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Get Out”
必須要說,我非常不喜歡從中途開始看電影,總覺得會錯過太多細節(尤其是像 Get Out 這種需要大量專注的懸疑片)。看完這部片純屬意外,再加上它的細節實在太有趣了,不把它直接看完對不起祖宗。原本就對這部鬧得風風雨雨的電影很感興趣,看一看果然不辜負那些高評價,於是有必要來好好來記錄一下我到底看了三小(當然後來有回去把前面20分鐘補完)。
Jordan Peele 在拍電影之前已在影視圈打滾多年,主要是以喜劇演員的姿態為人所知。雖然 Get Out 是他的執導處女作,Peele的鏡頭語言卻十分肯定且大膽。例如那顆在 Georgina 臉部的超級特寫,讓變形的、僵硬的大臉塞滿畫面,久到讓觀者諸多不適,除了營造詭異的調性,也展現對自家演員十足的信心。能夠長時間好好觀察演員最細微的表情,看所有的狂風暴雨都聚斂在異常冷靜的鏡頭裡,真的很過癮。以類型片來說,線索跟鋪陳都有照顧到,謎底也讓人猜想得到(或說可以接受)。有很多為懸疑而懸疑的情節,就邏輯上來說不是很合理,但隱隱覺得重點不在此。有些故事鼓勵你動腦、有些使人反思、有些只是為了嚇你,Get Out 看似是一部獨立製作的驚悚小品,敘事上也很直白,但我卻直覺地認為它的重點不是情節、而是要讓你剖析。一想到要開始做文化分析和美國歷史的功課就覺得很振奮,以下內容將涉及大量劇透(我好興奮啊我好興奮啊)。
夜歸且迷路的黑人男子獨自走在路上,一輛雪白的車子滑過路面、一路尾隨,戴著騎士頭盔的人影從樹後竄出、夾住黑人的頭、直到他昏迷。這種「夜深了趕快回家」的警世小短劇一如世界各地的父母不斷告誡孩子(尤其是女性)那般,定調了這個故事中黑人的角色 — 一個被針對的目標。
關於白人優越主義,醫生老爸在露出真面目時給了一段經典的註解:他試著讓 Chris 明白,他應該為了更遠大的目標犧牲自己,將「存在」看做是洪流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 服務白人菁英的奴隸制於焉誕生,剩下的就寫在課本裡了。Rose 在揭露之前堪稱是種族政治正確模範生,幾乎服膺了所有具有種族意識者的道德標準,所以在揭露之後更顯得痛苦(我有多希望她可以是真實的啊…雖然邏輯上完全不可能),發現她才是白得徹頭徹尾的人,君不見白色高領毛衣、白色襯衫和彩色麥片和白色牛奶分開的恐怖吃法。
故事中以白人角色的視角,物化、加強黑人的刻板印象例如體育天份、性能力強等,這樣的「恭維」並不代表黑人被視為社群的一份子,他們依舊是被消費被宰制被評分的商品(”liberal racism”,對亞洲人挺陌生的觀念),而要體現這點,最極端的手法就是讓黑人成為奴隸 — 還不是普通的奴隸,是完全抹除個體存在、將他們視為容器,裡面裝的還是不折不扣的白種人。無視這個「人」,僅剩這個軀體能帶給他們的用途。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女性身上啊,俗稱花瓶的、僅剩性吸引力的角色,所謂的深度、覺醒與英雄冒險皆專屬白人男性。然後才驚覺所有被迫害的族群無論程度多寡,面臨的困境都是相似的。這也是為何故事如此重要,唯有繼續傳頌多元的、不同角落的故事,才會讓他們得以被看見、理解。
看著 Get Out 裡面外黑內白的傀儡,我想到 Django Unchained 中曾為黑奴的主角說過:那些效忠白人的黑人管家才是最壞的,他們苦過痛過,但在嚐到奴隸制度的甜頭後就坐實那個階級,向主人諂媚逢迎、虐待下層的奴隸,弱弱相殘。或許情節不太能做類比,但我想到被 Chris 所救、在車上抓狂的 Georgina ,再回頭看黑人管家,不也是在腦袋裡植入了一個白人嗎?思想被洗白後成為菁英社群的一員,原本的自我被壓抑、控制、取代,那個原生的黑的部份永遠待在 The Sunken Place 動彈不得,一如在社會的最底層不得翻身。Get Out 選擇拿掉了批判,或許是想表達,無論是有意識的迫害還是非自願的奴役,都是受到病態的環境、一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所逼。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 Rod 向警方求助時,他們對這樣「荒謬」的情節一笑置之,而「他們」清一色是有色人種。當然這是一種黑色幽默,但也同時警惕我們、壓迫以各種形式在所有地方出現,其中不願相信、不去有所作為也是一種。
最後一幕警車出現,還想說慘了是一個時事梗,結果竟然不是,讓我有點小驚訝。後來才知道這個其實是原本的結局:
