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記憶會館 — 年輕型失智症專屬服務

Mandy Kuo
【記時】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11, 2018

報導/林修廷 影片/郭嫚容

2016年,台灣失智症協會進駐位於泰順街巷內的活動空間,成立「Young記憶會館」,特別服務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除了每週六是病友咖啡坊營運的日子以外,這個空間主要提供病友與家屬們使用,協會會安排固定的講座、復健課程與不定期的聚會活動。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何需要將年輕型失智症獨立服務?失智症不都一樣嗎?

和年老型失智症最大的差異在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初期的症狀,例如專注力漸漸不集中、情緒突然變得暴躁等等,總是讓身邊親友誤認為憂鬱症或躁鬱症,因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期。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是台灣目前唯一提供年輕型失智症活動與支持的組織,除了約有30–40%的病友透過網路找上門尋求協助,還有另外約10–20%的病友是透過與協會合作的醫生主動引介而來。

只不過,很多醫生並沒有治療年輕型失智症的經驗,但年輕型失智症的症狀比起老年失智症更為複雜;再加上病友們確診時正值中壯年,職場與人際關係都勢必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種種因素結合之下,讓年輕型失智症成為難以忽視的病症。

記憶會館平日提供年輕型失智症相關的諮詢服務,副秘書長李會珍說,病友們的諮詢範圍相當廣,除了常見的照護、醫療資訊與走失的問題外,更常被問到的是該如何維持與親人的關係?怎麼讓父母、妻子與兒女明白自身面臨的狀況,進而調整互動模式?這是病友們相當焦慮的。

對家屬們來說,會館除了提供病友復健課程外,更是一個舒緩身心與交流的空間。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家屬們大多感到身心煎熬,但在記憶會館,他們能夠暫時放下照護的重擔,好好休息。

李會珍說,家屬們對會館舉辦的活動參與度很高,透過彼此交流,更形成互助團體,分享彼此的照護經驗,甚至主動成為協會和新進病友、家屬們的溝通橋樑。

因為相對年輕、活動力高,年輕型失智症病友通常難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因此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靜態復健活動對他們來說並不合適,反而是戲劇課、有氧舞蹈、瑜珈與重量訓練等運動課程,可適當調整強度,刺激與提升患者的知覺感受。

運動課程中,會有工作人員在一旁協助病友完成動作。(圖為工作人員示範,非病友)

運動教練高小雅說明,年輕型失智症的病友因為肢體與認知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平日以肌力、上下肢的伸展與抗力球等幾項有氧運動為主,在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中,除了足夠的暖身,也鼓勵學員們能夠盡量的伸展、運動 。

一般人認為簡單的動作,對病友們來說可能很困難,而認知功能的下降正是關鍵,因此要將指令和動作切分得更詳細,並在教練和輔導員的協助下,盡可能地顧及每一位學員的身心狀況,隨時調整課程的進行。對病友們來說,上課不只是單純的活動筋骨,藉由教練量身打造的上課流程與輔導員們的幫助,每次完成課程後,更能夠增加自信,「我還是做得到」的感受讓他們變得更快樂。

同時也在其他非失智症病友團體授課的高小雅教練提到,她會在不同的課程和同學們分享在記憶會館的上課經驗,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讓大家更了解年輕型失智症。

Young記憶會館提供年輕型失智症病友量身定做的團體活動,依照輕、中及重度分班上課。

病情較輕的病友們因為認知、肢體的功能退化程度較低,因此可選擇參與的活動相當多元;然而,中、重度的病友們則沒有太多選擇,因此課程的內容以感覺刺激為主。職能治療師沈明德以簡單的方式循序漸進,協助病友們復健,例如讓病友們圍繞著彈力繩,透過拉動來引導病友們產生反應與動作;或者是讓他們嘗試站在平衡板上,訓練、刺激他們的感官等等。

沈明德表示,雖然復健課程只能減緩衰退的速度,無法讓病友們恢復原先健康的模樣;不過,看到病友與家屬藉由這些活動變得更快樂、活得更有品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年輕型失智症雖是一段不可逆的過程,但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可以有效減緩衰退速度。社會大眾多一點耐心與同理心,就是對病友與家屬們最好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