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季特輯:公廣大未來─經驗&觀摩】

問責與獨立

--

公共媒體贏得信賴的兩大基石

文〡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問責與獨立是一體兩面,
媒體愈能實現問責,就愈能保障自身的獨立性。
問責是什麼?
公共媒體要向誰問責?
如何讓問責機制與時俱進?
如何藉由數位工具實現公眾問責?

問責(accountability)的概念從1980年代起漸受媒體界重視,不僅學術界討論增多,政府機構亦開始將之導入傳播法制與規管之中。

問責是什麼?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即是以主動精神負起事業的社會責任。媒體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又被視為第四權,如何建立符合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問責機制,尤其顯得重要。

▲華視為老三台之一,現屬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華視/提供)

一般而言,媒體可依其營運方式區分為商營與公共兩類。前者以商業利益為其主要營運目標,後者則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宗旨。不過,兩者都同樣需要建立問責機制,以符應其特殊的社會角色。其中,公共媒體由於經費主要來自全民,加上獨立自主,不受政治干預的定位,因此它的問責機制與商業媒體不僅有別,而且存在獨特的設計與要求。

公眾監督設計三大環節

首先,公共媒體要向誰問責?

由人民直接或間接付費所支持的公共媒體,既為公眾所有,因此其問責的首要對象自然是公眾,特別是在個人化已是鮮明社會趨勢的新媒體環境,公共媒體更必須與無組織的公民建立直接關係。

但公共媒體如何向公眾問責?公眾又如何監督公共媒體?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公共媒體已發展出多重設計,惟其核心仍主要在於「決策體制納入公民社會代表」、「決策流程納入公民社會參與」,以及「執行成果向公民社會報告並接受監督」等三大環節。

就決策體制納入公民社會代表來說,各國公共媒體的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都會納入不同領域與階層的成員。例如英國公視BBC在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中規定,董事會中須包括四名來自不同地區的代表,而且整個董事會成員需反映治理BBC所需的技能與經驗。澳洲公視ABC的設置條例中則規定,董事會成員的專長要涵蓋傳播、管理、財務、科技或文化等。

我國公視法有關董事會成員的規定是:「選任董事時應顧及性別及族群之代表性,並考量教育、藝文、學術、傳播及其他專業代表之均衡。」可以說與其他國家相類。不過,不少國家在選任公視董事時,不僅會考量不同領域的代表性,還會徵詢公民社會的意見,或公開接受推薦。我國最近兩屆公視董事會成員的選任雖已朝此方向進行,但多屬實驗性質,尚未制度化。

營運資訊透明公開

公共媒體問責機制的另一重要環節,就是愈來愈受到各國重視的公眾參與決策,及監督執行成果的部分。為達成上述目標,各國公共媒體都致力於營運資訊的公開透明,與公眾諮詢的完整建置兩個要項。就前者而言,如果公眾不知公視的營運狀態,事實上將無法參與決策,何況,決策透明化乃公眾監督的重要依據,營運資訊能夠呈現在陽光之下,才可讓弊端較難逃公眾法眼。因此,目前各國公視的營運資訊,小到節目製作,大到董事會紀錄,都盡可能透明化。

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公民社會對公共媒體資訊公開的要求也愈來愈多,例如不少英國民眾主張BBC應將機構重要會議進行線上直播,而且開放網路席次(cyber-seats);德國則有學者呼籲公共媒體的董事會應公開舉行,而且於網路直播。針對這些決策透明化的要求,先進的瑞典公視SVT曾透過該台每日新聞節目Aktuellt,進行過一項名為「開放新聞室」(Open Newsroom)的計畫,將編輯會議的討論錄影後立即上網供公眾檢視。

設立公眾諮詢組織

至於公眾諮詢部分,各國公視基本上都會透過各種形式來徵詢公眾意見,其方式至少包括開放公眾參加閱聽眾座談或節目,以表達意見;開放公眾對不滿意或有問題的節目內容進行申訴;對公眾進行滿意度或其他績效檢測機制的調查等。有的國家尚會設立正式的公眾諮詢組織作為溝通橋梁,例如英國BBC、愛爾蘭RTE、澳洲ABC與韓國KBS等。

其中,英國BBC的閱聽眾委員會(Audience Council)可說體制最為嚴謹完整,它依地理範圍區分為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與威爾斯等四個委員會,各地區委員會成員透過與各類型閱聽眾的直接互動,來瞭解他們的需求與觀點。最後閱聽眾委員會會做公開的建議報告,定期送給董事會作營運決策參考。

我國公視雖已定期舉辦座談徵詢閱聽眾意見,辦理滿意度與公共價值評量等調查以瞭解公眾意見,並於董事會下設有諮詢委員會,不過成員係以學者專家為主,尚無設置公眾諮詢組織。

政府須保持在「臂距之遙」

公共媒體的問責機制除了面向公眾之外,尚有向政府問責的部分。畢竟,民主國家的政府係由人民所選出,負有治理公共事務的責任,公共媒體雖獨立於政治力量之外,仍需接受政府的必要監督,以彌補公眾問責的不足。但公共媒體向政府問責的基本意義仍是「透過」政府機構向人民負責,而且政府須在「臂距之遙」(arm’s-length principle)的原則下,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不當干預,維護公共媒體的獨立性。

為減少政府介入的風險,在所有政府機構中,公共媒體主要的問責對象是人民所選舉的議會,或是經由獨立的監理機關向公眾問責。就我國而言,前者是立法院,後者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公共廣電如何向議會問責?通常係以定期報告或出席會議的方式為之,如澳洲的公共廣電機構ABC與SBS,每年要向國會提出年度報告,並就相關議題出席國會兩院的會議,提供必要的說明。至於對獨立監理機關的問責,則包括接受定期評核,以及節目內容是否違反基本規範的審視等。

BBC官網特別設置問責專頁

問責與獨立是一體兩面,媒體愈能實現問責,就愈能保障自身的獨立性。

諸多研究顯示,公共媒體都具有高度問責意識,認為問責對公共媒體而言有其特別的意義與重要性,特別是在資訊氾濫、品質參差的數位時代,公共媒體更可藉由完整而嚴謹的問責機制,凸顯其存在價值。

BBC除於官網特別設置問責專頁,揭櫫「我們致力於公開與透明」的基本原則之外,並於其編輯準則(Editorial Guidelines)的問責專章中強調,公正與公開對BBC取得閱聽眾持續信賴至關緊要。足見問責對於公共媒體之意義。

歐洲是公共媒體發源所在,亦為全球公共媒體之重鎮。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早於1994年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的決議文中,就將獨立與問責並列,要求各會員國必須保障公共廣電的獨立,並讓公共廣電向公眾問責。

在公共廣電業已邁入公共媒體時代的今天,上述原則可謂歷久彌新。但如何讓問責機制與時俱進?如何藉由數位工具實現公眾問責?則是當前各國公共媒體必須面對的共通課題。

(原刊登於《開鏡》Vol.2,2017/10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