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線電視史】連載2

永遠的台灣第一台──台視(下)

--

資料研究‧撰述│劉容寧

台視是台灣第一家電視公司,曾嘗試第一次彩色電視節目播出、推動第一套全數位電視作業、經營第一個行動影音品牌……其節目成功賣出海外版權,也是台灣電視行銷世界的第一步。

從1962年開播至今,半世紀以來,台視陪伴台灣人成長,也以其足跡佐證台灣社會發展史。

台灣現今所享受豐盛的影視饗宴,「拓荒者」台視一路來的創新與突破,功不可沒。

▲ 台視除夕夜現場直播節目《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由紅白兩隊歌手展開歌唱比賽的形式進行,自2010 年起製播至今,已成台視招牌節目之一。(台視/ 提供)

從1961至1972年,台灣自農業社會轉型以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的輕工業,年經濟成長率平均10.2%,通貨膨脹率僅為3.9%,年平均儲蓄率達21.5%,許多人以「台灣奇蹟」形容此十二年間的經濟成長。

1973至1984年間,發生兩次能源危機。台灣政府於1974年推動「十大建設」,以內需帶動重工業發展。1979 年頒訂「經濟建設十年計畫」,除主導設立資訊工業策進會、擴充原有工業技術研究院,更於翌年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此時期經濟年成長率下降至8.4%,通貨膨脹率增至9.4%,但年平均儲蓄率增至32.3%。

從六○年代到八○年代,台灣由勞力密集輕工業成功轉型為技術密集高科技工業型態,與南韓、香港、新加坡等並稱「亞洲四小龍」,成為亞洲新興經濟勢力。

台灣電視進化歷程就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迅速進展。經濟奇蹟帶動了人民的消費力,據台灣電力公司統計資料顯示,1979年台灣彩色電視機數量已達一百九十萬多台,超越黑白電視一百五十八萬多台,電視機普及率達92%,到1984年,彩色電視已逼近五百萬大關。

發射台灣第一個彩色電視節目訊號

台灣第一個彩色電視節目訊號,由台視於1969年九月七日發射,並自該日起,每日不定時試播彩色電視節目。試播期間播映《洋場私探》、《超空人》……等美日進口彩色影片。

▲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於1969年訪台與台視資深攝影師莊靈(左一)、台視資深記者羅大任(右二)及中央社沈維新(右一)攝於台中清泉崗基地。(莊靈/ 提供,陳建仲/ 翻攝)

十一月十九日,台視首次使用人造衛星,並以彩色節目訊號,重播阿波羅11號太空人登陸月球實況。1972年台視陸續淘汰數部黑白影集,將彩色節目擴增至百分之百。

台視雖先行播映彩色節目,然而中視後來居上,於1969年十月便領先完成全面彩色播映。

當時台視中視華視老三台鼎立,競爭激烈,中視華視頻頻從台視挖角,大牌藝人如鳳飛飛轉戰中視,張小燕、劉文正和崔苔菁則出走華視。

老三台三分天下的情勢維持了二十多年。1970年代起,台灣經濟起飛,民眾消費力增加,更追求娛樂視聽的享受,民眾開始期待藉由媒體市場的開放競爭,改善節目內容,同時增加收視選擇與近用媒介的機會。1980年代台灣開始出現追求思想解放與民主浪潮,多元、開放的意見市場逐漸成形。

1987年台灣解嚴,傳統三家無線電視台受限於資本結構及固定意識形態,多元化程度顯然困窘,不僅弱勢團體近用電視表達意見的機會極少,公共議題的節目比例也偏低,節目語言比例分配更未能充分反映台灣人口結構。有線電視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産生並壯大。

