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再進化》心得:你準備好重塑你的組織了嗎?

一張作業系統畫布、十二個主題的好方法,打造進化型組織

--

原文書名:Brave New Work: Are You Ready to Reinvent Your Organization?中文書名:組織再進化:優化公司體制和員工效率的雙贏提案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一百年前的古董汽車與現代化的汽車,你一眼就能夠分辨出來。但是一百前的組織圖,依然可以套用到現在的組織裡,資訊依舊是往上傳遞,決策依舊是往下交代。為什麼,過了一百年,我們的組織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呢?

組織設計顧問 Aaron Dignam 從各地搜集數百個創新作法,歸納集結成十二個主題的「作業系統畫布」。幫助你揮別舊方法,找到新方法,達到過去傳統方法辦不到的事情,更快的做出高品質決策。

但是在傳統組織裡一股腦地套用所有的改變,可能是很危險的,那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提出一系列的改變原則,包括「由人員帶領,非帶領人員」、「從小處著手」、「從做中學」等等,幫助我們避開很多的坑,讓改變真得發生。

古董型組織 vs. 進化型組織

如果我問你,這張組織結構圖出自於哪個年代?你的答案會是…

組織結構圖(圖片來源:《組織再進化》)

你可能回答「一八〇〇年」,也可能回答「昨天」,時間範圍之廣,可能會讓你出乎意外。因為在你心底,你知道這張圖可能出自於任何一個年代。

這張圖其實出自一百多年前,確切來說是 1910 年,稱作〈聯合太平洋暨南太平洋系統鐵路公司組織結構圖〉。嚇人的是,這張圖跟其他組織結構圖都大同小異:資訊往上傳遞,決策往下交代,人人各歸其位,位位各有其人。

我們的組織架構裡藏著一套假設,我們很少留意與反思,這些假設,加上相應的實行方法,就像一種「作業系統」在後面靜靜運作,構成一切的基礎。

作業系統隨處可見,以路上的交通為例子:我們的交通系統該如何設計,讓最多的車子可以通過,而且不會撞成一團呢?

紅綠燈(圖片來源

常見的做法就是紅綠燈,美國據估計有三十一萬一千個紅綠燈。另一個做法比較少見,那就是圓環,車子開進一個連通四個方向的共享圓形車道。在美國,圓環很稀罕,大約每一千一百一十八個路口才有一個是圓環。

哪種方式可以得到最佳結果呢?我們好好思考一下:

  • 哪一種比較安全?
  • 哪一種的交通流量比較高?
  • 哪一種興建和維護費用比較低廉?
  • 哪一種在停電運作得比較好?
圓環(圖片來源

可能會讓你很意外,上面四題的答案都是圓環。圓環減少 75% 的車禍受傷率,減少 90% 的車禍致死率,車流延遲率也少掉 89%,每年的維護費用低了五千到一萬美元。當然囉,圓環在停電時依然運作正常。

可是我們比較習慣哪一種路口?紅綠燈的路口。很意外吧?我們把「常見」跟「良好」混為一談了。

相較於我們常見的「古董型組織」(legacy organization),是不是有另一種非典型的組織存在呢?的確是有的,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進化型組織」。

靠目標、公開和信譽創造自由和負責的公司文化,既有目的、也有彈性、既去中心、也重協調,而且崇尚正向待人(People Positive)和錯綜意識(Complexity Conscious)。

作業系統

戴明曾說:「在業界,94% 的問題源自系統,僅 6% 的問題源自人。」

作者從世界各地搜集數百個創新做法,深入研究,發覺進化型組織會從 12 個主題切入,構成作業系統畫布,提供我們看見自身組織的樣貌與方向。

接著,在我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主題之前,請記得:

問題不在主管,不在員工,不在策略,不在商業模式,而是在作業系統。把作業系統搞好,你們公司就會自行好好運作。

作業系統畫布(圖片來源:《組織再進化》)

職權 Authority

維爾福公司(Valve)約有四百個員工,可達到十億美元以上的營收。維爾福公司允許員工自己決定想做什麼,沒有主管,沒有報告要交,沒有人在後面監督,只有靠「用腳投票」選擇自認值得投入時間的專案。

進化型組織確保每個人得以自主,能自由協助公司追尋宗旨。背後預設的是,除非特別禁止,否則你什麼都能做。我們是從信任出發,不是把權力集中在少數主管身上,而是盡可能分散於底下的團隊和個人,亦即實際上陣的人。

這樣的做法會引起主管的擔憂,他們不信任團隊能做好決定與事情。這有兩種可能性:要嘛他們錯了,團隊其實遠比所想的能幹;要嘛他們對了,那還不趕快撤換團隊。兩者擇一。他們不該老是不信任團隊,患得患失,而是該大膽做出決定,看是要信任團隊,還是撤換團隊。

