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規則》心得:Netflix 如何打造冠軍球隊?

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揭露 Netflix 提高人才密度的秘密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13 min readNov 23, 2021

--

書名《零規則》是表示 Netflix 完全沒有規則嗎?其實不是的,但是卻透露出 Netflix 是一間規則近乎於零的一間公司。它是怎麼做到的?我們先看一段由天下雜誌製作的一段介紹影片:

《零規則》NETFLIX:沒有規則,就是唯一規則!

這本書在說什麼?

Reed Hasting 在 1997 年創立 Netflix,並在 1999 年起擔任執行長。

Hasting 首次透過這本書公開他的經營心法,更邀請 INSEAD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Erin Meyer 進入 Netflix 內部研究訪談超過 200 位員工,一起剖析 Netflix 看似沒有規則的管理方式。

你會在書本中看見 Hasting 和 Meyer 以對話的形式,討論 Netflix 的關鍵規則「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控管」,當你開始培養這樣的風氣以後,就能夠創造出一種「自由與責任」的文化。

這本書將打造公司文化的過程分成三個循環,每個循環都分成三個步驟,分別針對「高人才密度」、「完全透明」與「最低控管」,當完成第一個循環後,就可以循序漸進,進入到第二甚至是第三循環。

其中,我對於如何提高人才密度特別感興趣,因此,這篇文章會以這個主題為重心,寫下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書本內容。

累積人才密度,打造高績效團隊

財務危機來襲,解僱1/3員工還是全體降薪1/3?

2001 年春天,第一波網路泡沫來襲,無數網路公司消失倒閉,所有創投基金都中止了。當時 Netflix 還稱不上是一間賺錢的公司,一夕之間也籌不到公司的運轉資金。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解僱 1/3 員工」還是請員工共體時艱「全體降薪 1/3 」呢?

Hasting 的選擇是解僱 1/3 員工。到了 2002 年初,郵租 DVD 生意再度飛速成長,轉眼間工作量增加好幾倍。但是令 Hasting 驚奇的是,同樣是剩下的 80 個人,他們處理所有工作的熱情更勝以往。

後來,Hasting 漸漸明白,「人才密度」急遽提升,正是公司進步的推手。

優秀的人會幫助彼此進步更快

人才密度是什麼呢?依據員工才能的高低,假定我們都可以用一個分數表示時,那麼:

「人才密度=才能總量/員工人數」

過去 Netflix 有 120 人的時候,有些員工才能出眾,另一些才能平平。裁員以後,因為只留下最有能力的 80 人,雖然才能總量減少了,但是平均每位員工的才能值卻提高了,也就是人才密度上升了。

當員工處於高人才密度環境時,員工從彼此身上能學到更多,團隊的績效也更高。這又提升個人的動力與滿足感,進而帶領公司實現更多的成就。

如果你的團隊裡有5名優秀成員,另2名差強人意,那這2個員工會:

  • 耗盡主管心力,主管照顧優秀員工的時間減少。
  • 降低團隊討論品質,拉低團隊的總體智商。
  • 迫使其他人必須養成另一套方法與他們共事,損害效率。
  • 劣幣驅逐良幣,迫使追求卓越的人離職。
  • 形同告訴團隊你能接受庸才,使問題更加複雜。
Photo by Arlington Research on Unsplash

表現會被傳染

澳洲新南威爾大學教授 Will Felps 做個一項研究。他將大學生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請每組 45 分鐘內完成一項經營管理任務。成效最好的一組可以獲得 100 元獎金。

學生不知道,有些組別混入了演員,分別扮演這幾種角色:「懶鬼」不參與討論;「討厭鬼」會嘲諷挖苦;「憂鬱消極鬼」抱怨任務做不到,質疑團隊不可能成功。

教授發現,組內有不良成員,表現比其他組整整差了三成到四成。即使團隊才相處45分鐘,某一個人的行為仍然會快速感染團隊其他成員。

當公司存在很多不適任的員工時,看在其他人眼裡似乎暗示公司可以接受平庸的表現,長久下來,也會拉低每個人的表現。

強化人才密度,給予業界最高薪資

搖滾巨星法則(rock-star principle)

清晨六點半,九名實習程式設計師被帶進房間,裡面有數十台電腦。每個人會拿到一個黃色信封,內容說明接下來兩小時,盡最大能力完成一連串程式編碼和除錯任務。

研究人員預期表現最優秀者會優於其他人平均的兩到三倍。沒想到,這九個人的程式設計能力至少都達到一定水準,但成績最好的人,編碼速度快了20倍,除錯速度快了25倍,程式執行速度也比成績最差者快了10倍。

如果我們有需要完成的任務,只能負擔有限的薪資,你會雇用10–25名普通的工程師,還是聘請一位「搖滾巨星」,然後給他比其他人高出很多的薪水呢?