有線電視打破台灣電視市場結構

台灣有線電視起源可追溯至1969年花蓮縣豐濱鄉的「社區共同天線」。

「社區共同天線」設立之初是為改善當時偏遠地區收視不良的情況,透過錄製三台節目,再利用同軸電纜傳送至收視戶,以改善收視品質。1979年,行政院頒佈「電視增力機、變頻器及社區共同天線電視設立標準辦法」,正式將社區共同天線合法化,住戶安裝社區共同天線除改善收視品質,亦能收看衛星節目,這些衛星節目成了閱聽眾的「第四台」新選擇。

▲ 台視企業標誌之變遷(台視/ 提供)

1990年代衛星電視盛行,不僅導致亞太地區各國電視媒體解禁,也讓台灣電視市場結構由老三台寡佔逐漸轉型。交通大學李秀珠教授於〈市場競爭對台灣無線電視之影響:從節目區位談起〉一文中指出,台灣電視巿場結構之改變以1991年、1993年及1997年三個年度最為關鍵。

1991年香港衛星電視公司(Star TV,下稱衛視)開播,其包括中文台、音樂台、體育台、合家歡台及BBC新聞台等五個頻道,是亞洲第一個經營泛亞洲衛星電視頻道的公司。衛視多少搶奪了國內三台的廣告資源,但因此時有線電視尚未合法,對台灣電視巿場結構影響不明顯。

1993 年有線電視的合法化,則打破台灣電視市場結構。亞太地區五十多個衛星電視因而進入收視戶家中,正式開啟電視戰國時代。

1997年,台灣第四家無線電視──全民電視(以下稱民視)開播。有線電視合法後,衛星電視開始影響台灣電視廣告資源分配,但比起無線電視100%之佔有率,有線電視75%佔有率仍處弱勢,而民視無線開播則直接瓜分老三台廣告資源。

導入新經營觀念努力轉型

千禧年後因有線電視爭奪廣告的衝擊,業務一度重挫,但台視仍透過策略結盟、內部革新與民營化與數位化,努力轉型。

面對有線電視的挑戰,台視節目部提出「以客為尊、打造夢想」的理念,重新訂定節目方向。

▲ 《台灣曼波─金水嬸的故事》是台視為迎戰有線電視挑戰,轉而新闢的社會關懷戲劇節目。(台視/ 提供)

戲劇方面提出兩大軸線:一為社會關懷、文化認同,如《台灣曼波─金水嬸的故事》、《名揚四海》與《流氓教授》等;二為歷史文化重建,如《台灣英雄》、《土地公的女兒》與《新史艷文》等。

綜藝節目則標舉「健康、年輕」與「勵志、感性」兩大目標。啟用新生代年輕藝人,走出戶外,走入生活與人群,像是《少年兵團旗開得勝》、《綜藝鐵金剛》與《少年特工隊》等,並配合偶像劇宣傳,加乘偶像效應。

台視另提出「策略聯盟」模式以因應變化,希冀創造雙贏,合作對象包括慈濟大愛電視台和三立電視台等,其中與三立聯手打造的華人電視劇週日十點檔成績最為亮眼。如2001年《薰衣草》是無線有線合作的開端,由三立與台視共同投資、交互宣傳造勢,不僅捧紅劇中主角,也帶動周邊效益,成為「七、八年級」這一代共同的記憶。

其後2005年《王子變青蛙》最高分段收視率達8.05,打破偶像劇始祖《流星花園》平均收視紀錄6.43。2008年《命中注定我愛你》最高分段平均收視率13.64,再造佳績,網路人氣更打敗在台灣大受歡迎的日劇與韓劇,名列2008年Google熱門搜尋榜最熱門電視劇及電視節目冠軍,版權外銷到十五個國家地區,韓國與泰國更相繼翻拍。

以「表達台灣的表情」為節目製播標語

隨產業結構轉型和法令、政策與技術的變化,台視多次進行增資,逐步完成台視大廈的建築和現代化設備。1993年台視股東常會通過第十次增資計畫時,資本總額已達新台幣十五億六千萬元。

