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號4K特輯──策略&市場】
線上影音市場的4K風向
文│張之翰(宜沛科技副總經理)
估計可能在2020年左右,4K內容會跟現在Full HD一樣成為標準且垂手可得。
雖然能自製內容的業者有限,
但高品質的獨家節目幾乎已成現代線上影音業者的「品牌識別」標記了,
未來應該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從美國Netflix 於2014年,作為全世界第一個使用4K線上影音串流來播放內容(《紙牌屋》第二季)後,到現在已經三年了,各種不同的平台與服務商都紛紛推出自己的4K服務和內容。甚至也有人把Netflix 能夠如此成功歸功於它們在很早期就提供4K內容,因此獲得非常大量的訂閱用戶。
即便如此,4K內容普及這回事,在台灣還是有段距離。相關原因很多,這篇文章將嘗試列舉並探討。
線上串流的傳輸難題
對線上串流影音來說,在今天要傳輸4K內容其實仍有許多障礙,大致可分服務提供商端及終端用戶端來說。
對於服務提供商,4K當然是個容易聚焦的話題,擁有4K串流內容可告訴客戶,我們的服務走在時代前端,也能讓更多追求品質的用戶有機會成為訂閱用戶,聽起來很美好;但服務商營運上有幾個主要的成本,例如內容取得成本(製作費、授權費等),系統運行成本(伺服器、儲存空間、頻寬等),而播放4K內容會讓其中的系統運行成本大幅上升。
以4K串流影片來說,至少會需要15 -17 mbps(mega bit per second)的頻寬才能夠傳輸,而傳輸Full HD的串流影片僅需要4–6 mbps 的頻寬。對於服務提供商來說,這相當於內容傳輸成本要變為原本的3–4倍之高。同樣的,4K串流影片的mbps 提高同時會大幅增加儲存成本,增加幅度也大約是3–4倍。
對終端用戶來說,如果是在有穩定網路的環境(如Wifi或實體線路),要具備播放4K的頻寬是相對容易的,但是,由於線上串流市場很大部分用量是來自於行動裝置,這就相對麻煩很多。行動裝置在移動時大多依靠自身的網路頻寬,以台灣的4G環境要能夠穩定提供4G且15mbps以上,機會並不高,很容易變成「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狀況。
另外,播放4K串流對於行動裝置的電池使用量也會顯著增加,在這個人手一個行動電源的年代,耗電量多寡也常是用戶評量是否要經常使用這服務依據。
再來是,由於4K內容有限,造成用戶並不積極去更換有4K解析度的終端裝置,因此在目前難以提高普及度,很多人根本沒有能夠播放4K內容的配套裝置。
以H.265(HEVC) 及VP9降低成本
因為上述種種問題,業界多著眼於如何降低4k 的mbps ,因為只要能降低每秒所需頻寬,又能傳遞相同品質,就能夠一舉降低頻寬成本、儲存空間成本,以及解決終端用戶網路頻寬不足等問題。
一般第一個會提到的,就是H.265(HEVC) 以及VP9 這兩個編碼格式。
H.265從名字來看,很明顯的就是用來取代現在主流的H.264編碼格式,理論上能夠將現有H.264在同樣畫質下的所需頻寬減少一半。前面提到的Netflix 的4K影片就是使用此編碼格式。
但是,相對的H.265也有一些限制必須要提到,第一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壓縮比例,H.265通常需要更長的轉檔時間,或更多的轉檔資源才能達成。再來是並非所有裝置都支援H.265的解碼,H.265的解碼需要支援解碼的晶片組,或是使用軟體解碼,但是軟體解碼需要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因此也會耗費更多電力。
VP9則是由Google 提出的格式,要取代原有的VP8,目前主要是YouTube在使用,會遇到的問題基本上與H.265類似。
4K內容選擇幾個共通性
對於線上串流來說,4K無疑是最近幾年重要的一環,而且前面所提各種問題與限制,其實都將隨時間一個個被解決的。支援H.265解碼以及達到4K的解析度裝置,到2020年左右大概會完全普及,行動網路環境會越來越穩定,且傳輸量會越來越大。4K內容取得的管道與數量也將越來越多,幾乎可確定,有一天4K內容會跟現在Full HD一樣成為標準且垂手可得。
因此,如何找到正確的策略以及平衡點來播放4K串流,是各服務商都要準備的課題,畢竟線上串流市場現在沒有絕對、一定成功的套路,一切都在調整與摸索中,大家都在找最適合自己收視戶的模式。
關於4K內容,世界上相關服務業者其實有些共同的看法。內容選擇上,仍以如何獲得最多的話題和討論為主,畢竟花了這麼多額外成本一定要衡量相應的效益。因此,大型運動賽事直播佔了很重要的一環。國際型運動一直是推動高畫質影像的重要推手之一,因為關注度高,且相關授權金額龐大,因此運動賽事一直都用最高規格來製作,近幾年的大型運動賽事如世足賽或奧運,都有線上4K影音轉播。很多業者的策略,都是以世界級大型活動來吸引客戶註冊訂閱。
再來是首播的電影。觀看電影需要較長時間,一般都會在有大螢幕以及穩定頻寬的場所觀看,因此非常適合4K內容,而電影也一直是觀眾最習慣付費收看或是訂閱的。
最後是自有內容。當然能夠自製4K內容的業者有限,但高品質的獨家節目幾乎已成現代線上影音業者的「品牌識別」標記了,未來應該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定價策略上,相關調查指出,亞洲區約有63%的用戶願意為了4K內容額外付出10–30% 的費用,也因此大部分的平台傾向是將4K內容作為不同的套餐,或採不同的計價模式,也有在訂閱之外必須另外付費才能收看的。因此可見大部分服務商是把4K增加的成本部分反映到售價上,同時不會所有內容都有4K格式,以減少儲存空間。
期待很快也能在台灣看到更多優質的4K串流影音上架。
(原刊登於《開鏡》2017/07 創刊號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