吃水線原則(圖片來源

決策背後的風險可大可小,因此,Gore-Tex 材質製造商戈爾公司提出「吃水線原則」:所有人在做可能「低於吃水線」的動作之前,亦即可能嚴重危害公司的動作之前,必須跟了解的同仁諮詢討論。船身的吃水線上方如果有破洞,船仍安全無虞,航行無礙,但「吃水線下方」的洞不然,很可能導致沈船,後果無從挽救。

在許多進化型組織,人人能做重大決定,但首先得諮詢那些有相關經驗或會被影響的同事,好好坐下來,討論這個決定的影響。做決定的人必須虛心求教,願意真正傾聽建議,而給建議的人必須不在意建議是否受採納。

工作流 Workflow

工作流是價值產生的地方,若可以提昇,公司會持續產生獲利。我們時常忽略工作流的改進,反而喜歡替組織架構做些花俏的改變,但絕少會真正改變工作方式。其實,工作流是可以變得更有效率和更高品質,而且方法更佳的簡單。

在組織裡,我們該如何確保各個人員能夠做好份內工作呢?在你心中浮現的答案可能是「專案管理」。

相關技能的人員會組建成一個臨時的專案團隊,因為這些人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一個團隊,於是,我們就任命專案經理負責統合。當然,由於成員各自隸屬不同部門,專案經理並不是真正有權領導大家的工作,但至少有一個人會負責。

另外,如果所有專案都用同樣的標準和高效率的流程,那不是很好嗎?於是,「專案辦公室」就產生了,由另一組人馬來界定和維護專案經理設下的標準。最後,我們經常用這套方法做工作流的創新 — — 多加一層官僚。

那麼,我們的工作流有什麼其他的創新呢?

Kanban 和 Scrum(圖片來源

提升團隊工作節奏的一個方式是 Scrum 提到的「短跑衝刺」。你可以讓節奏不是按專案的時程而定,而是把每個專案變成一或兩週的短跑衝刺。這種衝刺是預先設定截止期限,在有限時間做出並分享工作成果。這聽起來可能很激進,但會逼出很多平時罕有的好習慣。

另一種是可以參考 Kanban 提到的「限制進行中的工作」。你希望一段高速公路的車流量達到最大嗎?如果全部的車子都上了高速公路,那可就塞住了。反之,你會希望車流持續不斷,讓每輛車之間保持固定距離。同樣道理,限制進行中的工作能提升流量和整體效能。你可以在個人和團隊層面都試試這方法,你會赫然發現自由許多。

當組織專注在改善工作流以後,通常每個人都會鬆一口氣,突然工作變得井井有條。當有了短期專注的重要工作項目後,大家也不會同時進行過多的任務,大幅提升個人與團隊的產出與績效。

會議 Meetings

進化型組織裡可能會看見類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採用的「智囊團會議」(Braintrust)。這個概念很簡單,不管片子還在什麼狀況,先在皮克斯最資深的導演、編劇和故事師等面前播放,然後是兩小時的自由討論,形式不拘。

大家把自我擺到一邊,直言不諱,但不是針對個人,只是使盡全力要讓片子更好。智囊團會議沒有實權,會議目標不見得是解決問題,而是看見問題,提出意見,讓創意團隊能著手調整,最終由導演決定修改方向。

智囊團會議(圖片來源

另外,要增進開會效率的絕佳方法是在會議中增加「協調人」和「記錄員」,讓每次開會都確實有人負責會議的架構、流程和成果。協調人負責確保會議的進行,落實眾人同意的會議形式和會議規則,在對話離題時打斷,留意是否有誰需發言或讓步,甚至在主管違反規則時出聲提醒。

最後,也可以嘗試定期舉辦「回顧會議」,回顧是讓團隊得以暫停、留意和學習。目標很簡單:下次要做得更好。此外,重點是大家要能暢所欲言,否則如果有話卻不敢講,回顧會議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從會議進行的方式開始改變,這個改變或許很小,但是回報卻很驚人。會議最重要的一點也許在於,把作業系統的其他領域聚集起來,促成一個共享的經驗。如果你還在猶豫,趕快試試看進化型組織裡常見的會議方法。

開始改變

如果我們無法輕易改變文化,也無法改變人員,那到底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答案是,我們可以改變作業系統。

持續性的改變

過去我們的改變方式有點像是看地圖,找出從 A 城市出發抵達 B 城市的路線圖,我們有開頭、中間和結尾,當我們達到目標後就表示完成。這是一種線性的改變,我們事先預測改變的過程以及方式。

