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苦的僕人來了

Aero Ho
Aeroho
Published in
18 min readMay 18, 2021

在羅馬城創立之後第713年,離「拿撒勒人耶穌」的誕生還有四十年, 維吉爾寫下他的《第四田園詩》。詩人宣稱世界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新的世代交替」就要開始了。

正義的處女(Justice,the Virgin) 要回來了,開天闢地之初,被推翻的農神將再度掌權。

一個更優秀的民族,將從天而降,將要誕生的一位男童會毀掉鐵器時代,復興黃金時代。

所有的罪行和眼淚都會被抹去。這位男童是永生之神,將統治一 個已由其父賜下的和平世界。

後來,基督徒們會將這些詩句解釋為對彌賽亞降臨的預言。

公元 前1世紀後半期,有很多攪動人心的傳言,這些傳言都與一位「拯救者」,或者「救贖者」的到來有關:他是神,會給人類帶來全新的秩序。

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e Hill)上的「天堂聖壇 — 聖母瑪利亞教堂(Basilica of St. Mary of the Altar of Heaven)」,還在向遊客展示一個祭壇的遺跡。

這個祭壇,據說是奧古斯都所建,目的是慶祝,預定在他統治時期降臨的未知之神(Unknown God)。

有關三位智者去伯利恆的故事,說明救贖者即 將來臨的消息已廣為流傳。在基督降生前的最後一百年間,古代世界到處充斥著血腥的混亂,迫使人類嚮往干預歷史的神聖力量,希望某個超自然的拯救者,能夠帶來人心和共同體的秩序。

正如柏拉圖,在若干世紀之前所說的那樣,凡人的渴望都有獲得滿足的可能。

在猶太人中間,此類預言已經流傳成百上千年。

《以賽亞書》第 五十三章,有一段非常突出地描寫了,這種性質的預言:上帝會派來受苦的僕 人。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 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以賽亞書》53章3節) ,儘管這些經文用的是過去式,不過它們被當成「某人在未來回首往事」時所說的話,這就是前面一個章節裡,提到的希伯來人的「心靈」(Psychic)時間的概念。

他會像羔羊一樣被宰殺。

「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以賽亞書》53章9節。

於是,欽定本《聖經》上,這麼寫道:「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

與以賽亞這位大先知,所寫下的上述經文,相對應的是「詩篇第二十二篇」:

「我的神!我的神!你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呻吟的話呢?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詩篇》第22篇1,17–18節)

受苦的僕人為拯救人類而獻身,經受死亡的折磨。

在舊約的這些特定預言中,儘管並非在所有此類預言中,「受苦的僕人」或「彌賽亞」是一位受難者,他犧牲自己,以求上帝赦免他的百姓。

像許多早期的 先知一樣,他受逼迫,然後被殺死。後來許多作者不明的猶太人書卷,也包含此類有關救贖者的預言。

不過,猶太人認為,許諾給他們的「彌賽亞」將是一位君王,會恢復大衛和所羅門的榮耀。

他將讓猶太人擺脫外族的統治,並戰勝他們的敵人:在這個世界上,拯救作為一個民族的猶太人集體。

道德復興內含於預言之中;「彌賽亞」會為猶太人,向耶和華代求。不過毫無疑問的 是,他們共同期盼這位拯救者,將在無比榮耀中到來,可能還帶著一支武裝的軍隊。

在舊約的預言中,這位即將到來的救贖者,分別被稱為「彌賽亞」、「受苦的僕人」和「人子」。

我們不清楚這些稱呼,是不是都指同一個等待的對象。

「基督」一詞源自希臘語,意為「上帝的受膏者」,也即「彌賽亞」。

初代的基督徒承認,「彌賽亞」的基督,與猶太人心目中的「救贖者」,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有關「拿撒勒人耶穌」,在塵世生活的歷史證據,都很有限。

