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求職,那些你值得問的三個問題

Matt Lu
Addweup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an 18, 2019
過完年曲終人散,準備好要迎接一場場的面試了嗎

作為Addweup的營運長,除了海外四處接洽窗口、建立溝通機制,在公司講講屁話彩衣娛親外,在這裡還被賦予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找人才」。在這份工作之前做了數年設計師以外,一瞬間有這機會從勞方轉眼變資方,除了爽快···阿不是,除了既視感外,也多了份同理感受。

在事業積極拓展之餘,隨著產品背後的需求越來越艱深與複雜,我們其實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求職,看過無數優秀的人才。然而這過程中優秀應聘者們總是帶來一種相同的共同性,進而成為他們求職的契機-即便待遇優渥,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激爽工作仍然有不少的人選擇轉職。

人是一種很麻煩的動物,很忙的時候想著希望可以過上偷滑蝦皮、看PTT NBA跟Live文的日子;而真的要過上這樣清閒的工作節奏,沒有一兩個禮拜又開始懷疑人生。然而,其實多半的人,都是期待能有著平衡、且對於自我成長有所期待。因此,哪怕是每天都忙到發現又錯過要追JCB悠遊卡加值回饋,如此匆忙無暇注意瑣事的日子,若能在每個長假或隔個年度回想來,覺得自己怎麼又能走到這步未竟之地,那種充實其實亦不亞於月底看到自己存款所帶來的滿足。

而重點就在這裡啦,既然知道除了工作內容、薪資條件外,哪些條件也能作為火箭持續推進的燃料呢? 因此在雇主面帶微笑問著,『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嗎?』,其實這三件事更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團隊文化

有的團隊文化使你熱愛萬分(嗎)?

“Don’t fuck up the culture” - Peter Thiel

在Airbnb募得由矽谷巨擘Peter Thiel為首的C輪領投後,Peter是這樣對著A社創辦人說的。即便大把現金可以足以將市場上身懷絕技、骨骼精奇的活魚們網絡至公司,這竟是對於一間成長如此蓬勃的公司一句重要的忠告。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團隊的文化其實足以動搖了每一個團體的加速度。

公司創辦人或團隊領導人常有一種盲點,從0到1、從1到100,最外顯的因素往往來自於檢視成長動能的績效,好比是出海的船長眼裡必須專注於雷達上魚群的動向,接著呼喚出關鍵的決定帶動整艘船變向,接著船員奮力拼搏、整網收錨。

這樣的盲點就發生在,眼裡看著遠方海面、雷達上閃爍的綠光,是否因此忽略了隊員們額上汗珠越來越大、臂膀揮動越來越沈重? 並不會所有的團隊領導都忽略了這點;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穩健的團隊,必定需要管理者有這樣的心眼。

作為這艘船的領導,不僅需要留心隊上心理狀態外,要使著團隊彼此能夠十足默契的協作,除了一些制式的標準作業規範外,更重要的是形而上、一種潛意識上的氛圍,一群人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與熱情、或者類似的風格。而這,就是一種團隊文化。

「團隊文化是指團隊成員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為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併為完成團隊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潛意識文化。」

之所以值得求職時瞭解,要先明白「團隊文化」並不是一個在幾個同仁之間就能輕易自然形塑出來的,更甚者往往都是管理者、或者創辦人有意識地營造。此外,這樣的文化往往與這間公司、這個團隊所專業、特色的項目息息相關。例如說,在賈伯斯時期,執行長在特定會議不喜歡使用簡報,為的是能透過對談、辯論Brain Storming、以清楚的口語傳達重點,因此「創造」、「直言」、「效率」,成為自己身體力行外,在這樣核心團隊中所充分展現的一種文化;或者,麥當勞總部在早期時候,高階主管的座位都是沒有椅背的,目的是(物理上地)提醒這些長官們,除了坐著橡皮圖章外,你們更應該多走動走向基層。

回過頭來,若一個領導者也能向你解釋著團隊的文化從何而來、向何而去,最起碼能代表,在為了使團隊有著更佳的產出與默契,已有相當的心眼在刻意營造出共同的熱情與氛圍,也某程度代表船長除了眼睛死盯著海上的魚群外,也重視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

藉此機會,其實也能先為自己未來是否能適應團隊打個自我檢核表,有些公司倡導美式的走動文化,喜歡成員有話直說、直接反應的對話機制;但也是有著許多企業,講究倫理與階級秩序,因此可能就有著更多的互相尊重與空間。倒不一定何種風格有著必然的優勢,但不妨在面試時,多了解一下、並且心中忖度是否也是相同風格的吧。

管理「錯誤」

這絕對是一張有聲音的圖片

然而,團隊運作單靠熱情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如何「管理錯誤」永遠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我想不可能有著這樣的完人永遠都不犯錯。在工作過程中,或多或少就是有幾個包,小則是忘記夾帶檔案、大則是···好啦,太大的希望大家都不要犯。然而,在面對馬有失蹄的情形,很值得了解一個組織,是如何處理錯誤的情事發生、如何修正錯誤、進而如何藉由錯誤中優化。很多時候,錯誤並不是一個足以摧毀的壞事,而是多了一份深入了解作業流程上值得精進的機緣。管理完善的組織會有著相應作為來優化工作流程,舉例來說,豐田的「五個為什麼」,利用連續性的提問將所面對的問題歸根究底,便是一個常見的管理方法。

