其強度,因此可以透過光線的變化去推敲自己所在地的空間與大小。除了視覺障礙也伴有聽覺障礙,大約在二十歲左右突然失聰,目前以助聽器輔助生活。身為職能整復師的吉田先生有點害羞但很善良溫柔,喜歡摸索科技產品。

⊙ 我的通勤與外出日常

Q:請問你常搭乘的交通工具?

我平常都是使用電車或巴士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另外因為與家人同住所以也很常乘坐家用車出門。

Q:請問你平日上班時的通勤過程,大約路線與交通工具?

我住在鄰近埼玉的地方,目前任職於新宿的公司。每天通勤單趟要轉三次車,大約花 1.5 個小時左右,來回約 3 個小時。整個通勤過程大致分為四段:

①從家裡步行到附近的公車站
②公車站到車站
③地下鐵與 JR 站間轉乘 2 次
④下車後步行到辦公室

雖然路途遙遠,但幸運的是我幾乎都是使用地下通道可以讓我避免道路上的危險,如果擦撞的話頂多是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出門時通常依靠視覺以外的感官去辨識周遭環境,使用地下道也可以減低天氣影響,例如雨聲、雷聲會讓我難以判斷來車方向,地面如果打滑也會危險,所以如果有地下道我都會盡量使用。

新宿車站每天的人潮流量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約 350 萬人,
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使用人次最多的車站。
該數字遠高出高雄市( 272 萬)與台中市( 280 萬)人口( 2022 年 10 月採計)

Q:原來如此。請問可以進一步說明你平常都如何判讀周遭環境呢?是否有實際例子?

以我的狀況來說,雖然可以稍微感覺到光源,但加上耳朵也不靈活,所以主要靠觸覺、嗅覺等去抓取線索。例如:

  • 👃 飲食店的香氣:例如我聞到咖啡香時,判斷可以在下一個路口左轉。
  • 👂 聲音:車子從哪裡要往哪裡去,我會根據聲音與風向去判斷車流,以及行經的車子在我的什麼相對方位,前後左右的哪個方向。
  • 👂 聲音:地下道的改札口附近會有鳥鳴聲。
  • 💡 路燈:因為可以稍微感受到光源,日本每個季節會隨日照長短去設定開路燈的時間,也可以讓我依光源去判斷我的相對位置。
  • 👋 壓力感:當行經物體或有人經過時,氣流通常會變得比較狹隘,或感受到壓力。
  • 🌬 風流:走經地下道時,出口附近的風流、風的聲音會改變。
  • 👣 腳底的觸覺:依地板材質不同,軟地毯、光滑的地板,抑或是大理石材質等,踩起來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判讀方式。

東京是一個交通系統龐大的城市,設計許多地下道與連接通道,並會以不同地板材質去區別各式通道、區域或功能,這是在其他縣市生活時少有的體驗。

幾年前我曾經住過北海道,地下通道沒有東京發達,而有名的雪國一到冬天冰天雪地,雪覆蓋萬物,意味著所有路面上的線索都會一一消失,不僅如此,雪也會被人踩的凹凸不平,說實在地根本分不清楚哪裡是路了笑。

Q:請問在二十歲聽覺消失前後,生活上有什麼改變嗎?

因為我一出生就是只能辨識光源,幾乎看不見。所以二十歲以前聽覺幾乎等於我所認識的世界,判斷周圍環境時最常依賴聽覺。現在雖然有配戴助聽器,但戴久會累。所以使用觸覺與嗅覺判斷的機會也相對增加了。

做足功課,提早出門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為上上策

Q:請問要去一個新的地方時你會做什麼準備呢?

其實跟大家都一樣首先就是查 Google Map(笑),下載路線後盡量把路線記下來。如果是不熟悉的地方通常會提早半小時到一小時出發。另外如果會經過新宿或涉谷等大站,我會另外事先查詢車站內有站務員的改札口,以及車站導覽圖的所在位置,車站導覽圖有點字與語音服務,可以提供我線索。

如果路況與自己想像中的不同或真的迷路的時候,其實還是問人最快。被拒絕或被無視是家常便飯,所以通常都要一試再試,但如果很快就遇到有人願意幫忙就會覺得當天很幸運!在車站內可以請站務人員帶路,他們也會幫忙聯絡下一站的站務人員請人來接應,但以我的經驗來說通常都要等 30 分鐘到 1 小時,所以我滿羨慕台灣可以在 5 – 10 分鐘左右就對應完成。

站內觸知導覽圖。提供點字辨別車站內的地裡位置,左下角設有按鈕提供語音服務引導轉乘路線等
站內觸知導覽圖。提供點字辨別車站內的地裡位置,左下角設有按鈕提供語音服務引導轉乘路線等
扶手與車票區間票價表皆有提供點字服務

Q:除了 Google Map 以外還有常用的 APP 嗎?