不過,我們所擁有的有關耶穌的相關訊息,依然比古典世界的其他偉大人物多。

我們主要的訊息來源,是耶穌的門徒馬太、馬可和路加,所寫下的「對觀福音」以及「約翰福音」。

儘管大量的額外細節,還存在於以下這些地方:新約的其餘部分 (特別是保羅的書信)、早期基督徒認為可靠性,不如四福音書的小福音書(Lesser Gospels),以及優西比烏斯(Eusebius),和其他早期的教會歷史學家,所留下的歷史記錄。

雖然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 (Josephus)只簡要提及耶穌,有些同期的希臘和羅馬作家,卻談到耶 穌及其跟隨者。

很可能,「耶穌簡短的一生」,被同一時代的大多數人,認為是危難時代中,一段微不足道的小小插曲,如果他們對他有任何瞭解的話。

他 們認為,在耶穌死於十字架上之後,他領導的運動,便壽終正寢了。

耶穌說:「他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然而,在他被釘十字架之後,在其後幾代人時間裡,耶穌使基督的信仰,傳遍所有已知世界,並開始轉化羅馬帝國,以及對羅馬幾乎一無所知的民族。

雖然有關耶穌生平的故事,是最廣為人知的;但是,由於針對新約的學術研究,太過於複雜,幾乎所有耶穌行跡,甚至其使命目的,都還是神學院辯論的對象。

耶穌的生母是加利利的一個猶太人,當時的加利利是猶太教世界 一個孤立邊遠的地方。耶穌多數的「偉大事功」都是在巴勒斯坦,那個遙遠的北部地區完成的。

他法律上的父親約瑟夫是一位木匠。不過, 在基督教教義中,他真正的父親是上帝,而且他由處女瑪麗亞所生。 在生命的頭三十年,耶穌與約瑟夫一同勞作,除了顯出早熟的智慧 外,並沒有留下其他的記錄。

接著,這位年輕的木匠離家,與「施洗約翰」會合;後者是居住在曠野的苦行者,預告上帝最終審判即將到來的消息。

有些人認為,「施洗約翰」是 一位先知,甚至可能是重回人間的古先知以利亞 — — 後來,耶穌自己 也被問到,他是否就是以利亞;另有些人誤以為約翰就是「彌賽亞」。約翰給耶穌施了洗,根據基督教的教導,當時聖靈降臨到年輕人的身上。

受洗之後,耶穌在曠野之中獨自度過四十天,與邪惡之靈「撒旦」角力。

撒旦把耶穌領到高山之上,提出讓他統管世界各地,就好像這位「彌賽亞」有意掌管地上的王國似的。

耶穌拒絕了這個提案以及其他試探。

「撒旦」,猶太人聖書稱他為人類的「敵人」或「搗亂者」,便退了下 來,以待更有利的時機。

耶穌從曠野出發,來到加利利,像古時的先知一樣,向那裡的人傳揚福音。

他周圍聚集起成群結隊的跟隨者,其中多數是出身貧寒的男 男女女,他接收了十二位親密的門徒。他對其追隨者們,宣告「上帝的國度」已經到來,人類會從罪中得到拯救。

於是,他呼籲眾人悔改。他與肉眼不可見的「撒旦勢力」搏鬥。

耶穌有驅魔趕鬼的能力。他嚴厲叱責,那些附在人身上的邪靈,好像有權柄者, 內有上帝的大能。

他的追隨者,見證說他行過神跡:他治癒過痲瘋病人、 癱子、盲人、聾子和啞巴;他讓許多人吃飽喝足,被人看見在加利利海上行走;他甚至讓三個死人復活。

許多人承認他是「先知」,甚至高於「先知」。

他會是上帝之子、預言中的彌賽亞嗎?

