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al Agenda — 赢返呢度

“In a 21st-century world, the really complex building types mean that we have to achieve more than just looking good.”

AaaM Architects
建築日常
5 min readJan 1, 2018

--

十二月看了本年度最後一個演唱會,Rubberband 的’呢度’,他們今年變化很大,由簽唱片公司到成為獨立樂隊,路直路灣,每走一步也是來之不易。2016年,香港的變化也真是很大。政治的變化在此不累敍,大家也心知肚明。反而在文化傳播方面的變化則令我們感到非常擔心。Page One 及書得起 Basheer 兩家專賣設計的書店相繼結業,香港已經再沒有同類的設計書店,另一邊廂,紙媒仍然處於寒冬,最新受影響的潮流雜誌鼻祖’Touch’於聖誕節前宣布了停刊。雖然大家都歸咎於網上媒體流行的影響,但也應該多方面認清這些現象背後所產生的後遺症。試想想,一座城連一家設計書店也容不下的時候,我們以後能從哪裡吸收國際設計創意的養份?我們認為,網上媒體那種為呃like 而沒有進行過濾的即食content 根本不能取代書本雜誌的扎實內容。書籍雜誌如何應對網媒流行這個大趨勢,在香港的市場仍然未見到有雙贏共存的曙光。

其實香港的建築行業也存在一些潛在問題。當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在這二十年來利用電腦技術全方位去優化設計,建設過程之際,香港大部分的建築師仍然停留於上世紀的工作模式。雖然行業是有所進步的(尤其在施工建設方面),但速度仍然比世界潮流為慢。本地的"則樓"從來都是被項目牽著鼻子走,鮮有出現一些有抱負的設計公司,歸根結底可能都是所謂的"地產霸權"所致。

今次architectural agenda 介紹的並非單一的建築項目,而是關於一家以紐約為基地的建築設計事務所SHoP Architects的營運模式。1996年成立,由四名哥倫比亞建築系畢業生所創辦。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在建築行業中的不同範疇,如建築規範,數位化設計,建築合約形式,建築物料研究及施工工程中不斷突破固有的行業運作模式。SHoP的全方位創新能力為他們贏得2014年度 Fast Company Magazine 的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in the world”。

翻查SHoP的背景,四名合伙人的大學本科課程均不是修讀建築學。他們有的是讀藝術歷史,有的是市場學,有的則是主修金融,之後四人才於碩士課程修讀建築學。這些敎育背景奠定了他們多元化發展的路向。他們的第一個住宅項目Porter House成功地自我創造項目開發,並成功尋找開發商,其後更與開發商協議以共同擁有產權代替設計費用,建築師與開發商從此不再處於對立點,令項目出來的成果能夠在設計及成本效益上更為貼近雙方的意願。SHoP對建築條例也有獨特的處理方法。他們開發了一套自家軟件,把複雜的規劃法例條文以建築形態表示,軟件能夠計算所有紐約地段的可建面積,樓層大小及高度等等,同時亦能計算投資成本及回報等,大大減少建築師花在鑽研法例的時間,從而釋放出更多時間給建築師去創作,思考。

在設計上,SHoP拒絕Frank Gehry式形態主導的設計方法,但並不等如他們拒絕前衞建築。只是他們應為建築設計在考慮完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科技等領域後,建築形態便會自然出現,他們也挑戰建築圖紙的表達方式,利用一些項目如在 Botswana的辦公大樓中去賞試不再制作平,立剖面圖紙,單靠3D軟件與承建商溝通建造。在工程方面,他們在 Brooklyn Barclays Centre項目期間開設了SHoP Construction 承建外牆的工程,保證了那個複雜的耐候鋼外牆能夠以預制件的模式完成,控制成本及工程進度。

在一篇訪問中,其中一個 founding partner, Pasquarelli 提過,SHoP的名字源於workshop。他解釋說,很久以前建築行業只有一個叫 master builder 的角色。可惜是一路發展下來,建築行業內部分開了不同的專業,而各專業更經常處於對立狀態。SHoP的最终目標是打算把建築行業的不同領域,透過一個一個的項目,逐一的"收復失地"。 我們相信建築之於大城市,面對的挑戰大同小異。香港存在的問題,紐約也會有。至於選擇改變或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真是要靠當地建築師的造化了。

原文刊載於 Tao Magazine “Architectural Agenda” 專欄/ 網絡圖片

--

--

AaaM Architects
建築日常

結合本土議題, 傳播建築文化。 建築是一個媒介。我們從事城市研究。文字寫作。空間設計。藝術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