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迎接時代挑戰

公視新媒體部沿革與現況

文│李羏(公視全媒體中心召集人)

「公視+7」影音平台正式升級為「公視+」,不但提供更便利也更豐富的網路隨選收視服務, 還能傳輸4K超高畫質節目, 且針對平台特性新創網路劇《城市情歌》及互動設計。

從2000年投入新媒體規劃以來,公視不斷實驗更新, 「公視+」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也是另一程的起點。

公共電視於1998年成立時,尚未有資訊與網際網路相關部門,直至2000年5月31日,第一屆第16次董事會通過公視組織章程變革,規劃成立資訊部,當時該部項下又分有系統管理組與網際網路組。不過直至同年年底,資訊部尚未正式成立,資訊類業務仍由當時的管理部(今行政部)掌管,其中網際網路組之業務則由研究發展部負責。直至2003年,資訊部成立,其下並再增設製播資料組。

因應媒體生態發展趨勢,公視於2006年9月將資訊部改名「新媒體部」,其下的網際網路組改名為「互動媒體組」、系統管理組改為「資訊管理組」、製播資料組改為「媒體資材組」,以優化公視網站的使用者體驗為目的,透過網路提供即時完整的節目資訊、播出時間以及公視捐款機制的網路化等。

根據公視年報記載,此次變革反映當時的技術發展,希望在數位匯流的環境中,讓公視有更多元的管道提供優質服務,以創造更好的公共價值。

WEB2.0思維及公共近用精神

2007年,公共電視秉持公共近用的精神,及WEB2.0的思維,於四月成立「PeoPo公民新聞平台」(簡稱PeoPo),讓台灣公民利用PeoPo的平台,由下而上發布媒體內容,透過公民積極發聲,讓台灣公民社會呈現更多元的對話。

經過近十年的光景,串流與電信技術蓬勃發展,網際網路無疑成為另一個媒體戰場,據此公視先於2016年推出公視+7影音平台,以傳統電視排播配合網路隔日跟播,提供網路限時回看七天的串流服務。為了導入此服務,公視需重新盤點各節目的播映版權狀況,確保上架公視+7的服務合法。新製節目則需將網路播映版權納入,在洽談外購節目時,也須在合約中重新調整平台的授權範疇與時限。

公視+7影音網服務期間累積可觀的會員人數,顯示網際網路已逐步成為媒體使用行為的主場。事實上,國外的公共媒體早在2000年開始喊出從公共廣電媒體PSB轉型為公共服務媒體PSM口號,並陸續推出自己的串流影音平台服務,此一趨勢也讓經營團隊開始思考,擴大台灣公共電視串流影音服務的必要性。

▲ 共40 集的《城市情歌》是專為公視+ 開台推出的網路劇。

成立跨部門實驗團隊

經過各國服務的專案研究與技術評估,2017年10月,公視+7正式升級為「公視+」OTT。本服務維持跟播公視電視頻道上的新製節目,並逐步上傳公視過往經典節目。因應國際製播趨勢,公視+除了能收看市場原有的標準(SD)與高畫質(HD)節目外,更支援超高畫質(4K)播映,只要民眾家中的固網速度符合建議標準(25M以上),且搭配4K規格顯示器,便能體驗超高畫質影音的細膩與震撼。此外,原公視YouTube「點點愛」頻道(以口述影像及手語服務節目為主),也同步整合至公視+。

對應新服務的導入,公視內部也進行組織變革。本屆董事會成員陳順孝董事提及,為因應公共廣電媒體的轉型需求,公視本身可試著從策略擬定、節目發想到執行,全程跨部門參與,並同步考慮傳統電視和網路通路的特性,網路不該僅扮演配角,故應成立跨部門實驗團隊,有效研發、實驗、協調、產製多媒材、跨平台、互動性內容。

2017年6月,公視董事會決議成立「全媒體專案中心」,試圖藉由不斷的討論與實驗,找出公視新媒體的方向。專案中心為跨部門成員組成,該團隊目前除負責營運公視+串流平台外,也承接實驗專案業務,在節目製作初期便參與企劃討論,以企製不同加值與創新應用。

▲「公視+」4K 專區特別推出皇后樂團(QUEEN)1981 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巡迴演唱會的4K 超高畫質數位修復版。

技術與營運策略大會考

自公視+開台後,仍然遇到部分系統功能的問題,例如影音播映不穩定,遭遇惡意軟體攻擊造成網站無法登入等。對此,公視內部同仁已調整系統架構,並優化影音轉檔上傳之工作流程,目前整體播映品質已穩定,觀眾回報相關收視問題的比例也開始減少。接下來,工作團隊會繼續蒐集使用者意見,並思考營運策略的調整,作為下階段使用介面優化的基礎。畢竟公視+除具備公視電視頻道的延伸、補強功能外,其通路特性更是新媒體影音服務的主戰場。

▲ 《城市情歌番外篇》的人物介紹及情境說明。

為配合公視+於2017年10月開台,公視推出網路劇《城市情歌》,每集15分鐘,每次上架20集,分兩階段上架,共40集。上架後,網路觀眾的確出現「追劇」的收視行為,不少觀眾在1–2天內,便追完20集的節目。此外,本片的單集整體的點閱率雖少於長篇戲劇(1〜1.5小時),但影音完成率(指觀眾看完整部影片的比例)則位居前位,且當周收看的比例相當高。以使用行為來看,顯示短版影音有專有收視行為,值得多加留意並配合其它網路收視工具分析,作為未來類似劇種的製作參考。

▲「公視+」精選紀錄片《重現名畫:葛飾北齋》詳盡紀錄藝文工作者如何修復並重現浮世繪名家的作品。

從傳統電視頻道跨足串流影音平台,不僅是技術考驗,更是營運策略的大會考。在節目時數固定,但收視平台日益多元的架構下,公視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有效地將收視分流,同時平衡節目授權收益,進而達到雙贏局面。

▲ 浮世繪名畫家葛飾北齋,擅長描繪日本江戶時代庶民風情,透過「公視+」精選紀錄片,觀眾可以4K 超高畫質仔細欣賞其作品。

什麼是匯流、串流、OTT?

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利用數位技術,讓同樣的應用或服務得以透過多樣化的網路,傳輸到不同的使用者終端。至此,網際網路、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系統的分野逐步消失,使用者可在三套網路系統中,自在地使用語音、影視服務、多媒體資訊等服務。

串流(Streaming):過去在網路收看影音服務時,使用者需要將整個影音檔下載到硬碟後,再用影音播放軟體收看。而串流技術是將一連串影像壓縮後,在網路上即時分段傳輸影音的一種技術,客戶端可直接由緩衝記憶體讀取播放,節省本機儲存空間。

OTT(Over the Top):一種立基在網際網路架構上的影音服務,同時支援使用者透過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智慧電視等載具收視。(李羏)

(原刊登於《開鏡》Vol.3,2018/01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