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心得筆記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

原文書名: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推薦指數:★★★★

一般人以為電子郵件、即時通訊、以及社群網站所帶來的便捷,事實上造成每個人工作內容的淺薄化。不停被打斷的結果,是讓我們只能一直去完成許多不重要的小件工作,而無法產生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突破的成果。臉書可怕的通知聲與紅點,以超高成癮性,一次又一次把人拉向淺薄的世界。

「深度工作力」是專注於高認知需求任務而不分心的能力,它讓你快速學習,以更少時間創造更好的成果。本書融合理論根據與實踐技巧,協助所有想在專業領域中成功的人,學會高效工作,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

別再以為忙碌代表生產力,區別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聰明規劃深度工作時間,培養專注與能力,你將能改變習慣於淺薄、容易分心,無法忍受無聊的心智。培養深度工作力,才是達成生活與工作平衡,並維持高品質的最好方法。

深度工作 vs. 淺薄工作

Source: Deep Work — Book Summary

什麼是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什麼是淺薄工作?

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本書立論的基礎 — — 深度工作假說

深度工作的能力越來越稀有,正好發生在它對我們的經濟越來越有價值的時候。結果是,少數培養這種能力並在工作生活中善用它的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越來越多人會因為技術的自動化或輕易外包而在新經濟中落敗,但有些人不僅能夠生存,還變得比以前更有價值,並且因此獲得更大獎賞。要成為新經濟中的贏家,有兩種核心能力很重要:

  1. 快速精通事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深度工作協助你快速學習

要快速學習一項專業知識,你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換句話說,有效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如果你能自如的深度工作,就能自如的精通越來越複雜的系統和技術,在今日的經濟中脫穎而出。

深度工作力協助你達成高水準的生產

開完一場會再開下一場,開始一項專案後,一會兒又必須轉換到另一項專案,這是現代組織生活少不了的部分。這種工作策略有一個問題,當你從任務A轉換到任務B的時,注意力很難立即跟著轉換,你的注意力仍會殘留在原本的任務上。

「注意力殘留」概念有助於解釋「生產力公式」為什麼是真的。藉由長時間專注在單一的困難任務,把注意力殘留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讓主要任務的表現達到最好。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

當「深度」越稀有就值得你投入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形容新總部是「世界最大的開放樓面計畫」;Square 改裝內部空間,讓程式設計師在「開放空間」工作;越來越多公司透過「即時通訊」來提高生產力和改善顧客反應;各式各樣的內容生產者都積極在社群媒體中曝光。

這些趨勢明顯會減損人們深入工作的能力。例如,開放式辦公室可能製造更多協作的機會,但付出的代價是「大規模的分心」;電子郵件只有在你選擇打開時,才能讓你分心,然而,即時通訊讓你隨時分心;強迫內容生產者上社群媒體,參與線上起起伏伏的輿論,隨時打斷他們的深度思考。

雖然當前擁抱分心的潮流是真實的現象,卻是建築在不穩定的基礎上面。

擁抱分心的原因1 — — 度量黑洞

亞特蘭大媒體一年花超過 100 萬美元,支付員工處理電子郵件,每發出或接收一封訊息就放公司支付約 95 每分的員工成本。看似無害的行為,實際上卻帶來成本。破壞深度工作造成的影響不易量測,這類標準落在難以測量的灰色地帶,被稱為「度量黑洞」的地帶。

擁抱分心的原因2 — — 最小阻力原則

為什麼「連線文化」如此盛行,答案是「因為比較容易」。第一個理由是:如果你處在一個問題可以立即得到答案,你的工作會比較順利 — — 至少在當時。第二個理由是:它創造出同意讓收件夾來管理你一天的工作文化 — — 迅速回覆最新的郵件,把其他事情堆一邊,卻一直感到很有生產力。

擁抱分心的原因3 — —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在沒有明確的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有生產力或有價值的情況下,許多知識工作者正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以明顯可見的方式做很多事。

擁抱分心的原因4 — — 網際網路狂熱教派

現今的「科技壟斷」文化,讓我們討論的不再是新科技帶來的利弊得失,或是在新效率與隨之而來的新問題之間尋求平衡,而是只要是新科技,我們就假設它是好的,沒別的好談。

培養深度工作力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on Unsplash

發展深度工作習慣的關鍵在於,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

策略1 — —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方法來讓自己保持專注,更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修道院式:完全隔離外界干擾及網路,全心投入其中。

雙模式:固定某一時段留給深度工作,一週一天或一季一次。

節奏式: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將此轉換成深度工作的習慣。(對多數人而言,此為較理想的辦法)

記者式:任何時候,只要能找到空檔,就切換成深度工作模式。

策略2 — —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儀式能減少進入深度狀態的阻力,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並停留在這種狀態很更久。這步驟包含三個細節:

  • 你在何處工作,工作多久?
  • 一旦開始工作,你怎麼做?
  • 你如何支持深度工作?