他禁止門徒說,他是「彌賽亞」(按照基督教正統教義,耶穌只有在死而復活之後,才變成「彌賽亞」)。

當時猶太人的主要的教派,「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不知道該怎麼應付耶穌,就連他的門徒也不確定他究竟是誰。

西門・彼得是其中的一位門徒,曾被耶穌問及,他認為耶穌是何許人;他的回答是,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

然後基督告訴彼得,他要把教會建造在那磐石上:「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 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章19節)

即使,耶穌沒有治癒,那些看似毫無治癒可能的人,或沒讓死人復活,這麼講話的,可能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嗎?

最終,他來到耶路撒冷,後面跟著很多加利利人和其他人。

耶路撒冷,以及古猶大王國的殘存地區,當時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代表羅馬統治該地區的,是一名財政官員或者總督。

不過,耶路撒冷的大部分事務,是由猶太公會,或猶太宗教長老會(Court of Jewish Religious Elders)處置。對在猶太人社群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派來說,耶穌的行動是個異端且危險,對已確立的「猶太教信仰」構成衝擊和威脅。

耶穌最親密的門徒中,只有一位不是加利利人,就是他出賣了耶 穌,讓耶穌被抓。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和許多長老面前,並被指控褻瀆神。

大祭司問耶穌,是否是「受讚頌者之子(Son of the Blessed)」 ,即上帝的兒子、基督。

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馬太福音》26章64節)

猶太公會認定,「彌賽亞」絕不可能是眼前的耶穌,這麼一個人類。

因此,這個人,他肯定是褻瀆神的騙子,或一個瘋子,而這位來自「拿撒勒的傳道者」,應當被處死。

可是,死刑處罰的決定權,在羅馬當局。

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總督那裡,聲稱他是一個危險的革命分子,定意要成為猶太人的王 。按照羅馬法律,僅僅不同意猶太正統教義,還算不上是犯罪行為。

羅馬總督,「龐提烏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又譯本丟・彼拉多)」在審訊這名犯人時,一 定感到非常困惑。

針對耶穌提出的謀反指控,不能令人信服。

也許,對猶太 人沒有好感的彼拉多,認為耶穌是一位倫理老師,與那些有大批擁護者的希臘哲學家們,沒什麼不同。

他沒有發現耶穌做錯了什麼。

彼拉多問耶穌:「什麼是真理?」

他的意思可能是:「你談論的是何種真理?」

是猶太人理解的真理?或羅馬國家崇拜中的真理?或希臘哲學的真理?或其他教義體系中,所包含的某種真理?

儘管,彼拉多有諸多顧慮,但大批猶太人的鼓譟,迫使他給耶穌判了死刑。

因為他擔心,耶路撒冷內躁動不安的群眾,可能會進行暴力騷亂。

作為拯救耶穌的最後一次努力,彼拉多讓民眾做出一個選擇:他讓兩位被判刑的犯人中的其中一位,獲得饒恕,是要選耶穌,還是選強盜兼革命者巴拉巴。 猶太民眾喊著說:「要巴拉巴!」

於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夾在兩個盜賊中間。

在難以名狀的苦楚中,耶穌應許其中一個同受十字架酷刑者,當晚將與他一起同在樂園。

耶穌的屍體,死後被放在一個墳穴中,對猶太公會和羅馬當局來說,一 切似乎都已了結。

然而,基督、彌賽亞和人類的救主,從墳墓中復活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拿撒勒人耶穌」在為期三年的傳道、驅鬼和醫治功績期間的教導。

耶穌曾對多疑的門徒多馬說:「我就是道路、真理、 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約翰福 音》14章6–7節)

這是在宣示耶穌的神性:「說這話的人宣稱自己是神」。

直到耶穌生命的結束時,就連他的門徒們,也不確定他們所跟從者之本性,只知道他比「先知」還層級更高。

不過,耶穌在死後,向很多門徒揭示,並對其中的一些人說話;保羅說:耶穌「最後才對我說話」。

初代的基督徒們也宣稱,「復活的基督」確實是人子、上帝之子、上帝自己。

耶穌在人世間活動的三年間,他給了他們什麼樣的教導?