我還常用ㄧ款叫做「ICリーダー( IC Reader )」APP。主要用來查詢我的月票卡餘額或各種點數。

另外就是我其實很常使用手機內建相機,除了以拍照紀錄之外,因為相機會捕捉光源,因此可以用來測量我與物體之間的大約距離。例如外出吃飯時為了知道與餐桌與餐點的位置距離很常使用。

Q: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平常出門會帶的工具呢?

我平常的出門必備品是白杖、藍牙鍵盤、放大鏡、有線耳機與無線耳機。

會戴兩副耳機的原因是在公司用電腦時會接有線耳機,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無線耳機沒電時可以備用。

吉田先生平常的出門必備品是白杖、藍芽鍵盤、放大鏡、有線耳機與無線耳機。
吉田先生平常的出門必備品是白杖、藍芽鍵盤、放大鏡、有線耳機與無線耳機。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顛覆我與世界連結的方式與關係,並讓我更願意走出去

Q:請問有智慧型手機前後生活有什麼改變嗎?

嗯⋯⋯不如說我已經無法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了。

因為我出生就有視覺障礙,所以我唯一的文字工具就是點字,因此要表達或者要接收訊息很常需要假他人之手,情報要被翻成點字也需要花費時間,所以我幾乎是已經習慣接收「慢一步資訊」。但智慧型手機的發明,應該也可以說是網路,讓情報與資訊同步,我不僅可以即時知道最新消息,我也可以即時表達自己的意見,突然我與世界的通道就被打開了,而且大部分可以不經他人之手。例如以前要買月票非常麻煩,我通常要請家人幫忙,或需要臨櫃請站務人員幫忙買,但現在只有一開始設定需要家人幫忙,往後我可以一鍵搞定,而且每次進出站都可以隨時知道餘額,很方便。

另外就是我也很常請出Siri來幫我的忙,請他幫忙不會有人情壓力(笑)

題外話,雖然我很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但我也有在參與點字的推廣教育活動,也曾經因此到過國外去推廣,台灣我也有去過喔!

Q:真的嗎?!那請問你到國外的經驗如何呢?

語言不通當然有很大的障礙,所以我通常事前都會做很多功課,時間也都會計算,雖然很常會有意外或變數,所以也很習慣要預留一些時間。另外,如果有自由時間我通常喜歡自己出去走走。到達目的地查詢轉乘路線、花費時間等判斷是否可以自行出門,如果可以我就會去當地寺廟、清真寺或教堂,另外還有電子 3C 產品商場等走走。

Q:好有趣!請問為什麼會想去這些地方呢?

去寺廟、清真寺等是因為覺得既然去了國外就想看看有別於日本的文化風情,而且有些國家甚至政治與宗教息息相關,在日本幾乎是無法想像的,對我來說宗教場地好像是最直接認識當地的方式。

去電子 3C 產品商場是因為對於國外的無障礙設計與措施的發展有興趣。雖然可以感覺到日本有慢慢重視這一塊的發展,但整體而言還是覺得慢了歐美國家比較多,有時候用起來不順的產品還是很多,仍有進步空間。不只是軟體,也會看輔具。另外各國的發明也會依照法規去走,也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其實很有趣。

⊙ 日本無障礙設計感想以及申請服務

Q:請問能以自身經驗出發,說明你感受到無障礙設計在日本國內外的差別嗎?

恩…因為我現在使用比較多的是 Apple 產品,就以 iOS 或 macOS 來說,因為他的產品銷售世界各地,所以不管身處哪個地方,只要有對應語言基本上應該有共通的使用體驗。但例如以輸入文字來說,使用英文鍵盤輸入時,不僅有回饋、甚至會幫忙糾正拼字錯誤,只要確認清楚基本上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不僅如此也會跟讀,輔以聲音可以一邊確定輸入內容可以更安心。而且只要外接點字顯示器,以 iOS 或 Android 系統而言,可以即時顯示六點點字,但僅限於英文、葡萄牙語與西班牙語。所以我去國外的時候基本上會隨身帶著手機、ipad還有藍牙鍵盤,使用英文的話溝通就不會有太多問題,因為等於我們可以用這些工具產生共通的文字,可以即時進行溝通。

但以日文來說可能是因為本身含有漢字、平假名、片假名,文字構造上本身就複雜,除了翻譯要轉換成正確的資訊也要多花一點時間,再進一步要轉換成點字就要花更多力氣與時間了。我覺得這可能是目前日本情報處理在對應無障礙設計這一塊所面臨的課題。

Q:台灣有定向行動老師服務,由經過訓練專業的定向老師規劃路線並訓練到熟悉為止。請問日本有類似的服務嗎?