硬體設備方面,台視是台灣首先推動全面電腦化作業的電視公司。1983年七月,台視成立資訊作業推展小組,建立公司資訊系統和資料庫,同時陸續購入電腦剪輯、繪圖等設備。此外,台視致力導入新經營觀念,推動目標管理制度,又成立CIS專案小組,展開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作業。

台視總經理王家驊自1989年進行一連串企業形象建立,2008年起,台確立「台灣第一台,台灣電視台」的定位,小幅變動台視企業識別標誌的視覺標誌及標準字體,以表現「追求公司業績與同仁工作績效之不斷地突破與向上提升」的新形象。此外,亦啟用新電話總機號碼與新客服專線。

管理結構上,總經理以下設立公共事務室與秘書室,副總經理以下則設置行政處、財務處、業務部、節目部、新聞部、工程部與資訊處。節目製播以「表達台灣的表情」為標語,希望反映對生活環境的關懷,而新聞製播也以站在觀眾角度,提供實用資訊,尋找台灣生命力為目標。

千禧年確立資訊集團策略目標

1988年台視網站(www.ttv.com.tw)正式上網運作,將台視營業範圍導入網際網路領域,同時也開啟網路新聞隨選影音的序幕,創造了無線電視台網站最快突破百萬人次的紀錄。同年,台視正式啟用觀眾免費服務專線,建立與觀眾溝通管道。

千禧年起,台視確立「多頻道、多媒體、多通路」資訊集團之策略目標,進行部門改組,首重電腦、資訊相關部門,2005年台視啟用台灣第一座全數位環境的影音後製中心。

1989年台視以標案方式爭取到開播客家語節目《鄉親鄉情》,2003年承辦全球第一家客家電視台,定頻在十七頻道,全天二十四小時播出;同年並成立「哈客傳播事業有限公司」,推展客家頻道廣告招攬事務。

▲ 台灣電視博覽館(2004–2008) 當時位於台視中央大樓地下一樓。入口處人偶即為當時台視吉祥物「LuckyFour」(Bigmorr/ 攝,引自台灣電視博覽館維基百科)

2004年四月二十八日,台灣電視博覽館開館是台灣第二個電視博物館(之前中視曾創設過為期短暫的第一個),館址設在台視中央大樓地下一樓,至2008年一月閉館。

台視目前有兩個主要子公司,分別為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松大娛樂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電視週刊社,主要負責期刊與叢書出版、錄影帶發行、公關活動策劃執行與廣告業務代理。目前旗下最著名的刊物為健康雜誌《常春月刊》,提供最新的醫藥保健常識與訊息,從1983年創刊至今已發行416期。

2010年起台視開始製播除夕特別節目《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Super Star),節目形式與日本放送協會《NHK紅白歌合戰》相似,惟該節目採預錄模式,由紅白兩隊歌手展開歌唱比賽的形式進行。台視邀集國內外知名歌手同台,聲勢直逼跨年晚會。

《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台視/ 提供)

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指出,2016年數位媒體廣告量111億元已超越有線+無線電視廣告量,面對這些挑戰,台視更積極發展業務,多元鏈結社交媒體、網路平台與行動載具。

建置「5.1環繞聲道製作系統」後製室

2013年,台視完成「5.1環繞聲道製作系統」後製室建置。台視自製戲劇《700歲旅程》,即採用杜比5.1環繞聲道收音與後製,呈現高畫質影像精緻品質。

▲ 台視與八大、公視合作的《植劇場》系列,如《天黑請閉眼》,成績斐然。(公視/ 提供)

此外,為降低自製戲劇成本,台視延續過去與其他有線電視策略聯盟模式, 2016年起與八大電視、公視共同播出《植劇場》系列,亦成績斐然,如《天黑請閉眼》與《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劇都叫好又叫座。

▲ 以六○至八○年代為背景的時代劇《加油!美玲》是台視近年來的戲劇代表作。(台視/ 提供)