由於耶穌本人,並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今天流傳給我們的只有耶穌講話的隻字片語。

在這些零散的講話中,最長且最感人的是「登山寶訓」 。

即使是馬可所保留下來的版本,這段演說的長度,也超不過二十分鐘。

不過,耶穌的訊息中有形象性的描述,自他死於各各他或髑髏地之後,解釋耶穌演說資訊的方法,大概有一千多種。

首先,耶穌傳講「上帝國度馬上就要到來」的大好消息。

這一個消息,有兩方面的含義。

它表明,人們將很快就「只認上帝為王」:人類會從罪中得救贖,公義會在各地得勝,原有的世間秩序將被終結。那時仍活著的人,將面對面地看見上帝,並明瞭他完全的愛。

「上帝的統治」,不只是為這個世界帶來新的國度,而且會成全個人靈魂和人類共同體。

為完全成就這個國度,耶穌會再次在人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就像夜間的盜賊」。所有忠心的信徒都要帶著盼望,保持警醒並等候。

上帝的國度已經到來:「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這是欽定本 《聖經》的譯法。《路加福音》第17章21節)

也就是說,「真正的基督徒」在「新的時代秩序(New Dispensation)」中,將如兄弟般活在基督裡, 所結成的共同體,已經能夠瞭解上帝「為他們設定的秩序」;即便這個世界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初代基督徒們,期待「基督會隨時在榮耀中,再次降臨」,他們熱切地等待著。

可是很多年過去了,很多世代的基督徒都已離世,基督仍舊沒有王者回歸,儘管信徒的數量在快速增長。

眾多基督徒們,逐漸認識到,耶穌的應許指的是,「地上的權柄終結後,在基督裡的永恆生命」;於是他們便較少提及,於近期在地上建立「上帝國度」。

那些滿心喜悅,承認基督為「救世主」的人,現在就會進入天國。因為在上帝眼中,「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一體的」。

那麼,基督的門徒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該當如何生活?

基督已為他們指出了一條道路。

耶穌說,他的到來,並非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他們」。

他的信眾要按照一項「新約」,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新約」是 一種新的時代秩序,也是兄弟相愛之約。

不過,儘管他們已被免除,遵行猶太人某些律法條文的義務,他們仍須遵守舊約中的許內容。

從某些方面看,耶穌加諸他們的命令,比摩西所宣佈的「誡命」,本身還要嚴格。

耶穌道德教導的核心,是大誡命(the Great Commandment):「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第12章30–31節)這樣,它被寫進猶太人的律法之中,而且每位虔誠的猶太人。每天要重復兩遍這個誡命。

不過在這裡,猶太人所理解 的「人」,是與他們直接相關的人,至多是指「猶太人的社群」;而耶穌在用裡,使用這個字時,指的是「所有人類」。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第6章31節)

這是耶穌宣告的「黃金規則」,基督徒要按照這種精神,去履行他們「愛、憐、捨」的誡命。

大約生活於耶穌時代的偉大猶太,拉比,席勒爾(Hillel)以否定形式,表達了相同的原則。

之後這一原則就以這種形式,被記錄在猶太人的聖書,以及其他宗教中。

因為這種否定的表述形式,存在已久,早在中國就被孔子所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然而,耶穌正面的教導更引人注目,也需要更大的「犧牲」。

和在其他諸多方面一樣,在此耶穌的教導,也敦促著人們要積極服侍上帝。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的信念是「猶太人必須嚴格遵守猶太律法,也即履行他們在律法之下的義務。不過盡義務的程度,無需超過律法字面上的要求。」

跟隨「拿撒勒人耶穌」需要勇氣,也需要斷然拒絕「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所有珍視的許多東 西。

基督的追隨者,需要付出的,遠遠超過猶太律法所要求的程度。

耶穌的忠心門徒,必須拋棄世俗的財物;在需要時,為跟隨耶穌,他們甚至必須拋棄父母。

愛的律法(The Law of Love)就是如此。

耶穌要人們有同情心:「我對你說,要饒恕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第18章22 節。