有的,在日本叫做 ガイドヘルバー(guild helper),正式名稱為「移動介護從事者」。

通常需要自己去區役所臨櫃登記申請。申請後他會給你一組當地合作的團體名單,你要自己打電話去媒合,告知狀況與經過評估後才會實際進入到訓練的課程。整個連絡的時程通常都要花兩個禮拜至一個月甚至更久。而且依我的狀況要去區役所也不是很方便,有時候搞不好去區役所比本來要去的目的地更遠的狀況也曾發生。

繁多的行政程序導致使用專業資源的意願下降

Q:那你自己體驗後的感受如何呢?

ガイドヘルバー 通常有受過專業訓練,會感到比較安心。例如告知路況的方式,即將經過比較狹隘的路會先說,接下來要走樓梯,不僅告知要走樓梯也會告知大約有幾階,會比一般人還要再更明確。另外就是手肘的使用方式,我通常都是輕抓著手肘一起前進,所以 ガイドヘルバー 的手肘如果是自然放鬆的狀況,就代表跟著走;遇到紅燈要停會彎手肘,如果遇到突發的危險例如突然通常有腳踏車或小孩靠近時,就會大用彎手肘並夾緊,表示請立刻停下來。

但不管是請誰幫忙,實際被帶過以後還是要靠自己努力記下路線與沿路的線索。像是我一開始要去現在的公司時,上班前就練習了至少一個月。

Q:大概多久使用一次 ガイドヘルバー 的服務呢?

嗯⋯⋯大約一年兩次吧。使用的頻率不算高。因為通常要花費比較多時間申請,所以大部分如果不是太難去的地方我就請身邊的人幫忙。

Q:感謝百忙之中撥出時間進行訪談!最後對於無障礙設計這一塊你自己有沒有什麼期許呢?

我也感謝有此次機會,在訪談之間我也注意到很多我平常沒有意識到的事情或習慣!現在什麼物品都講求智慧化,我覺得比起以前已經生活便利滿多了,但當然希望好還能更好,例如 Google Map 方向定位可以更精確,或者希望他不要突然停止聲音導航,尤其常常在紅綠燈前會突然斷訊⋯⋯(苦笑)但目前在生活上的改善已經讓人心存感激,而我也會持續的使用產品並給予回饋,寫信到客服等,希望幫助像我一樣有身體不方便的人都可以讓生活更便利。

⊙ 訪後心得

從來就不存在最好的無障礙設計,這是一個不斷滾動的旅程,只有不停下腳步才能最接近核心價值。

很開心可以邀請到吉田先生進行訪談,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去了解日本在無障礙推廣這一塊的現況。在訪談中可以感受到日本在安全與細節上的要求,例如地下道通道完整、人行道平坦、導盲磚的鋪設率與正確率相對地高、斑馬線上有導盲磚也早已行之有年等,在硬體上對於無障礙規劃與實施屬於強項,但以軟性應對來說,台灣的服務更多元、在後續的客製活用與改善、修整的速度也相對快。例如定向行動老師的服務在台灣目前可以用網路進行查詢到承辦團體,省去繁瑣的紙張作業等時間人力之外,對應方式更顯彈性。

每個國家的無障礙設施都會依國情與風土習慣做出因地制宜的配套,同時也都存在城鄉差異的問題。而也許從來就不存在最好的無障礙設計,這是一個不斷滾動的旅程,只有不停下腳步才能最接近核心價值。

文中吉田先生有提到他已經無法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因為智慧型手機的發明縮短了情報傳遞的落差,讓自己與世界往無縫接軌更近一步。透過訪談者真實的聲音,我們可以確切地得知需求所在。A11y新手村本著「無障礙設計是給所有人的設計」致力於推廣在開發與設計上能投入無障礙的思維,透過各式文章類別,希望一點一滴能幫助資訊能準確傳遞,溝通無落差。我們還在路上,也邀請大家一起跟我們前進,讓台灣的資訊環境更加友善。

返回目錄

--

--

A11y新手村🏕
a11yvillage

每週分享Accessibility相關原創文章,實用性內容包含原理,UX/UI設計到開發實作等,也會訪問障礙者與正在Accessibility實踐路上耕耘的人,邀請你入村跟我們一起創造包容友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