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新聞的挑戰與新貌

--

文〡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面對時下各式新型商業媒體奪走閱聽眾的現實,
有些國家的公廣媒體在新聞服務內容與策略的創新發展上,成績斐然,
特別注意的是,這波新聞革新浪潮並非單以「快速」為目標,
「慢新聞」的價值也正多元開發中……

日新月異的傳播科技是當代傳播生態變遷的重要動力,對傳播產業帶來巨大衝擊,其中尤以新聞資訊傳播首當其衝。

公共媒體強調「告知」功能,希望透過它的服務讓國民成為資訊通達的公民,對於新傳播科技的運用自是念茲在茲,不過,各國公共媒體體質有別,所處的社會脈絡不同,其數位新聞的服務亦因之呈現殊異樣態。

傳統公共廣電媒體向來致力於提供正確、完整的新聞服務,並樹立公正形象,實現民主監督功能。數位時代來臨之後,儘管商業媒體奪走閱聽眾,但全球公共媒體仍多堅守基本原則,持續實現公共媒體價值。

面對新傳播生態所帶來的數位浪頭,公共媒體遭遇的阻礙相當多元,除組織自身調適能力之外,猶有諸多外部挑戰。路透社新聞研究中心(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一份調查即指出,公共服務新聞所面臨的外部挑戰包括:公共服務媒體角色、職掌與財源的認定,商營媒體競爭者的壓力,平台公司的崛起,以及媒體使用型態的持續變遷等。

以公共服務媒體的角色為例,各國對數位時代公共媒體的不同定位,已直接影響其推動數位新聞。譬如德國公視ARD在推動新聞網站與app服務時,便遭報界抵制,以致時程相對緩慢。此外,由於民眾的新聞消費途徑愈來愈仰賴社交平台,而這些業者的運作又都基於商業考量,以致公共媒體與它們的關係變得既複雜又矛盾。

新的新聞服務與重視「普及性」關係密切

儘管如此,不少國家的公共服務媒體仍在數位新聞服務上做出閃亮成績,並已實現「數位第一」(digital first)的服務策略。

目前,多數公共服務媒體都已跨越至多平台、多載具的新聞服務,其中尤以新聞服務最為普遍。不少公共媒體更已逐步推動「行動第一」(mobile first)的新聞服務策略,並嘗試開發各種創新的新聞表現形式。

這與公共媒體向來重視「普及性」關係密切。普及性原則強調,必須面向全體國民,並盡可能為最大多數國民所使用。但今天年輕世代似乎漸離公共媒體而去,為實踐普及性原則,公共服務媒體有必要藉新媒體找回年輕世代閱聽眾。

英國公視BBC與芬蘭公視Yle在這方面的努力成果最受肯定。以下即以兩國為例,介紹公共服務媒體如何尋求數位新聞服務的新貌。

▲BBC新聞app中的「當日新聞焦點」(Videos of the Day)。(取自BBC網站)

英國BBC於2012年成立新聞實驗室

公共服務媒體鼻祖BBC的數位新聞服務經費雖只占新聞總支出的7%,但在數位新聞的推動上可謂引領風潮。早在1997年即開始推出網路服務,如今新聞網站流量在全球已名列前茅。

其後,BBC陸續推出podcasting、app、OTT與行動服務,大多成效斐然。以2015年的數據來看,BBC的網路新聞觸達率在英國已達48%,且約半數英國智慧型手機持用者會使用BBC新聞app。此外,BBC Twitter突發新聞帳號跟隨者已超過兩千一百萬,Facebook新聞粉絲專頁的粉絲數則超過兩千八百萬,是Facebook上最大的新聞供應者。

為創新新聞服務內容,BBC於2012年成立新聞實驗室(BBC News lab),從最早期的少數兼職人員到現在約二十名專職者,規模日益擴大,任務亦從原初資料運用的研究,發展成今天的多元探索。

BBC新聞實驗室成員涵蓋新聞工作者、程式開發人員、科學家與廣電方面的專家,不只推動BBC新聞創新,還與外部新聞業者合作發展業界的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

截至2017年十一月,該實驗室已進行逾五十項計畫,研究內容先進而多樣。例如:結合360度影片拍攝與虛擬實境的沉浸式新聞(Immersive News);適合不同接收裝置、位置、生活型態、年齡與喜好的、個人化取向的原子化新聞(Atomized News);以及透過新聞機器人(BBC Mundo Messenger)在Facebook、Twitter和Telegram等平台發送新聞等。此外,亦結合報導團隊進行各種新型態報導方式的嘗試,例如資料新聞、視覺化新聞等創新敘事。

新聞實驗室的成績已為BBC新聞爭取到新觀眾,亦為BBC贏得創新獎項的榮譽。例如2016年十一月所推出、專為手機製作的「當日新聞焦點」(Videos of the Day),係選取最多十則當日重要新聞,以適合手機垂直觀看的直式影片(vertical video)形式置放於BBC新聞app中,使用者可輕鬆滑動手機,並以全螢幕方式瀏覽這些被精選出來且加上字幕的新聞影片,免除過去在手機上以小螢幕觀賞長新聞,以及在公開場合收看有聲新聞的困擾。

然而,快速並非公共媒體數位新聞服務的唯一目標,亦非爭取年輕世代的關鍵途徑。英國BBC便強調,未來將更關注「慢新聞」的服務,亦即提供更多的深入分析、更多的調查報導與更多的資料新聞,以期讓閱聽眾真正瞭解世界脈動。

芬蘭Yle新聞服務從數位第一到行動第一

▲ Yle的個人化新聞行動應用程式 Yle NewsWatch。(取自Yle網站)

再以芬蘭Yle為例,作為該國線上服務的先驅,其網站提供豐富的新聞與運動資訊,並著重服務兒童與其他學習者的需求,目前每天有六十萬獨立訪客,國內網路新聞觸達率亦達39%(2015年)。

Yle亦在媒體產業的數位轉型上扮演領導角色,它在2007年所推出的線上隨選服務平台Areena,迄今仍是芬蘭與全球該類服務的範例,而它深受歡迎的Yle NewsWatch,則是個人化的新聞行動app。

Yle不只實施數位第一的新聞服務策略,且開始強調行動第一的原則。為了創新新聞服務,Yle亦成立網路與行動發展團隊(Web and Mobile Development),透過八名員工及五至十名約聘人員的獨立運作,進行各種新型態服務的嘗試,每周排有固定的集體腦力激盪時間。

Yle於2015年一月推出並逐步演進的Kioski,是以新聞與時事為內容的新型態服務,主要針對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換言之,也就是瞄準年輕族群所喜好的內容,並以其所親近的格式來製作。

▲ 聚焦社群媒體使用者的Yle Kioski在YouTube上的頻道。(取自YouTube網站)

公共服務媒體要如何克服挑戰、成功推展新型態的數位新聞?

路透社新聞研究中心根據六個國家公共媒體相關主管的深入訪談,提出了四項基本要素與三項附加元素:前者包括高層主管的強力支持,新聞室的廣泛接受,具自主性、技能與資源的跨功能團隊的創造,以及閱聽人中心取向﹔後者則包括設置專門的新聞發展單位,引進新人才,並與外部夥伴協作。

我國公視正期許體質轉型與提供創新服務,這項調查結論值得參考。

(原刊登於《開鏡》Vol.3,2018/01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