從 A 點到 B 點(圖片來源

這種方式很吸引人,但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終究不甚合理。因此,我們除了改變組織以外,我們也必須改變我們改變組織的方式。過去由一位領導帶領著眾人進行改變,現在變成眾人一起參與的持續性改變。

改變不意味著增加,有時候反而是應該減少。當大家一頭熱討論該實行、添加或嘗試些什麼新方法時,不妨反過來問他們,有沒有什麼目前的措施該被廢除。有時候「少反而更多」(Less is more),當系統縮減到幾條簡單規則時,你可能會對成果大感驚艷。

當團隊陷入泥沼時,對於改變沒有方向時,或許可以找工作教練試試看,請他助你一臂之力。既然世界上頂尖的運動選手都有教練,最頂尖的團隊豈會不需要工作教練的幫忙呢?

改變的原則

組織改變通常由上往下推動,高階主管會試著掌握改變,彷彿改變的過程是可以預先規劃進程的。但進化型組織的做法不一樣,從一開始就鼓勵參與與自主,「由人員帶領,而非帶領人員」。

改變「從小處著手」,與其改變整個作業系統,不如改變一小部分的流程;與其全部團隊一起改變,不如先讓一個團隊產生改變。當團隊從小改變開始,大家會有幹勁,更有參與感。其他團隊看到後、感覺到,就會開始共襄盛舉。

這不是說規模不重要,而是並非我們的第一要務。我們不做大,但是不避小。在做新嘗試得初期,如果去擔心規模,恐怕難以妥善學習成長並脫穎而出。思考要有大局,行動則需務實,規模自然會變大。

Less is more(圖片來源)

對於改變的結果我們無從得知,因此在改變前,我們會感到害怕、感到脆弱。於是我們想要妥善分析後再採取行動,想詳加研究再付諸實行,想先確定這是唯一的最佳方法。但改變必須「從做中學」,我們不該成天跟團隊討論新工作方式,而是要鼓勵他們去嘗試、去實驗。

每當我們遇到新問題時,想要改變時,我們總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增加:雇用更多人,開更多會,頒布更多新政策,結果卻是組織負債變得更多。如果我們從停止開始」反問自己:「我們能停掉什麼做法,取消什麼措施?」例如,與其增加新會議,不如廢除成效不彰的舊會議,看大家是否因此缺了什麼。

也許有人會這麼說,改變很棒,但是人會抵抗改變,這是多數人的見解。但是作者認為,人可以改變,也確實會改變,只是要在對他們有意義時才會變。人不是抗拒所有改變,只是抗拒沒道理的不良改變。

心得:敏捷人必備的閱讀書籍

《再進化組織》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作者搜尋許多進化型組織裡優秀的工作方法,分門別類成 12 個主題。雖然套用這些方法,不一定會讓你的組織瞬間變得更好,但是卻可以讓你離進化型組織更近一點。

書本中將「作業系統畫布」分成 12 的主題,每個主題的撰寫相同,很有條理。首先做概念介紹,透過思考挑戰質疑你的假設,實行不同的嘗試,改變的要訣,提問協助你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的作業系統。這些主題等於是工具書,當你面對某一類型的問題時,翻開書,就能激發你無限的想像與創意。

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這本書雖然不是在談敏捷,但是很多的想法與作法與敏捷思維相吻合。例如在「工作流」中提到的短跑衝刺與限制進行中的工作,其實就是 Scrum 與 Kanban 的概念;例如在「會議」中提到的協調人類似 Scrum 中的 Scrum Master 角色,提到的回顧會議也是 Scrum 中常見的會議。因此,把這本書當作敏捷人的閱讀書籍之一是相當合適的。

這本書除了介紹各種好方法以外,也沒有忘記「改變」這件事情。人通常對於改變是相當抗拒的,尤其是關乎於個人的自尊、角色、地位。也就是為什麼改變通常為以失敗收場。

而「改變」這件事情,讓我聯想到前陣子我閱讀的《領導人的變革法則》,John Kotter 提出變革八步驟,包括建立危機意識、成立領導團隊、提出願景、溝通變革願景、授權員工參與、創造近程戰果、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厲、讓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中。

這種方式更像是一種計畫性的變革,一開始就先設定好目標,然後把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做拆解,依序地完成。這種方式和《再進化組織》提到的持續性改變是相當不一樣的,這本書也特別提到 John Kotter 在後來別的場合下,也認同他所提出的變革八步驟,不是線性依序發生,更應該是同時發生的。

最後,如果要讓我選擇這本書最有印象的一個例子,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紅綠燈和圓環」的案例,我們誤把「常見」當成了「良好」。這例子讓我反思在個人和工作上的作業系統,是不是有更多我們沒注意到的地方,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