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詩句》入圍釜山影展

曾英庭轉化生活中的每一句詩

採訪、攝影|林保寶(特約撰述)

▲ 大學時期就立志當導演的曾英庭,處女作就是和公視合作的短片《煙火》。

公視「新創電影」首發之作《最後的詩句》,入圍2017年第五十二屆金鐘獎八項提名,獲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女主角、剪輯、美術設計等獎項﹔並且入圍南韓釜山影展新浪潮競賽片單元,也獲邀參加斯德哥爾摩電影節、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

導演曾英庭說,相對於釜山影展其它入圍影片,《最後的詩句》低預算且小規模,主要靠的是團隊的創意與努力,最後雖未能獲獎,但能入圍已是很大的榮幸與鼓勵。

「新創電影」是走電影規格的電視電影。最初公視節目部交給他一份劇本,邀他拍攝一部關於青少年貧富差距的影片,但他一直覺得無法揣摩故事裡富二代的角色,難以對比貧窮的單親爸爸,因而提議自己重寫劇本。他找施虹如合作編劇,以兩個月時間寫下《最後的詩句》。主角的名字在寫作過程中才浮現,而貫串全劇的那首詩,則到最後才完成。

曾英庭說,詩人的詩都寫得太專業了,然而男主角只是普通的大學生,以寫詩當消遣,施虹如試著保留那樣的青澀,自己創作這首詩。

故事說的是一對相戀十六年的戀人,在台灣政經大環境中,面對愛情崩壞的故事。以兩人關係為主軸,反映二十一世紀青年世代所面對的現實生活。「劇中主角遭遇的每個人,爸爸、女友……,都是他心裡的一句詩。」曾英庭導曾這麼對男主角說戲:「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有隱晦的一面。生命中的一句詩會轉變成另一句詩。」

▲ 公視新創電影《最後的詩句》前進釜山影展,由左至右為配樂福多瑪、製片林香伶、監製於蓓華、演員傅孟柏及導演曾英庭。 (公視/ 提供)

曾英庭二十三歲大學畢業時就確立當導演的志向。2011年,他還就讀台藝大研究所時,就開始與公視合作。當時他向公視徵案投件,一年後在公視上播出作品《煙火》、《椰仔》,而後又有《雙重約會》、《衣櫃裡的貓》,都是來自公視的資金。曾英庭感謝公視提供珍貴的練習機會,在有限的經費、時間下,試著把片子拍到最好,沒有遺憾。

《煙火》把母親前往兵營探視兒子,卻被兒子回了一句「我要去台北跨年看煙火」、獨留在車站的親子故事講得揪心感人。

《椰仔》講的是台灣外籍勞工逃逸背後的故事。

《雙重約會》是曾英庭二十九歲當兵鬱悶時期想出來的、千年癡情郎遇到萬年小三的故事。

曾英庭認為公視對題材的選擇自由開放,且很少干預,頗能讓創作者自由發揮,近年又積極帶著創作者突破格局、開拓新路,「像大船船長領小船一起乘風破浪」。

拍完《最後的詩句》,七、八個月後重看時,他開始挑出許多毛病,甚至發現以男主角為觀點的腳本,顯然在女主角的描繪上不夠深刻。他最想修改的是結局,因為:「堅定活下去才是我比較相信的勇敢。」曾英庭說。

如今三十五歲的曾英庭很想拍一部關於刑警的故事,回歸於肯定人的價值。他希望公視在類型影片外,也能扶持導演不斷發展獨立風格。

《最後的詩句》曾在華山光點戲院賣了兩場票,未來曾英庭希望新創電影也打進商業電影院通路,直接面對市場挑戰。

(原刊登於《開鏡》Vol.3,2018/01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