近年台視仍然佳作不斷,如《正妹讚出來》是台灣第一個由電視台製作、網路首播的實境綜藝節目。此外,《加油!美玲》、《幸福不二家》、《奇幻島》、《美食好簡單》,獲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105年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選」優質節目獎。新聞節目《國際熱線》與台視新聞《探索科學宇宙奇航》系列報導,兼備深度、廣度和國際觀,也都廣獲好評。

從1962年開播至今,半個世紀以來,台視見證、轉播台灣無數重要慶典、賽事與頒獎典禮,陪伴台灣人成長。從黑白到彩色,從類比到數位,為每個世代創造許多集體的電視記憶,對五、六年級生而言是貧脊視頻歲月的饗宴,對七、八年級生而言是日本卡通和偶像劇的狂熱,台視以其深深淺淺足跡佐證台灣社會發展史。

回顧台視無數作品,有些或被懷念、有些或被淡忘,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台灣現今所享受豐盛的影視饗宴,「開拓者」台視一路來的創新與突破,功不可沒。

2007年台視全面民營化

立法院於1997年三讀通過《公共電視法》、隔年公共電視台正式開播後,台灣無缐電視成為五家分立的局面。

台灣戒嚴時期一黨獨大,台視、中視、華視分別屬於台灣省政府、中國國民黨與國防部,故1995年的媒改運動開始訴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為保障言論自由,政府遂於2003年修正廣電三法,明定:「政府、政黨、黨務、政務與選任公職人員等,不得投資廣播與電視事業;政府、政黨須在廣電三法公布施行後二年內退出投資,黨政公職人員須在六個月內退出並解除職務。」此後,又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確定老三台未來定位──華視走向公共化,台視走向民營化,而中視則走向非黨營化。

▲ 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上的台視大樓(台視/ 提供)

台視釋股前,官股佔47.41%、國民黨20%、日資19.6%、士林電機及臺視員工持股等一般民股約20%。其中創始股東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日立等四家日本企業所佔股權比例各為4.9%。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更於2006年決議,依《廣播電視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要求台視於收到公文之後的半年內調整日資,日籍股東必須全部退出。

為配合「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2005年十二月董事長賴國洲、董事兼總經理鄭優、全體代表公股的董事及監察人集體請辭。此外,黨政所有台視股權陸續釋出,而公股釋出原則為「全民釋股」、「公開標售」,釋股過程繁雜,且須經由層層審核,終於2007年九月六日,台視完成興櫃買賣登錄,公股全面退出台視。

目前台視本公司資本額為新台幣二十八億餘元(2,805,781,150元),由持股32.46%的非凡國際科技公司為最大股東,其次為黃崧9.67%,林鴻邦持股8.14%,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永豐商業銀行則各自持有4.84%,並由黃崧董事擔任董事長。

「台視家族」積極進軍數位產業

無線電視數位轉換是繼媒介自由化的新一波全球化浪潮。儘管世界各國進行數位轉換動機不一,共同目標卻都是關閉類比無線訊號關閉後,可增加更多頻寛,提升使用效率,並能進行頻譜重整或進行拍賣,提供更多通訊服務。

台灣無線電視數位轉換的歷程始於1997年的「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該小組召開「數位電視廣播發展推動會議」,訂定傳輸標準,重新規畫頻段使用;2004年新聞局更提出無線電視發展方案,以「數位電視普及化、數位頻道多元化、數位內容優質化、數位落差極小化」為發展目標。

為促進台灣無線電視進一步發展,2010年行政院的「數位匯流專案小組」下設「加速電視數位化進程組」,把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數位化、高畫質電視發展及匯流多元文化發展都納入重點工作。2011 年行政院核定「101台灣高畫質數位電視元年」推動計畫,並成功在2012年六月三十日,正式關閉無線電視類比訊號,台灣無線電視進入數位時代。

