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ing 101:在美拓展人際圈
如何在美國開始Networking?LinkedIn 社群版聚活動
講者簡介
👧 Panelist: Cheng Chun (承君)Sebrina Hsieh
IT Technician @ NYU
TFG 2014 → NTHU → NYU
Master's dual degree in Music Technology and Tonmeister
👧 Panelist: Meghan Hsu
Associate at BlackRock
TFG 2010 → NTU → UToronto → Wharton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 Panelist: Ming-Yun (Ann) Tsai
SDE @ Amazon Alexa AI
TFG 2011 → NTU → NYU
MS in Computer Science
👧 Panelist: Wei Lee 李薇
Judicial Fellow @ NY State Supreme Court
TFG 2010 → NTU → NYU
Master of Laws, LLM
👧 Moderator: Ling-I Huang
Software Engineer at Teachable
TFG 2010 → NTU → NYU
MS in Computer Science
版聚回顧
Q1: 在各位講者的學經歷中,人脈是否有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在臺灣跟在美國的狀況分別是怎麼樣呢?
Q2: 大家一開始networking的狀況是怎麼樣呢?有經過一段學步期嗎?
Q3: 現在覺得對你來說最有效的networking方式是什麼呢?
Q4: 最後,想請大家分享比較general的求職建議!
Q1:在各位講者的學經歷中,人脈是否有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在臺灣跟在美國的狀況分別是怎麼樣呢?
👧Ann
大家好,我想就臺灣跟美國工作的經驗分開敘述。
在臺灣的我是資料工程師(Data Engineer),而我認為networking很重要是因為這份工作就是networking得來的。大學的時候我有去參加某個Data Conference,認識了我之後的經理(manager),他之後在招募的時候有聯繫我。所以我建議大家有事沒事可以多參加相關領域的活動以認識(同產業的)人。後來我申請碩士的推薦信,其中一封也是這位經理幫我寫的。
在美國的話,我覺得networking也算重要。我之前在臺大就有認識一些學長姊,大部分公司,尤其巨頭,我都是委託學長姐或是請他們介紹朋友來幫我內推。大家可以從認識的人去問問看是否有朋友可以幫忙,若行不通,LinkedIn上面也可以找到不少校友,自我介紹之後通常大家都會樂意協助。我剛抵達紐約時也有去參加臺大校友會,許多學長姐也非常樂意介紹工作機會。
👧Meghan
我覺得Ann剛剛的總結滿好的,networking有很多好處,像是找工作,或是想要找人寫推薦信等等。像我自己的經驗是申請獎學金往往需要其他人幫助,這時,平常人脈的累積便非常重要,不管是透過活動(events)、會議(conference),或是一般的工作關係(working relationship),譬如說跟同學一起做案子(project)、或是跟教授打好關係,這些其實我覺得都算networking,有點像是多交點朋友。我自己的話,對我來說,像networking幫我找工作這部分滿多的。
我當時在香港的時候,要從原本的公司離職,當時也透過朋友介紹一些獵頭,最後換到下一間公司的時候,那個工作是我朋友的朋友的校友是招募經理(recruiting manager),這層關係也有幫上忙。大家可以好好思考自己平常是如何networking,也希望等一下大家的分享會對你們有幫助。
👧Wei
我自己在求學的階段,可能是因為念的科系的關係,當時並沒有覺得networking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過直到我開始工作,甚至是到美國以後,就發現其實我們在大學時候認識的朋友就是所謂的人脈。
譬如說,以工作來說,同時進事務所的人很多,但一進去不一定能馬上上手工作的內容,所以一定要去向一些學長姐請教,或是向已經在那邊工作的朋友們請教。校友是很重要的人脈來源,臺大畢業的前輩多半願意去照顧自己的校友。我在剛入臺灣職場時的時候就發現這層關係的重要性。
那來到美國以後,這個概念更被學校老師、在美國工作的朋友強調,每天幾乎就是要一直networking,聽起來很累,但其實就是有點像不斷地在交新朋友,然後認識不同的人,然後有點靠著各種因緣際會去找到你的下一份工作。所以,也是希望今天關於networking更深的介紹會幫助到大家。
👧承君
我滿認同剛剛前面幾位學姊分享的部分,尤其是,其實我覺得與其說Netwoking,應該說「人脈」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自己對於networking也曾抱有諸多恐懼,這等一下可以再分享。
但從自己身邊的人出發是一個很棒的開始;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定要立刻認識很多新的人,有時候從你身邊認識的人出發,一個一個接過去。不用太焦慮的想,我是不是應該要直接建立全新的人脈圈。
Q2:大家一開始networking的狀況是怎麼樣呢?有經過一段學步期嗎?