不過,基督沒有說過要不分皂白地容忍人類的所有缺陷:「人應當饒恕其鄰舍,可是所有人都應對上帝審判的前景感到恐懼戰兢」。

他說:「吝嗇的富人進入天國應該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由於「銀錢兌換者」玷污了聖殿,耶穌嚴加斥責並將他們趕了出去;這並非是19世紀傷感主義者眼中的耶穌。

他詛咒「不結果的無花果樹」,就是譴責那些聲稱自己「有信仰卻不結果實的人」。

他宣稱,對於那些腐化孩童者,「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進海裡」。(《馬可福音》第9章42節)

耶穌對「愛」的宣揚,不能與他對「公義」的宣揚分開。

他的話語符合大先知傳統的套路,鼓勵不公不義者悔改。

然而,他要求於其門徒者非常高,超過法律所要求的形式上的公義。

他的登山寶訓的對象,主要是他的一大群門徒,與他關係更親密的十二個門徒,就是從他們中間選出來的,耶穌清楚地告訴他們,「相信他的人,必須無私地愛上帝」。

耶穌說:「十誡禁止殺人」;如果他的門徒們,想要躲避地獄之火,他 們還必須讓自己擺脫憤怒、蔑視和責備的轄制。

律法禁止亂倫;「新的時代秩序」還禁止看見婦女就動淫念。

舊的誡命,禁止隨意起誓或起假誓;基督則告訴人們不要起誓,卻總要說誠實話,履行所有的許諾。

摩西律法要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可是基督的門徒,則不能報復壞人,而且給予人們的東西,要超過他們索取的。

從前的猶太人,被教導要愛鄰舍,恨仇敵;基督徒還必須愛仇敵,並為迫害他們的人禱告。

摩西律法允許男人在特定條件下,與妻子離婚;耶穌的教導,則肯定婚姻的神聖性,將夫婦二人的結合,看為牢不可破的盟約。

如此一來,基督徒的道路,就顯得前所未有地艱難。

其道德準則,要求一種新型的英雄主義,它比猶太人的律法更加嚴厲,比羅馬古老的美德要求更大的個人犧牲。

後來,這一份教導衍生出,所謂的基督教「神學美德」(Theological Virtues):信心、盼望和仁愛 (Charity)。

「有信心」就是要憑藉意志力,在行動上對上帝的愛與智慧,做出道德上的回應:信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

「有盼望」就是對上帝存在的現實,歡欣鼓舞,有耐心和信心。

「有仁愛」就是,在行為和靈性上履行大誡命,愛上帝,愛所有人。

如果,再加上古代哲學家所提出,四項美德 :「正義」、「審慎」、「剛毅」和「節制」,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就可能是一位英雄兼殉道者。

成千上萬這樣的基督徒,在受迫害期間死去: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不久,對基督徒的迫害就開始了,而且直到君士坦丁主政為止, 迫害基督徒的行動不斷反覆發生。

可是,跟隨耶穌的人的數量不夠多,沒能實現上帝對全地的統治。

G・K・切斯特頓,在20世紀時寫道:「基督教還沒有失敗,因為它還未被”真正嘗試過”」。

從一開始,大部分人就沒有全面理解,那些基督通常以採取寓言形式表達的教導;對確實領會了教導的人來說,前路也是非常艱辛的。

在對「拿撒勒人」或「基督徒的迫害」,因帝國敕令而終結後,基督教教會通常會更在意耶穌教導的字面含義,而忽略內在的含義。

不過,基督教的教導,尚沒能消除人類的弊病,這不令人感到奇怪;讓人吃驚的是, 基督教信仰如何強而有力地,為很多人提供了「心靈秩序」,並借此提升了「共同體的秩序」。

基督所說的「國度」是愛的國度,並不是指「某種不同的政治結構」。

耶穌接受現存的,屬世的政治權力格局,認為「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他在所有的佈道中,都沒有提倡政治和社會革命,也沒有新的 社會組織計劃。