台視數位電視的開播亦始於2004年,起初除了主頻道之外,尚有生活萬象台和客家電視台,總計三個數位頻道。同年六月,台灣無線電視業界開始以歐規DVB-T制式進行無線數位電視的試播,參與播出者是五家無線電視台,在UHF頻段播送。此時台視推出台視主頻、台視家庭台、台視財經台與客家電視台等四台。

▲ 台視Moekai 是台灣第一個行動影音節目品牌,當年推出時,由主播蘇逸洪代言。(台視 / 提供)

台視對發展數位產業相當積極,2004年先行推出台灣第一個行動影音節目品牌「Moekai」(日語「再來一次」之意),提供適合行動設備的三至五分鐘簡短影音片﹔更於2006年,開闢行動電視廣播「台視行動數位廣播網」(TTV Mobile Radio),頻道位置與台視系列頻道相同,台灣從此進入「電視也能聽廣播」的新紀元。

歷經幾次頻道上架與變更,目前台視頻道包括,HD高畫質之台視主頻與台視新聞台、台視財經台及台視綜合台等四個頻道,合稱為「台視家族」,其中更能在YouTube上觀看台視新聞台即時HD內容。

生存戰 ‧ 代表作里程碑

有線電視台合法化後,新電視台如雨後春筍紛紛冒發,面對強大的生存競爭壓力,台灣電視媒體約自1993年起,逐漸走向「解除規約」與「市場化」,而後更産生出首重收視率的製播文化。新聞節目、戲劇、綜藝……都難敵此一趨勢。

但在這過程中,台視節目內容隨之創新改革,也留下許多堪稱台灣電視史上里程碑的代表作。

▲ 台視出動ENG(電子新聞攝影機)拍攝1998 年國慶盛會,攝影器材輕便化,讓採訪更具機動性。(莊靈/ 提供,陳建仲/ 翻攝)

新聞節目:重大新聞,必看台視

台視新聞輝煌時期有「重大新聞,必看台視」的美譽,新聞節目一直都是台視的金字招牌。

1982年台視率先播出「警方偵破土地銀行古亭分行搶案」新聞,主播張繼正同時訪問到該案嫌犯李師科,創下最高收視率58.1%。

台視是國內第一家電子化的電視台,1980年台視進行多項設備升級,不僅正式啟用新聞電腦字幕系統,更將剪輯、播出設備換為Betacam SP,同時將電腦繪圖設備升級為GF55,粗具內部網路傳輸功能,開國內電視以電子科技合成技術包裝新聞的先河。1992年台視更啟用其自行研發之NEAR新聞編採作業系統,發稿與編輯作業正式進入電腦時代。

▲ 1994 年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訪台,接受台視特別節目專訪。(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此外,在採訪設備上,台視不僅於1982年全面引進電子攝影機ENG,1993年更率先引進SNG衛星新聞轉播車,1998年台視更安裝完成一輛SNG/Fly-away衛星新聞採訪車,平時作SNG用,必要時可快速拆為Fly-away,以便運往外島或國外作業。該車傳輸壓縮格式為MPEG-2,傳輸速率可隨畫質需求任意調整,最大發射功率為350瓦,天線1.5公尺,具衛星自動尋覓功能,設有三十呎高桅桿平台,可裝攝影機或微波設備。

與CNN合作《台視新聞世界報導》

在內容方面,台視於國際新聞的努力不遺餘力,多次與國外媒體合作,致力深耕國際新聞。1987年美國公共電視網PBS《財經新聞》節目,與台視合作製作三十分鐘有關台灣經濟發展的特別節目。

1987年與CNN合作的《台視新聞世界報導》開播,播出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22:30~23:00,且每日接收《CNN晚間新聞》畫面。1989開始策劃《台視新聞世界報導》深度報導單元,內容豐富及時,拓展觀眾國際視野,深受社會各界讚賞。

在新聞節目方面,台視於2002進行多項革新,以彰顯四個特色:

1. 超級市場式內容,快餐式新聞消費,雜誌式深度解讀。
2. 塊狀化,段落化,新聞豐富化,報導深度化。
3. 加強重點新聞分析,特寫報導,以及生活服務資訊,提供多角度報導內容。
4. 配合現代人急促生活節奏,即時掌握資訊,提供新聞來龍去脈與深度解讀,成為觀眾的消費指南與生活指南。

▲ 台視記者白詩禮(左)、傅達仁轉播中日韓成棒賽(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在新聞內容表現上,早期台灣國家對媒介的宣傳和內控反映在新聞製播上,戒嚴時新聞被視為政治權力貫徹的手段之一,多必要時也配合政府政令製播新聞報導和節目。1987年解嚴後,黨國對新聞控制鬆動,台視新聞節目製作觀點有別於過去單一觀點,逐漸走向多元。然而因為資金結構仍以黨政資源為主,高層主管也是黨國所任命,尤其在選舉新聞中,客觀性仍備受質疑。

台視體育:為體育新聞開創先例

從紅葉少棒轉播起到亞奧運會期間,台視素有「體育王國」之稱。

1988年台視新聞部體育組升格為體育部,是台灣唯一專門負責製播體育節目(包括體育新聞)的電視台一級部門,其製播的體育節目總稱是「台視體育」。

體育新聞曾是台視的招牌,台視更為體育新聞開了許多先例。1989年《台視新聞世界報導》增開五分鐘的體育新聞,成為台灣第一家以固定時段播出體育新聞的電視台。

1990年台視體育部製作的五個節目《美國NBA職業籃球大賽》、《龍騰飛躍》、《回首看奧運》、《奧運精華》、《體育廣場》統一以「台視體育」為品牌,使體育部製播的新聞、節目與轉播涵蓋於統一品牌之下,樹立獨特形象。

惟2000年,因為整體大環境改變,台視體育部合併入新聞部為體育組,而後又併入採訪中心。

戲劇節目:自製連續劇風靡全台

1980年代台視公司九點半檔國語連續劇《秋水長天》,是台灣第一部單機作業的電視連續劇,由黃以功導演,朱朱製作,劉德凱、蕭芳芳等人主演,是蕭芳芳唯一演出的台灣電視劇。

▲ 《星星的故鄉》延續《星星知我心》的人物故事,獲金鐘獎多項肯定。(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1982年起台視戲劇推出社會關懷題材,包括《不要說再見》、《又見阿郎》、《天地良心》等。其中由林福地演導演拍攝,講述罹患癌症末期的單親媽媽與子女間故事的連續劇《星星知我心》,賺人熱淚,紅極一時,而後更推出以其子女成年後的故事為主幹的續集作品《星星的故鄉》。

1985年中視《一代女皇》造成轟動,台視也製作多部歷史宮廷劇,包括國語連續劇《慈禧外傳》與《楊貴妃傳奇》等,亦陸續翻拍《笑傲江湖》、《書劍江山》與《邊城刀聲》等武俠小說,而後更引進香港工作團隊,從武術、聲光效果到電腦動畫皆進行改良,使「台製港劇」引領一陣風騷。如1988年由楊佩佩製作的《八月桂花香》引進男主角港星劉松仁,另一齣《神鵰俠侶》,由男主角任賢齊所演唱的主題曲《傷心太平洋》和《任逍遙》後來膾炙人口……,都深印人心。

美劇英雄馬蓋先躍為青少年偶像

▲ 《百戰天龍》馬蓋先

台視從開台初期,資源不足,引進多部外國影集,這些外國影集不僅豐富了早年影像貧脊的歲月,同時也為台灣人開啟世界新視角。然而,自1973年因為全球能源危機,電視播映量受限制,影集因此刪減,1975年起因自製社教節目、戲劇節目技術提升,外劇引進量更減。1978年12月16日,華盛頓與北京同時宣布,於次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建交,並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消息傳來,台灣民意激昂,間接導致1978年至1983年美劇引進量驟減,收視率也平平。