👧Meghan
在今天分享的人中,我是比較早出國的,在大二我就轉到多倫多。一開始我也非常恐懼,因為我念的是金融業,networking對這個產業相當關鍵。
找實習的時候,學校會安排許多公司來參加學校的networking events,這種情況幾乎等於面試前的篩選(interview prescreening)了,到訪學校的人已經在觀察候選人。因此當時的我做了許多功課,例如今天是某某銀行來招材,我就會先看這個銀行最近規模較大的案子、哪些新聞可以討論,這個組的特別之處、參與這場networking event的人是誰等等。我習慣先規劃好,如此一來,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就比較容易直接鎖定要交流的目標。
那,一開始要聊什麼呢?一開始不妨閒話家常(small talk),可以聊天氣、最近公司發生的事、或假期回憶等等……接下來再講一些比較正式的話題。
另外,我的某些朋友在networking的時候會用表格(spread sheet)做筆記,記錄和誰講話、公司文化、職位狀況等等。我自己則習慣加LinkedIn,像這種比較正式的招聘活動(recruiting event)或是在會議(conference)遇到的人等等,我就會跟他們拿聯繫方式然後追蹤(follow up),會後再寄出一封 email表達感謝以及未來再連絡的意願,比如:”It was nice meeting you“、”hope to keep in touch“等等。
若想要跟對方馬上建立關係,也可以直接約咖啡會議(coffee chat)。比方在招聘活動結束後,若你對剛剛聊天的對象有興趣,之後就可以直接約他喝咖啡,或是短時間的見面。我自己會尊重別人的時間,所以我經常會幫對方買咖啡,且約談時間限制在20、30分鐘以內、先想好一些想要問的問題,如果是找工作就會先把履歷寄給對方。這是我找工作的一般過程。
那怎麼和他人保持聯繫呢? 若對象是學校教授,可以多去課後輔導(office hour)問問題,這樣以後這個教授要幫你寫推薦信,申請學校或獎學金的時候,會對你有點印象。或者是你有看到一些相關、有趣的文章,你也可以傳給對方, 讓他們一直有你的消息。再者,如果你今天申請到工作,想要感謝曾經幫過你的人,也可以寄一封感謝信給他們。以上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滿有用的方式。
networking活動多半時間滿有限的,我記得我之前看過某些文章建議你跟每個人講話大約控制在7分鐘,包含閒聊以及相關的問題,這樣才有時間跟其他人講話,以認識更多人,之後有興趣的再follow up。
我大概是在大二、大三開始比較積極的networking,然後再工作一年之後,經過了三、四年的練習才上手。要練習networking不見得必須在正式的場合,排隊時、在電梯裡相遇也都可以簡單和身邊的人聊個天。這小小的練習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
我當時在找正職工作時,經常寄冷郵件(cold outreach)許多校友,直接LinkedIn message給不認識的人,很多人其實都願意協助。和約二十個人聊天之後就漸漸上手了。如果是找工作,我通常不是說直接問對方是否有開缺,而是請對方給一些意見,例如請問學長姐對履歷有是否有建議、知不知道最近哪些公司在招聘等等,當然對方有職缺覺得你適合就可以幫你推薦。
👧承君
我覺得Meghan的分享真的非常非常實用,我自己也有學到一些東西。我自己一開始networking的角度應該跟Meghan天差地遠。
我碩一的時候來到紐約,那時候學校會舉辦很多給新生的活動,學校的迎新、學院的迎新,甚至是自己系上的迎新。一開始參加這些活動的初衷都是為了免費食物(笑)。大家會隨機得聚在某張桌子前面,開始說話,那算是我開始networking的契機。
去過幾次活動之後,我就開始發現自己所謂的社交能量掉得特別快。因為若和話題不投機的陌生人說話,我很容易覺得尷尬。
由於我的科系是音樂科技(Music Technology),雖然在紐約的藝術人非常多,但領域彼此間的隔閡性有點強。我平常會在學校遇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念跟我完全不一樣的領域,學院中也有非常多不一樣的專業。有的時候去參加紐約市舉辦的活動,也會發現跟我同樣領域的人少之又少。
經過那段和人們尬聊的階段以後,我就覺得與其一直花時間在跟不對的人聊天,不妨找到對的環境再開始說話。我的領域有一個很大的會議,隔一年就會在紐約舉辦,我們系是協辦單位,所以我會去當志工以聽到一些免費的講座,也會遇到有興趣的教授之類的,他們常常會在講座簡報後面留下他們的email聯絡方式,我覺得這是非常貼心的做法,因為對我這個內向者來說,寫email對我來說是相對簡單很多的聯絡方式,可以跳過見面聊天這個部分。
Meghan剛剛提到coffee chat,我覺得她超級厲害,因為我不會做這種事情。我知道這是很好的方法,很多人會這樣做,效果也非常好,但我覺得先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再決定要用如何與別人建立連結,也非常重要。
我有一個很棒的建議是去系上打工,能夠接觸到越多人的工作越好。像我之前當校內的工程師(computer tech)的時候,我就會和系上很多教職員接觸。在你解決他的問題之後,再去聊個兩三句,他們就會記得你是誰,因此免去走進一個networking event然後不知道要跟誰說話的困擾。
Q3:現在覺得對你來說最有效的networking方式是什麼呢?
