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al Agenda — 非典型鄰里關係

‘There is an enormous, deliberate, and — I think — healthy discrepancy between what I write and what I do.’

AaaM Architects
建築日常
4 min readJun 30, 2019

--

如果柯比意代表現代主義建築,那麼近40、50年的後現代建築代表人物應該非今期介紹的大師莫屬。他未成為建築師前當過記者和編劇,而使他始為人知的並非落成的建築物,而是一本關於城市與建築的理論書-Delirious New York;事實上,他是建築界少有集理論家、哲學家、預言家和實踐家於一身的建築師;他以獨特的思維模式看破了世界上各種的矛盾與荒誕;他的文章極具遠見與前瞻性,而且焦點非常入世,從文化沉澱, 消費主義, 功能主義中國崛起 ,第三世界發展, 科技衝擊, 環保到保育等等,在他40多年的建築生涯裏差不多通通寫過,而且影響着世界上的每位建築師及跨界的知識分子。

有人說他的風格是隱含譏諷的現實主義,而他的理論基礎為他的各個建築項目帶來突破框框的解決方案。事實上他往往從功能分析着手,找出各種限制與框框,然後逐一擊破,建構出各種奇形怪狀,甚至醜陋的建築物。而如他所說,外觀從來不是他的焦點,因為外觀是內部空間組合結構的結果。

他的影響力除了為他拿下包括普立茲克獎的無數奬項外,亦使他的門生多如繁星;Zaha Hadid、MVRDV的Winy Maas及Jacob van Rijs、BIG的Bjarke Ingel、REX的Prince-Ramus、 FOA的Moussavi及 Zaera-Polo、Studio Gang的Jeanne Gang等等都曾為他創立的Office of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工作過。

他討厭別人說他是Starchitect,但他卻是Starchitect的頭號人物之一。他,是荷蘭建築大師Rem Koolhaas。

The Interlace位於新加坡,是個建築面積達1,700,000呎的住宅項目。Rem Koolhaas和當時主理OMA亞洲業務的合伙人Ole Scheeren針對新加坡的典型單棟式住宅大樓類型加以顛覆;有別於獨立的住宅大廈,他們把1040個住宅單位分佈於31個大小相若的橫向盒子內,然後把這些盒子以六角形的分佈形式層層疊起,互相緊扣成連綿不絕的村落小區。盒子之間有着各類的空中花園和社區設施,不但使各式綠化元素能往高處伸延,所構成的建築群組亦具高度流通性,使整個住宅屋苑有着良好的微氣候生態。

當然,除了滿足新加坡這熱帶國家對建築高環保效能的基本要求,Rem Koolhaas和Ole Scheeren的真正野心是建構新的鄰里關係甚至是社會架構;住宅小區內的小空間佈滿上下四方,但看似一樣的空中花園又因座向和設施的些微不同而各有特色。這種充滿選擇且極具自主性的生活空間佈局,於一個大政府專政社會中給實現出來,隱隱帶點Koolhaas一貫的譏誚味道。而相比起香港一個個一式一樣大蛋糕商場會所加十棟八楝高樓的典型住宅發展模式,你會選擇沉醉於被精心策劃的消費型生活中,抑或是前者那強政下的小綠洲呢?

延伸閱讀

Fundamentals

此書是201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展品集,回顧建築的過去、現在、與展望未來。此屆由Rem Koolhaas策展的雙年展,曾被他的伯樂Peter Eisenman形容為Koolhaas為自己所代表的建築朝代畫上句號的展覽,看看你又有沒有同感。

原文刊載於 Tao Magazine “Architectural Agenda” 專欄/ 網絡圖片

--

--

AaaM Architects
建築日常

結合本土議題, 傳播建築文化。 建築是一個媒介。我們從事城市研究。文字寫作。空間設計。藝術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