但是,面對求職應試的公司規模、工作類型,所需要了解「管理錯誤」這件事就有些差異。在大型的組織會有著成熟的內部控制、風險控制,但再怎麼樣總會Shit happened,於此可以主動了解先前公司是如何面對非蓄意的重大缺失,以及後續的解決辦法、Safeguards是如何設置的。

在規模10人以下小型團隊,要有著精密的除錯機制估計也不大容易,而此時可以探討的是面對錯誤的價值觀

在這邊有一個很好的例子:Dail Mail技術長, Oleg Vishnepolsky,曾在過去工作邀約面談之際,詢問該公司技術長曾經給過幾次員工指正(答案是員工需要時就樂意奉陪)。一個團隊管理者是怎麼管理員工的失誤,會顯現這個團隊的管理風格。對於這樣的問題,雖然在對談之中不大可能有人會直接承認「我就是誰犯錯我就砲轟誰」這種火爆習慣(不過真的有這樣的人嗎?),但有經驗的管理者深知讓一個優秀員工離任所要承擔的硬體上、心理上的損失常遠比錯誤本身還巨大,而藉由了解過去管理的實際經驗,不僅是一窺管理價值觀、也是一個比對是否與自己所能接受的風格的好機會。

組織成長

在現在這個資訊透明與爆炸的時代,什麼產業都飛快的改變。也很難有什麼樣的事業,能夠透過原始的模式走遍天下。前一段談到,面對錯誤所帶來的修正是一種成長,除了這種比較被動、偶發的機會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主動的優化。

在我們公司的文化中,無論你是何種資歷,都是一種勞資雙方珍貴的價值交換。例如你是個資歷不深的新鮮人,在薪資上即使不會是組織中最高的員工,於此我們除了非常感謝在酬薪上公司會少一點負擔,但作為交換,我們有義務以各種形式使你成長,除了由其他資深同仁帶領你學習本職學能外,利用逐步調整的任務分配來驅使資淺同仁成長;相同的,資深的工作者我們提供較優渥薪資同時,也期待著該角色能藉由管理、教導來驅動新鮮人成長,並且利用賦予空間管理自我與下屬,藉此提供該員管理經驗。

又或者,鼓勵同事多加利用工作時間參與訓練課程、活動,或者主動提供課程、相關社群資訊。這只是我們利用各工作者經歷、組織資源之間達成一種相互成長的動能平衡。其他的例子如許多公司會招辦企業內訓、團隊例行舉辦讀書會,都是一種帶動組織共同成長的手段。

正因為在過往我們求才經驗中,發現到幾乎所有優秀求職者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透露出對於自我成長的期待。穩定的組織不必然等於停滯的組織,相信一次的離去是對下一份工作的期待、也有更多自我期許,當然也需要藉這次求職的機會,找尋到契合自己成長目標的公司吧。

除了直接提問,還有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呢

當然啦,很多上面的問題,雖然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總不會隨便就拋出「上個犯大錯的倒霉鬼後來怎麼了」這種比松阪大輔還直的直球問題,事前多做功課了解該公司資訊、團隊領導者的在社群網路的樣貌外,在現場的察言觀色是很重要的,因此提問多用肯定的情境來提問也是種不錯的選擇。

不過我常常認為更重要的,就是當接洽你的同仁要帶你進入會議室前一瞥辦公室的瞬間,那個辦公室的氣氛是如何的、同事間的對談、大家桌面的陳設、白板上隨寫的字跡,都能顯現出一個團隊的文化;如果坐著的同仁看起來各個面色慘白槁木死灰快要屍變、每個人桌子都乾淨的像要隨時跑路、或者晚上七八點面試辦公室坐滿滿卻發現大家螢幕都是對著Outlook收件夾發呆盡作一些無意義的點擊,當然是塊陶啊

當然也有可能長得像殭屍的同事只是需要吃甜點了

也因此,在面試後認為這次相談甚歡、十足把握,可以試著提出「可以帶我逛逛辦公室環境嗎?」除了顯示自己對這份職缺的主動外,還能發動奇襲看看真實的辦公室樣貌呢。(不過千萬別獐頭鼠目、手插口袋東張西望,尤其那一天你剛好穿得像漢堡神偷一樣,免得突然有人站起來說「警察先生,就是這個人」。)

後記

其實,並不是每個團隊都能有著十足成熟的管理機制、或者行之有年的文化,一切端看這個群體的成長的階段,穩健而明確的管理與文化有其優勢,但可能因此少了些彈性;然而,亦不代表年輕的團隊就不足信任。每一個人都能是良好的影響者,而也有著許多的管理者樂於開放機會,讓夥伴們參與完善組織的過程。

若你也想一同踏入事業的0到1、接著1到100,我們現在正在積極找尋資深後端Python工程師,歡迎來信將你的履歷寄送到 hire@addweup.com、或者參考我們的JD,讓我們一同改變這個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