👧Wei
我主要想要分享來美國以後networking的方式,那我有分成幾個階段,就是到美國之前、剛到美國的時候、在學期間,到找到工作之後,networking的差別。
赴美之前,我心裡面就決定要到新的環境建立新的友誼以在生活上相互照顧。所以在來美國之前,和臺灣朋友聚餐聊天時就會發現有共同朋友,經過朋友的牽線之後,會在線上聊一下,看生活上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或是選課建議,到美國之後也可以實際見面。通常經由這種方式認識的朋友係會維持得比較長,因為會有一種共同奮鬥過的革命情感。
剛到美國的時候,主要的networking就是多參加各種活動。譬如說有些朋友搬家的時候會辦喬遷派對(housewarming party),我很建議大家參加,這種派對,尤其是在紐約,人數都很多,以我的經驗都是30個人以上;或是9、10月會有中秋烤肉活動,我參加過最大型的大概有60個臺灣人,就可以認識不同領域但是都在紐約的臺灣人。這些就比較像是朋友的關係。
那開學之後所做的networking就會比較專業,也比較緊張。大概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方式:
- 第一個就是剛才前面也有提到的:學校的演講。這種活動,講者通常會在結束的時候留下聯絡方式,像是LinkedIn或是Email,無論你有沒有想要多認識這個講者,都推薦可以寫一個後續的follow up訊息,讓講者對你留下印象。畢竟你也不知道哪天可能會需要用到這個人脈。若你真的是對這個講者格外有興趣,想建立比較長期的關係,不妨在演講之前做一些功課,然後在Q&A的環節提問,讓講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過我認為像學校演講這種比較大型的活動,想要真的讓講者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就要努力讓自己出類拔萃一點,比如說做很多功課。
- 但學校同時還會辦一些比較小型的活動,譬如說學校的社團,以NYU的LLM來說就有非常多的社團,每學年下學期會請非常多的校友來演講,演講完後通常會有一些分組討論,可以依你的領域去跟他們討論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我當時就有認識一個校友,和他聊天時提起我之前就業的領域好像在美國比較難找工作,他非常熱心,甚至之後還把我介紹給他的事務所的合夥人(partner),讓我了解他們的求職管道等等,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滿不錯的後續follow up。
- 某些系會有刊物(publication)或媒體(media)之類的,像我們就有期刊(journal)。我快要畢業的時候就有遇到一個也快要畢業的同學,見面後有稍微聊一下求職相關的事情,他當時推薦一個在相關領域事務所工作的律師,讓我直接跟他約一個zoom meeting去聊聊求職。我就覺得其實同學之間,就算同學自己不是招聘的主管,但也許會認識一些人脈,所以不要不敢聊天,或是怕麻煩就不聊天,要培養一種隨時可以跟別人繼續聊天聊下去的習慣。
- 最後還有一個就是,學校或是社團有時候會有一些導師/導生(mentor/mentee)的配對,以NYU來說,他在面試季來臨之前會提供一些面試導師的配對,請一些校友和在校學生互相約一個zoom meeting,或是實際上面對面的聊天。校友除了在面試技巧或是履歷修改上可以提供建議以外,也會談論自己的求職過程,對求職的辛苦之處也非常了解,所以他們既能提供建議也會幫你加油打氣。每次和他們聊完能重獲希望。很多社團也是會提供這種活動。這種program多半是一對一,可能對剛開始networking的人來說會比較緊張,自己也要做比較多功課。以我來說,我就會先去看一下他們的LinkedIn、他們的經歷,然後去找一些可以問的問題。不過剛才Meghan也有提到,必須尊重他們的時間,所以我就是大概只會挑三、四個比較重要的問題。networking的時候也不會一直都在講跟工作有關的事情,因為這樣不管對自己或是對方都會有一定的壓力,可能有時候就會聊一下之後的旅遊計畫,或是推薦的美國旅遊地點等比較輕鬆的話題,讓後續聊天可以更放鬆一點。
由於我已經找到工作,所以現在networking的方式也跟在學校期間差很多,其實我覺得在學校的時候networking的壓力是比較大的,因為要做非常多功課。一方面就是跟不熟的人共通點比較少,很難繼續聊下去,另一方面也因為不熟所以其實比較少後續聯絡。我現在networking的方式就傾向於參加朋友的活動或是透過朋友介紹,大家的互動比較輕鬆,去參加的時候壓力也較小,這是我現在的方式。