直到1984年台視首創將美製影集《天龍特攻隊》以國語配音,在周六晚間八點黃金檔播出,才再掀起收視高潮。而後更有《百戰天龍》,成功塑造男主角馬蓋先幽默機智、博學多聞的英雄形象,躍為當時台灣青少年偶像。

日韓片熱播引發周邊商品暢銷

1981年新聞局放寬管制,授權電視台自行審核部分進口影片節目,但卡通節目仍須前五集送審,以決定其餘各集是否自行檢視播映。至此,影片引進業務才開始欣欣向榮,不僅題材多元,也擴及日劇與日本卡通的引進。

1995年《東京愛情故事》、《總有一天等到你》、《愛,沒有明天》與《一個屋簷下》等日本偶像劇,攻佔年輕女性的心。1996年卡通《櫻桃小丸子》,席捲全台,此後《中華一番》、《凱蒂貓》、《數碼寶貝》與《小魔女DoReMi》等卡通,都連年熱播,也引發周邊商品暢銷。

1998年台視首次引進韓劇《最愛的人是你》,也是一炮而紅。但此時期卻埋下過度引進外劇的隱憂。戲劇製作一味收視率導向,而購置外劇可節省成本,1990年代起,老三台逐年以港劇、日據、大陸劇與韓劇替代自製節目。

綜藝節目:從純歌唱轉向多元生活趣味

早年電視綜藝節目主要是純歌唱表演,到1980年代,則改而引進喜劇、資訊及溫馨素材,主持人與藝人漸脫大明星架式,強調與觀眾打成一片的親和力。為刺激收視,不斷翻新內容,形式亦更多元,綜藝節目平均壽命於是大幅縮短。

▲ 綜藝節目《我愛紅娘》(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1982年台視首先推出台灣第一個電視交友節目《我愛紅娘》。「我愛紅娘、紅娘愛我,為你牽起友誼的橋樑」成為許多五、六年級生共同的記憶。洪理夫製作的《我愛紅娘》,將傳統「相親」文化搬上大螢幕,以問答及才藝等趣味方式,成功開展電視聯誼,為期長達十年,促成無數佳偶。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綜藝節目還有《強棒出擊》。節目開播時,每集推出三個單元:〈匹馬單槍的挑戰〉是猜謎遊戲、〈五花八門〉則介紹世界各地奇人異事、每週一至週五播出由新聞部記者主持的特別單元。《強棒出擊》也為期十年,共2946集,兼具教育性、益智性與趣味性,帶動晚間六點到七點的收視高潮。

《天天開心》獲總統讚揚並鼓勵出版

另一個招牌長壽節目是閩南語綜藝節目《天天開心》,於1987年開播,歷經十三年,由本土演員石松、高群、卓勝利、司馬玉嬌、黃西田等人擔綱。節目劇本多圍繞「孝順」議題,結合時事,兼具社教,當紅時曾得到當時總統李登輝公開讚揚,肯定節目保存台灣文化的努力,並鼓勵將節目中每日三句俗諺集結出版。

▲《龍兄虎弟》也是台視招牌綜藝節目之一(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1993年由張菲、費玉清主持的綜藝節目《龍兄虎弟》,將大型歌舞、模仿與短劇搬上電視,融合藝人和非藝人的綜藝表演形式,創造了五年收視連霸。

1997年的《台灣紅不讓》以整人單元著名,惟節目曾遭行政院新聞局懲罰滿四次,因而被勒令停播。此節目被批評不利青少年身心發展、侵犯社會安全與公共利益,多少損傷了台視形象。