在開拍當時 Obama 當政,許多人認為種族歧視已經不再是一回事,Peele 想以原本的結尾提醒大眾黑人所面臨的困境。而在製作後期保守與排外主義崛起(另一說法是非裔人權運動也逐漸引起討論與響應),Peele 認為人們需要結尾“that gives us a hero, that gives us an escape, that gives us a positive feeling”,所以改成更圓滿的版本。
我必須鄉愿地說兩個版本我都喜歡,論情緒上會更傾向戲院版。最後揚長而去的車尾燈讓故事漂亮的收尾,完美呼應開頭 — 奴役/自由,一個美國恐怖故事。
開頭的綁架戲,除了黑奴、白車形同白馬之外,最耐人尋味的是那頂騎士頭盔。結尾在 Chris 開車逃離大宅時,同樣的頭盔出現在副駕駛座,由這些線索可以得證綁匪就是 Jeremy,然而作為線索之外,歷史上這麼多的綁票蒙面扮相,最後竟然選擇騎士頭盔,真的讓人非常好奇啊! Jordan Peele 在這段訪談時解釋他對故事中白人社群的設定,其中包含了追尋聖杯的聖殿騎士和競標的橋段。後段也有談到 Sunken Place 與被邊緣化(marginalization)的隱喻:http://www.ign.com/articles/2017/05/28/get-out-is-about-the-holy-grail-and-5-more-things-we-learned-from-the-blu-ray
“What an ap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death of Black American life, when your body becomes something for others to profit from while you, yourself, are never allowed to be fully emotive, free acting, in touch with your feelings, loved or loving.”,大愛這篇,特別是提到”Race”和”Black athletes”的部份:https://www.esquire.com/entertainment/movies/a53515/get-out-jordan-peele-slavery/
其他Fun Facts:
- 用湯匙敲打茶杯的催眠方式有兩層隱喻:一是奴隸主在召喚奴隸,二是「含著銀湯匙出生」的權貴階級。
- 英文中 black buck (黑鹿)是一種對黑人的貶義稱呼。片中也不吝惜放了滿滿的 buck:Rose 開車撞死一隻 buck、醫生老爸痛恨 buck 說應該要殺光他們、Armitage 家中充滿 buck 頭標本、Rose 拿著獵槍追殺 Chris,最後安排醫生老爸被 buck 角戳死也是蠻醋咪的。
- Chris 跟 Georgina 在房間對戲,Chris 說了 “snitch” 和 “rat you out” 而 Georgina 聽不懂,是因為這兩個詞是黑人慣用語(還有因為他們大概有60年的代溝吧...)
- 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競標會上的亞洲面孔,有一稱是在彰顯不同種族間的相互迫害。亞洲人通常有較高的社經地位,但受到白種人的接受程度卻不比黑人高,他們必須一再證明自己屬於美國社會的一份子。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亞洲人會問 Chris — “Do you find that being African American has more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in the modern world?”,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一個黑人的外殼,來幫助自己融入社群。
- Get Out 的音樂作了相當有意識的選擇,包括開頭的“Run Rabbit Run”, ”Redbone”(Childish Gambino!),還有不斷出現、以史瓦希里語吟唱的 ”Listen to (Your) Ancestors”:https://medium.com/@loycegayo/sikiliza-there-is-more-to-the-swahili-song-in-get-out-79ebb145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