👧Meghan
很同意李薇說的,其實有很多不同形式的networking,我念完商學院就發現滿有用的一個是舉辦活動(host events),例如說辦一個小團體晚餐(small group dinner),也是一個讓別人認識你很好的機會,不見得需要一對一。
👧Ann
我工作之後搬到西雅圖,我覺得剛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是要多認識人,所以可以多參加當地朋友們辦的活動,這樣認識很多同領域的人,大家也可以彼此交流一下公司的資訊啊、或是職缺啊,或是之後要找refer也比較方便,也可以問到比較多內部的消息。
👧承君
我很同意大家說的,像我身為一個內向者,又非常佛系,所以我的人脈其實都是從朋友開始。
像我比較不敢一次就跟一群不認識的人networking,其實我滿推薦可以加入一些團體活動,像我在學校的時候就有臺灣學生會,一部分是因為我很喜歡繼續跟臺灣人相處,一部分是因為我想要服務學弟妹,所以我就加入了臺灣學生會。我們那時候的幹部現在大概有一半都還留在紐約,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此外,臺灣學生會其實會跟當地一些臺灣相關的組織,例如臺北紐約經文處,有一些合作,那就會保有一部分的連結,當然他們可能不太會記得你是誰,但是留下這個臺灣學生會幹部的職稱很有用,他們會對你額外照顧。另外我剛剛也提過自己在系上打工,這也是建立人脈相當好的機會。
主動向別人求助的話,別人多半會熱心得回應,其實相對應的,我也很鼓勵大家去做類似的事情。像我自己就是會盡量幫助想要申請我們系的臺灣人,某一天他們比我還要厲害的時候,就是我向他們求助的時候了(笑),這是一個善良的循環!
Q4: 最後,想請大家分享比較general的求職建議!
👧Ann
我想分享一下我在美國找工作的經驗,因為我本身是念CS(Computer Science),所以是往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的方向去找。
很重要的一點是一開始找內推。大部分能找內推的話我就會盡量找內推,但也不是每一間公司你都可以找到人幫你內推,所以我那時候用了自認為有效的方法,我會去一畝三分地上面找,看到有人貼文願意幫忙內推的話我就會Email他們或是找他們的LinkedIn。雖然不認識,但是我遇到大概80%的人都願意幫忙。
另外我還想分享如何找到職缺(open position)。第一個是我會在LinkedIn上把有關注的職缺加入通知,所以一開放的時候就會知道。另外,我會問學長姐每年大概何時職缺會放出來,到時候自己也會去每個網站上追蹤。當時我也和同學共同弄了一份文件,大家只要看到有什麼新的職缺就會放上去,通力合作效率也比較高一些。
另一個是準備履歷的部分。我的履歷改過很多次,關鍵是盡量用數字量化。譬如說我這個專案提升了百分之多少的效能,要讓面試者看到實際的數據。
👧Wei
剛才Ann說到LinkedIn的部分我很認同,美國這邊除了一些像Indeed的網站之外,LinkedIn的普及率也很高,無論是了解新公司的資訊,或者是聯絡獵頭的帳號都非常有用。很多情況是獵頭會主動聯絡,時不時會傳工作職缺,或是刊登在自己的頁面上。
另外我想補充的是,在投履歷至一間公司前,可以先搜尋一下這間公司以看哪些人才在那間公司,雖然說有可能都不認識,但我自己會去找一些華人的名字,並在LinkedIn上和他打聲招呼。我曾經聽別人說,履歷上的成績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其實更想找適合繼續跟他們合作的人,所以聊天聊不聊得下去,或是有沒有印象,對他們而言更為關鍵。在一群不熟悉的候選人當中,如果有某位同事提及自己前幾天有跟某一個候選人聊天,感覺還不錯,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就會特別關注,如果感覺真的還不錯就會直接錄取了。這聽起來好像並不正式,但是由於面試官實在太忙了,他們其實並不會仔細分析過去的經歷,就真的是一個感覺跟別人對你有沒有印象這種事情而已。
👧Meghan
補充三點關於networking心態的小建議:
- 首先,當時大學要networking我自己其實相當害怕,擔心別人會不會不想幫我。其實大家都很願意協助,那二十來個coffee chat之後,我自己為大家釋出的善意相當感動,所以請大家不要怕去請別人幫忙。此外,如果你和被拜託者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包括畢業學校、性別,或是種族等等,被拜託者會更願意協助。
- 第二點小建議是,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networking,這個人或許今天無法協助,但以後有可能,或是你現在沒辦法幫這個人,你以後也有可能幫他。用這個觀點思考會壓力小很多,也會在networking場合表現得比較自在。
- 第三小點就是,在networking的時候會收到很多建議,但只有你自己能決定哪些建議要採納而哪些不適合你,所以大家也可以透過這樣多了解自己,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承君
我想要補充一下準備找工作的方法,大家的學校應該都有很多求職相關的資源可以使用,既然都付了這麼貴的學費,真的要好好利用一下。
像NYU的話,每一個學期都會提供履歷/求職信(resume/cover letter)的工作坊(workshop),或是面試技巧講座,也可以去找職涯教練(career coach)直接幫你看resume/cover letter,甚至跟你練習interview,薪水的協商(negotiation)也會有相關的工作坊。我參加過一個我自己覺得很有用的講座,叫做Networking for Introverts,就是給內向者的。講者他自己也是內向者,分享了以下很多他覺得有用的建議。
譬如說,如果你去一個networking event,你可以站在食物旁邊,因為大家一定都要拿食物,你就可以很自然的跟人討論食物,這是對話的好開頭。如果你今天是想要跟人好好講話的話,可以先從一兩個人開始,可是如果你今天覺得好像不太確定要該說什麼,那你就可以默默地拿著你的食物進入一個大群聽聽他們討論的內容,有時候可能就會聽到某人說的東西很有意思,那等大家解散後,你就可以再去找那個人聊。
另外,要幫自己設定休息的時間。內向者的社交能量掉得很快。你可以給自己設定時間,比方說45分鐘,甚至更短,就可以去沒人的角落或是廁所休息一下,放空完之後再回去。
最後像剛剛大家都有說到,其實每個人都很熱心,所以就算你當下感覺好像言語表達能力沒有那麼好,也可以再後續follow up,等你自己準備好之後就可以有更好的表現。所以當下表現好或不好無妨,沒有關係的!
結語
以上是四位講者 Sebrina、Meghan、Ann以及Wei在北一女校友在美國的 LinkedIn 社群分享的職涯故事。我們將內容整理成筆記分享,希望能幫助到正在美國求職求學、或是想來美國發展的各位!
筆記:Ling-I Huang
校稿:Ling-I Huang, Emily Yang
活動資訊
主題: Networking in the US - how to build connections in a new city?
時間: 2022/10/16(日) 10AM PDT(活動時間約60分鐘)
地點: virtual event
出席人數: 活動僅開放給北一女校友,共21位校友出席
👉 想看更多北一女校友在美發展的故事嗎?歡迎在 Medium 追蹤我們!
北一校友在美故事: https://medium.com/abaf-millennials
👉 歡迎所有北一女校友加入加入我們的線上社群,一起來互助交流。
學姊妹們生活交流-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25314538243179
學姊妹們職場交流-領英: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13978100
👉 非校友也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頁、拜訪我們的網站、或是使用 Email 聯繫我們喔!
Email: abafmillennials@gmail.com
網站: https://www.abaf.org/millennials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I-Love-北一女
領英粉絲頁: https://www.linkedin.com/showcase/abaf-millenn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