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焦慮】總覺得別人的生活比你美好?小心你的IG正在傷害你!

沒有約的周末,在家裡什麼事都沒做的你,打開手機社交媒體瀏覽著大家的一天。一則接著一則,一不小心你就看完了大家豐富而精采的今天。

關上手機,看過別人的社交媒體,你頓時感到空虛無比,「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又充實,而我呢?」你無法阻擋這樣的念頭不停冒出,於是你打開手機相簿,試著選出一張能張貼的照片。

同時,腦中構思著待會要打的文字;但隨即你立刻打消了念頭,因為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或有價值到能與他人分享。

於是你再度打開社交媒體,刷新著大家的生活。

熟悉吧!你已瀏覽完過去3天所有的貼文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經驗?也許情境不完全吻合,但你是否曾在發生一件覺得自豪的事之後,便盤算著要怎麼在社交媒體上呈現。

在你發佈後,內心開始想這則貼文合不合適,朋友們會怎麼想,因為擔心又將它刪除或重新編輯?又或者你是否也曾在瀏覽完社交媒體後感到莫名的煩悶、焦慮與空虛?

你的焦慮,也許是Instagram給你的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壞處:使用時間與焦慮感有正相關的關係。

社交媒體加劇了不同自我評價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差距;高自尊的人,社群網站可以膨脹其自我優越,低自尊的人,會感到更自卑與比較感強烈。

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對情緒與身體健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在5個列入調查的社群網站當中(Youtube,Instagram,FB,Snapchat,Twitter),只有YouTube這個社交性最弱的平台對使用者有積極作用,其他4個對心理健康都有負面作用,

其中又以Instagram對情緒以及健康有最為惡劣的影響。

Photo by Elijah O’Donnell on Unsplash

研究指出,Instagram是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在某種程度上,Instagram迫使用戶們將不切實際、精心策畫、濾淨修飾過後的自己與他人比較。

這種要「好好呈現自己」的壓力,正是焦慮的來源,Instagram帶來一種「生活多美好」的假象,使得用戶們為了要維持光鮮生活的常態,處心積慮的表演。

Instagram共同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也有發現此問題,為了解決用戶們因為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光鮮,而產生的發文壓力,他表示:

「其實大家都有很多東西想跟朋友分享,只是不想放在一般的動態牆上而已。」

於是Instagram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stories)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instagram的次數也更多。

我們將「好好呈現自己」的慾望從貼文轉至限時動態,壓力真的消失了嗎?比較真的消失了嗎?

Photo by Josh Rose on Unsplash

Instagram是怎麼折磨你的?

無止盡的想刷新換來無止盡的空虛感

透過日復一日的使用,我們的大腦已習慣每天要登錄社交媒體查看資訊,社交媒體讓人暫時逃避現實,並且可以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也因此我們會產生愉悅的感覺。

我們的腦內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對社交媒體會有更多期待,無可自拔地想一直體驗。

然而,並不是每次的體驗都是如此振奮與正面,但我們的大腦已經記憶了那些愉悅的感受,因此會一直驅使我們去使用社群媒體,我們也很難抗拒多巴胺的誘惑,而這時候的體驗只會更加空虛,這種下意識的習慣是無法抗拒且痛苦的。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人比人,氣死人

最有殺傷力的不是別人過得比我們好,而是「我們認識的人」過得比我們好。簡單來說,我們不在意比爾蓋茲有千億美金的資產,卻會在意身邊的人買得起好車自己卻買不起。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解釋了這個現象:相對剝奪感

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能是憤怒、怨恨或不滿。

相對剝奪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是我們覺得自己有權享有卻並不擁有。

這種剝奪感會產生是因為人們不是與某一絕對的或永恆的標準相比,而是與某一變數相比,因此這種剝奪是相對的,這個變數可以是其他人、群體,也可以是自己的過去。

Photo by Erik Lucatero on Unsplash

Instagram更是相對剝奪感的重災區,因為在這個用圖片及影像堆砌的世界,個人生活、及社會地位是嶄露無遺的。

只要一打開Instagram,別人的美好生活及光鮮亮麗便會撲面而來,我們看著別人「各式各樣美好的一天」,開始感到焦慮與失落,因為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比別人差。

越是關注別人的生活,我們越是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與目標。

深怕錯過任何一則資訊

限時動態有24小時自動刪除、一去不付復返的機制,會讓人產生「害怕錯過什麼」的感覺,因此會更有把限時動態全部點完的慾望。

再加上限時動態的設計是短篇且連續性的,只要輕輕一按便能跳下一則,單則時間又不超過15秒,常常不知不覺就把它點完了,並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害怕錯過任何一則訊息」(fear of misssing out),簡稱FOMO,是近幾年網路社群興起而開始被科學家關注的現象,指的是人們害怕自己錯失了某些機會,沒能參與某些活動的恐懼,特別是經由社群網站得知相關活動的訊息。

Photo by Asdrubal luna on Unsplash

這種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擔心錯過」,也源自於人們找尋歸屬感,渴望隸屬於某個團體的原始欲望。

你看到自己不在場的每張照片與貼文,都等於在提醒自己正被這個團體所拋棄,而這又回到我們上述提到的比較深淵,也是焦慮永無止境製造的原因。

如何將自己從Instagram中解放

當瞭解自己上癮又感到空虛的原因,也理解焦慮的來源是相對剝奪感以及FOMO,我們離解放及自由就越來越近了!

其實不是別人的生活太美好,而是我們將自己放在不恰當的比較環境之中。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都是他人精心製造出來的「結果」,卻反射性忽略他們在承受的過程跟掙扎,因此這種落差讓我們痛苦難耐,但我們是可以選擇減少落差感的。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提出:一個人的自尊心等於實際成就與自我期待之比。

在Instagram瀏覽他人的生活,我們會將自我期待提高,期許自己也要過跟他人一樣的生活,但在我們真實生活中,我們卻達不到這樣的期待,因此焦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而當自我期待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所以,消除焦慮感的核心就是:

在每個人生階段中,都要設立與自己實際能力相符的目標,並且坦然接受結果中的運氣成份,盡人事、聽天命,便能保護自尊、遠離焦慮。

也許你的焦慮不是來自於社交媒體,而是來自於「業績壓力」?

想知道如何提升工作表現,可以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