策略3 — — 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 JK 羅琳住進位於愛丁堡的五星級飯店套房,閉關寫作,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最後一集。
  • 比爾蓋茲在沈思週期間,拋下工作和家庭,退隱到一棟小木屋,目標是為了心無旁騖的深度思考公司的大問題。

策略4 — — 別獨自工作

深度工作與協作的關係錯綜複雜,妥善利用協作,可以增進你深度工作的品質。

策略5 — — 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在《執行力的修煉》介紹的四個紀律,專為大企業打造,但是這些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個人上面。

  •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 定期檢討成效

策略6:要懶惰

工作日結束時,停止思考工作上的問題,不再檢查電子郵件、不在心裡重播討論,也不籌劃你將如何處理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一旦結束,你就必須清空心思,留給你自己。有三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停止思考,能提升你創造出高價值成果的能力:

  • 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
  • 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
  • 晚上少做的工作通常沒那麼重要

排除淺薄的事務

Source: Twitter Todoist

很少人能一天工作八小時。你在開會、被打斷、瀏覽網路、勾心鬥角和私人事務這類在工作日很尋常的事情中間,能工作幾個小時就已經很幸運了。

2007 年夏季,軟體公司 37signals 展開一項大膽的實驗:將工作日縮短成四天。發現減少正式工作時數有助於員工從工作週中擠出精華。一旦每個人只有較少時間把正事辦好,他們會更尊重工作時間。員工變得對他們的時間更小氣,而這是好事,他們不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

減少的淺薄工作遠多於深度工作,由於後者大致不受影響,所以仍能完成重要事項。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說,取消大部分的淺薄工作,營運績效很可能不受影響。但是對於「反淺薄」的思維是有極限的,不表示我們必須不切實際的把所有時間投資在深度工作,因此,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目標訂為:減少日程表上的淺薄工作,而非消滅它。

深度工作很消耗精神,因為它把你推向能力的極限。對生手來說,每天一小時是合理的極限;對已經習慣嚴格練習的老手,極限可能拉長到約四小時,但很少能更久。我們有一些策略可以應用:

  •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 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 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 讓自己難以連絡

後記:避免分心

Photo by Laureen Missaire on Unsplash

現代知識工作者與深度工作漸行漸遠的原因不難理解 — — 網路工具。麥肯錫公司在 2012 年做的一項調查發現,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 60% 的工作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用於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工作日的近 30%。

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況下無法從事深度工作,因為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在這個狀況下,知識工作者還是不斷聲稱自己「隨時都很忙碌」,當工作結束回到家裡以後,回想今天做了什麼事情,往往都是一些淺薄的事務,我們稱之為「以忙碌代表生產力」的現象。

「開放空間」的擁護者,相信「偶然創意論」:鼓勵人們彼此碰撞,激發協作和創意(其他較不崇高的因素,例如省錢和方便監督)。但開放空間造成的分心,仍然是深度工作的殺手。我們必須區分偶然創意的追求與深入工作的需求。因此在空間的設計上,需要保持個人的獨立空間,並且在公共空間發揮巧思,讓大家可以很自然地走進公共空間,讓想法碰撞,並且促進協作的發生。

時間是稀缺又公平的資源,每個人生來金錢存摺從零開始,即使是富二代也是一樣。時間存摺相對公平,每個人一天都是 24 小時,工作都是 8 小時的情況下,當時間一拉長,會發現每個人的成就可能不大一樣。關鍵在於深度工作力,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我們的心智推向極限,讓專注生產力最大化。

改變網路工具的使用習慣,降低讓我產生分心的可能性。過去陪伴我很長的 PTT,從手機上移除了,避免在短暫等待的空閒時間,打開手機看 PTT;把所有通訊軟體(FB、Line 等)的通知功能關閉,只留下少數幾個重要的聊天室,可以主動發出通知;戒除無時無刻檢查是否有新訊息的壞習慣,設定每半小時,或一小時,才可以主動打開通訊軟體檢查訊息。

我們只要仔細檢視我們的生活習慣,找到容易令我們分心的東西,無論是作者提供的一些建議方法,或是我們自己想到的方法,其實都可以很簡單的改善容易分心的問題,幫助我們聚焦在深度工作。

如果只能從這本書帶走一句話,我會在這句話畫線: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

根據統計,新手一天可能只有一小時的專注時間,經過刻意練習的老手,可以將時間提升到一天到四小時的專注時間,能夠超過四小時的人,其實很少,我們都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提升專注的程度,才可以獲得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評價:4/5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