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IS、LTV、MUT、Imputation

從上次的利特爾法則後,近期討論了一些關於基礎經濟理論,特別是這些理論與ACIS的相應性,下列先簡單介紹一下各個理論 :

LTV :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由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於國富論中提出的概念,最終到卡爾·馬克思於資本論成熟,通常以下三種簡略理解 :

  1. 強調勞動是決定商品交換的因素;
  2. 指出耗費勞動是決定商品價值的唯一因素;
  3. 提出勞動是分配財富的唯一的正當倫理依據。

其中細節程度包含了勞動分為具體與抽象、價值分為交換與使用,以及後續衍伸至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勞動投入,還有價值規律等解釋價值變動的現象。

LTV是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待社會運作,認為一個經濟建構是依存在勞動之上,任何交換價值均圍繞著勞動投入推導之價值來波動,這與ACIS中提到的價格(付出成本)與potential有些許相應。

MUT : 邊際效用理論

邊際效用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水與鑽石 — 儘管水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但水的經濟價值卻低於鑽石。史密斯認為,價格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決定,這就是解決這個明顯悖論的關鍵。水的邊際成本低於鑽石的邊際成本,相反鑽石的邊際效用遠高於水。

而這是從使用者/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待社會運作,認為決定商品/物品/勞動的價值是依附在邊際效用之上,這與ACIS的每付出的一塊錢能得到多少Potential有些許相應。

Imputation

歸因理論,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的所謂生產要素理論為基礎,並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財富分配》中詳細闡述。

假定某要素用於生產一系列一階商品,則其價值由該範圍內所有商品中價值最低的商品決定。這個值是根據邊際決定的,即該要素生產的最後一個單位的最不值錢的商品的邊際效用。

以邊際理論作為基礎,更明確的去理解生產過程中的限制,最終發現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也與ACIS中決定成果的並非總和,而是least potential一樣。

有個有趣的推論,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系統,雖不盡完美但長期下來的確會趨近穩態,而這樣的系統恰恰同時滿足了

  1. 導引設定 -任何偏離都將回歸
  2. 邊際設定 - 每一單位投入之產出效用遞減
  3. 最低效用決定

而ACIS也同時滿足了這三個設定,是屬於社會經濟下的子系統而非元件。因此如果你身處目前系統中的失衡方,應該採用這個子系統來協助你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