他沒有談及戰爭,也沒有斥責奴隸制。

「公義實現」的唯一途徑,是「理智和靈魂」的甦醒,不是武裝力量。

基督來是要拯救罪人: 喚醒他們認識「上帝天父」存在的現實,並借著其子耶穌的典範,引領他們達致公義。

他讓人們的良心甦醒,甦醒了的良心,會盡力讓社會擺脫罪惡與殘暴的境地。

「受苦的僕人」就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藉著在十字架上的受難犧牲,為人類贖罪。

世人會因著這種「愛的獻祭」,便可能得救。

這種現象是怎麼發生的?

如此嚴格峻刻的宗教,一方面是如此堅持「仁愛貞潔」,如此輕視世俗物質,且看似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卻又贏得,眾多古典世界人民的心?

在所有其他東西都毀壞之際,基督教的教會卻崛起了。

許多其他宗教,對其信眾的要求更少,且顯然更願意滿足人的「欲望」。

它們在基督教剛萌芽的時期,便與之競爭;不過,基督教在所有社會階 層的信眾人數都有增長,而其他的宗教崇拜形式卻凋零了。

基督教獲勝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耶穌以炙熱的熱情,關心「窮苦人」。

耶穌所說的「窮苦人」,不是指物質上窮乏之人,而是指謙卑之人、溫柔之人、無權勢者、受壓迫者,也即「順服上帝意旨者」。

從這個意義上講,羅馬帝國中的絕大多數民眾,都是窮苦人。他們先是從在城市,然後在鄉村,日漸聽到向他們傳道的話語。

基督教獲勝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與世上政治體系無關聯」的吸引力,變得具有普世性。

雅各布・布克哈特寫道:「確實,由於這一宗教的國度,不屬於這個世界;其顯著優點是,它沒有像異教徒的宗教,那樣讓自己承擔指導或擔保,任何特定國家,任何特定文化的任務,而且它能夠相互協調,並能協調不同民族和時代、國家和文化階段。

這樣,基督教雖不能讓衰老的羅馬帝國,得以重獲新生,再次年輕;不過,它能夠為將來征服帝國的日耳曼人,預先作好”準備”,避免他們徹底摧毀羅馬文化。」 [ Jacob Burckhardt,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49,p.216. ]

最重要的是,這一新信仰,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塵世生活中,恢復他們「心靈的和諧」,而且它還給人們永生的應許。

在一個內部和外部秩序,都均失衡的世界,一個人該怎麼做才能從罪和死亡中得救?

對很多人來說, 耶穌的使徒們在,各處傳獎的在「基督裡的永恆生命」,似乎比他們周圍,那個正在墮落下墜中的社會,聽起來更為真實。

發源於加利利,少數窮苦猶太人中間的信仰,變成了帝國幾百萬民眾,他們的安慰和奇妙盼望。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過了四十年,猶太人起而反抗羅馬的統治。

奮銳黨人相信,徹底的毀滅,會像預言所說的那樣導致世界的終結,一個 非常不同於耶穌的「彌賽亞」,屆時會最終到來,於是他們不顧性命地奮起戰鬥,直到被徹底消滅。

耶路撒冷,慘遭一場駭人聽聞的內戰的蹂躪, 然後落入羅馬軍團之手。

後者屠戮該城居民,或讓他們成為奴隸。

耶路撒冷成了無人居住的荒涼之地,地上的王國已化為灰燼。

在耶穌死於加略山,到聖城耶路撒冷陷落,之間的四十年期間,「福音」已經從拿撒勒傳到安提阿、帖撒羅尼迦、哥林多、迦太基、亞歷山大以及羅馬。

公元5世紀初,羅馬就像耶路撒冷一樣陷落了。

在此間的四百年裡,外邦人將擁抱基督教,這個曾被猶太人拒絕的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