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主義乎?

Magnific Intelligence
ACIS.IntelliCollective
8 min readJan 17, 2024

以下是我們對於社會經濟制度的思辨與討論之紀錄,持續發展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持續關注 :

既得利益者(如資本家、少數菁英?)可能為了維持現狀,就提出一些緩兵之計,如上面的利益相關人資本主義、碳捕捉、碳中和、碳稅⋯⋯等,甚至提出一些與社會主義混淆不清的說法,來混水摸魚。

利益相關人資本主義,是由於一般人透過退休帳戶,員工透過認股計畫,也都變成了利益相關人、即「資本家」,所以也是資本主義服務的對象,因此只是由原本的極少數(菁英)、變成數目多一些(菁英群)而已,但做的事,基本上還是一模一樣。

在政治的操弄下,形成了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對立,看起來如文章說的,現今已無純然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
某一種主義會持續向另外一種靠攏,有一部分應該也是為了自身陣營的缺點進行緩兵之計。

倡導資本主義的人,是為了個人的資本控制力,還是為了大家的自由?
倡導社會主義的人,是為了鞏固政府掌控全,還是為了大眾的平權經濟。
似乎只有自身了解。(也可能身在其中,自己也沒發覺)。

資本主義傾向政商串連,而社會主義則是政商對立、相互制衡,站在公民角度,可能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果能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互借鑑,像是文章提到的,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促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選擇了福利國家的道路,而社會主義在理想狀態下,可實現財富公平分配,減小貧富差距,看起來需要兩者之間的優勢互相綜合,或許才能增進社會安定的福祉。

網路上看到,下面文章將其更仔細的分為四個

  • 工具型
    - 當成是投資風控因素。如大多的企業ESG是基於這點,依然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基礎。
  • 經典型
    - 道德考慮
  • 共益型
    - 如B型企業
  • 結構型
    - 讓除股東外的利害關係人也具有投票權的設計。

但都提到,這四種,最後都受限於公司的法規本身就就為股東利益設計,既使經典型、共益型都很難達成其理想。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2437/what-does-stakeholder-capitalism-mean-to-you

北歐國家的經濟制度仍是資本主義
https://medium.com/the-simulacrum/the-nordic-model-is-not-a-socialist-model-it-is-capitalist-bbe828d17a8a

附圖中代表社會主義的圓圈,其中的文字:Collective Ownership Economic Restructuring,可以思索一下其意義。

Collective Ownership Economic Restructuring 文章中是被歸類在Socialism之中,與Capitalism其中一個主要差別在於means of production的所屬。不過造成不均的原因不一定是生產資料的歸屬,這是屬於19世紀造成階級貧富的肇因,21世紀的困境更多可能是來自於囤積 — 將有效(效益)資源轉化成無效/低效資產的囤積,也是一種追求Sole Proprietorship的顯現。

像是創立合作社,也是可以對於現狀資產分配的重組方式,讓所有權不會集中在資方上。

北歐看起來有些像 Social Democracy 中的那塊。
文章中也寫到「The best you can do is call it a Social Democracy based on Capitalism.」

文章中討論北歐模型是資本主義模型,作者是把資本主義放在其民主、自由、私有財產等要素上面。將社會主義(即其中最大化的共產主義)與其相反對照。而北歐被誤解成民主社會主義,在於其社會福利政策的良善。

但文章也提到了北歐模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也不一定能形成。例如自然資源、歷史脈絡、經濟體量、稅收政策…也就是不能由其是資本主義卻得到好的社會環境,便說資本主義便是好的。

結論中提到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m,[3] where “collective ownership” can refer to society-wide ownership or to cooperative ownership by an organization’s members. When contrasted with public ownership, “collective ownership” commonly refers to group ownership (such as a producer cooperative).

看起來在這個光譜下,集體所有制,並未完全反對所有權,而是所有權以集體共有。

下面一文是上週聽一個講座「談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的相關文章「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DEMOCRACY」,有中英兩個版本。
作者在上週的演講中,被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作者的兩本書,Plurality 和 Radical Markets的差異在哪?」
作者說「前者可以說是後者的一小部分。前者的概念是嘗試在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間找到一個中間點,而後者則提到資本及社會主義共存的情況,如何幫助擴展效果」
這跟「The Nordic Model is Not A Socialist Model, It is Capitalist.」的附圖去比對的話,似乎就是中間的『Some Shared Goals』要如何最大化。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DEMOCRACY」
一文中,提到「協作」與「多樣性」之間存在的張力,要讓多樣性深度協作時,便會一定程度降低了多樣性。
因而在多樣性協作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再生多樣性。
裡面用entropy與作功的概念,去提到多樣性高代表entropy低,保有較多的作功的可能性。然而每用這樣的功率,則熵又會變高,亦即降低了多樣性。
另一個問題在深度及廣度,
如審議式民主強調深度,但能參與的人群不多,投票民主可參與的人數多,但能表現出的觀點被預設在幾點少數資訊。而這兩種都只是一小部分。
文中用了一個圖譜去講協作深度及參與者廣度,不一定會是取捨。(似乎有些像是討論集體智能的過程中,參加者多寡、集智的深度、多樣性,對集體智能的體現不一定是簡單的消減關係。)

文中也有提到如果過度簡化多樣性或是過度因為追求設計便會產生不具意義的目的,需要實行的是中道、務實、多元的路徑,也如同了some shared goals的發展。

Plurality的投票方式,其中有四種方式,蠻有趣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

另外 Whole Foods Market創辦人也提倡過一種特別的組織概念,https://www.consciouscapitalism.org/,下面這篇哈佛文章有提到。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12629/what-is-conscious-capitalism
也可以翻譯成自覺/意識資本主義,現在看來也跟社會企業有些許相似。

上面提到的自覺/意識資本主義相對,最近參加一個身體與行為藝術工作坊,討論了在1920年代台灣的新劇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的關係。其中,新劇運動與社會主義相呼應,但逐漸分為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其中的無政府主義,則也是「社會主義的自由意志派」。

這樣細微的差別也產生了許多分裂、重組的過程。可以發現,大多資本主義喜歡強調自己是自由意志來與社會主義比對,但從無政府主義的概念來看,社會主義也有保留重視自由意志的派別。無政府主義,又因為有些派別會嘗試用暴力、暗殺、恐怖行動等來實踐思想,因而形成反對者最大的批評點。
但實際上,無政府主義又分了很多類別。

有意思的是,最近翻了在全聯法鼓山的文章,聖嚴法師則也提到佛教徒在理想上是偏向無政府主義的。
https://www.bfnn.org/book/books/0014.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