電視廣告市場板塊移動

台灣電視廣告市場大餅劇烈分食局面,自1993年起更加嚴峻。

台視成立之初,廣告市場一家獨占,然而當時電視未普及,廣告效果有限。當時台視業務部分為兩組,「推銷組」負責推銷電視、「廣告組」負責廣告業務,並採行「廣告代理商制度」,由廣告代理商與電視台簽訂代理合約,代理商執行媒體計畫與發稿,並向廣告主收款轉繳電視台,再從電視台領取傭金,萬一廣告主倒帳亦由廣告代理商負責。

1972年後,台灣經濟起飛,電視廣告量快速增長,電視與報紙並列兩大廣告媒體,此時廣告市場由台視、中視與華視寡占。為避免惡性競爭,1972年三台達成業務協定,1975年立法院更三讀通過《廣播電視法》,介入電視廣告淨化與自律。

1980年底,有鑑於廣告業務增加,台視為改善帳務管理,首先確立「授信發稿制度」,制定《廣告代理商簽約辦法》增列條文,切實取得連帶保證人及實質擔保品等重要條件,並實施《廣告甲及代理人評鑑及獎勵辦法》,以爭取業績和降低帳款風險。

1987年解嚴後,放鬆外資管制,跨國廣告集團進入台灣,廣告業務市場更形競爭,贈播、折讓等廣告招攬手段幾近氾濫。三台遂成立「三台業務正常化處理研究小組」,起草革新方案,並由三台總經理具名發函。

此時期台灣廣告製播也轉向電子化和自動化。1987年起,台視全面電腦化,1992年正式啟用「自動化作業廣告電腦剪輯播出系統」,至此邁入廣告製播自動化的里程碑。

據潤利公司統計,2000年時,有線電視的總廣告量為一百七十六億多元(17,668,074,000元),首度超越無線電視廣告量一百三十億多元(13,001,710,000元),有線電視的廣告總額比無線電視多出46.7億,千禧年後已然變成有線電視的時代了。

節目出口帶動國家宣傳外交

電視技術的成熟與老三台競爭的環境下,不僅迸發出膾炙人口的節目,同時也帶動台灣電視節目的外銷風潮。

台視國語歌唱劇《花月良宵》是台灣節目外銷的濫觴,1971年由時任台視副總經理的何貽謀議價,以每半小時七十五元美金售出於香港無線電視台。

何貽謀曾說,此售價極低廉,其實不符成本利潤,但當時外銷節目實為促進國家利益,其中包括五項價值:發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了解與文化交流;充實僑胞精神食糧,進而增進僑胞個人與僑團的團結;反映自由祖國在各方面的進步,促進僑胞對自由祖國的向心力;對抗中共對僑胞的統戰陰謀;經由國語的發音和字幕的說明,便利僑胞學習國語,消除地方性的隔閡和家庭代溝。

1972年台視節目外銷至美國洛杉磯及夏威夷,1974年台視各類節目外銷近八百小時,播映地區包括香港、洛杉磯、紐約、舊金山、檀香山、多倫多及馬尼拉等地,其中《群星會》與《翠笛銀聲》的熱播,更助長歌手出國表演熱潮。

1975年先總統蔣中正逝世,喚起僑胞對台灣的關懷,同時亦反映在台灣新聞報導和節目的收視上,單單1975年節目外銷總和便達兩千四百多個小時,逾1971年至1974年之兩倍。

極受喜愛的台視國語連續劇還君明珠(台視/ 提供,陳慶昇/ 翻攝)

為更進一步促進節目外銷,1980年更由新聞局出手,協調老三台集資於舊金山成立「國際視聽傳播公司」以推行海外販售。1984年《星星知我心》在馬來西亞造成轟動,1986年《楊貴妃傳奇》登陸日本,而《玫瑰人生》與《還君明珠》更成功外銷歐洲。

台灣經濟奇蹟和台灣無線電視黃金年代可謂相輔相成,經濟發展促成電視產業技術升級與節目外銷,而節目外銷不僅行銷台灣文化,同時亦達宣傳台灣與國民外交的效果。

(原刊登於《開鏡》Vol.3,2018/01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