Netflix 把職務分成「操作型」和「創意型」。只要是操作型職務,工作績效有明確的上限,就給予市場中位數的薪資。但只要是創意型職務,與其拿同一筆錢雇用十幾名能力一般的員工,Netflix 會聘用一位優秀人才,然後付給他市場上最高的薪水。

Photo by Sam Moqadam on Unsplash

獎金制度對組織彈性不利

績效獎金對固定的例行工作有用,卻會減損創意工作的表現。杜克大學教授 Dan Ariely 在 2008 年論文中描述他的發現:

受試的大學生執行只用到機械化能力的任務,例如用最快速度點擊按鍵,即有機會贏得 600 美元或 60 美元。實驗發現,獎金發揮預期中的作用,獎金愈高,表現愈好。

另一群受試的大學生執行需要用到認知能力的任務,例如算數,同樣有機會贏得 600 美元或 60 美元。卻發現截然不同的結果,獎金愈高,表現反而愈差。

從事創意工作頭腦需要保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假如員工聚焦在表現不夠好,就無法贏得獎金,你的頭腦就很難進入充滿靈感與創新的空間裡,於是你的表現反而愈差。

所以,當你招募新員工時有兩方式。一種是付年薪 25 萬美元,另一種是付 20 萬美元,再依績效表現給予最多 25% 的獎金。假如你是老闆,你會選哪一種呢?

Netflix 的選擇是把獎金直接都加入固定薪水裡 。廢除獎金制度,你可以開出更高的底薪,吸引高績效工作者,也能留住能力強的員工。

開出業界最高薪水

求職者在與公司談薪水時,一種方式是基於上一份工作薪資疊加上去,另一種是憑空猜測應該開價多少。因為你的資訊不足,公司就有機會以最低薪資雇用你。對於公司是個好方法可以壓低薪資,但也只會讓員工待幾個月就跳槽到其他的公司。

Netflix做 法不大一樣,在招募新員工時,Netflix 會評估這名工作者在其他公司可以拿到多少薪水,然後公司會付給他更高的薪水。

對於已經任職的員工呢,「比起留在原公司,換公司才能拿到更多錢」這句話是真的嗎?

2018 年,美國員工平均年薪加薪約為 3%。辭職跳槽新公司的員工,薪資平均增加 10% 到 20%。因此,留在原公司顯然對於你是不利的。

Netflix 的主管每年都必須花時間,主動了解員工在市場的行情。而員工有也有責任,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身價並主動開口爭取薪水。當員工收到獵才電話時,Netflix 鼓勵員工把電話接起來,把聽到的資訊通通告訴公司。

Hasting 認為,長期來看付員工最高薪資是最划算的方法。最好是薪水比必要的再高一點,不等員工開口就加薪,在員工開始考慮其他公司時就先拉高薪水。失去人才後才開始重新徵人,代價反而更高。

人才密度最大化:實行留任測試

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家人

Netflix 希望希望每個高階主管都把手下部門當做頂尖「職業球隊」經營,努力創造高度投入、高凝聚力、感情好的團隊,同時要持續做出困難決定,確保每個位置都分配到最好的人選。

用職業球隊來比喻高人才密度的職場十分恰當,因為:

  • 追求卓越,仰賴教練(主管)確保隊內每個位置隨時都是最佳人選。
  • 為了求勝,期待持續收到教練和隊友的誠實回饋,了解還可以如何改進。
  • 知道努力還不夠,就算投入A級的努力,但若只拿出B級的表現,球隊會感謝他的付出,然後有禮貌地把他換下場,換上其他球員。

因此,Netflix特別強調「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家人」。

在職業球隊裡的選手,都知道教練的角色是負責升級,必要時必須汰舊換新,讓球隊變成冠軍隊伍。雖然這種做法有點冷血,但是當你選擇加入 Netflix 時,也等同於認同追求高人才密度的做法。

Photo by leah hetteberg on Unsplash

避免強制「排名制度」,引起內部競爭

很多的企業採用「強制分級評等」(stack ranking),依據員工的績效分成多個等級,在年終時汰除最低等級的員工,來提升公司的人才密度。

這種制度最被詬病的地方就是,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人數比例,也就是說,永遠都可以找出績效最差的10%員工,即使這些員工表現依然是及格。

在 2012 年時微軟和奇異決定終止這種制度。一如預期,這種強排名不利於團隊合作,也容易引起員工之間的競爭關係。

Hasting 希望可以同時達成「提高人才密度」和「員工互助合作」。而 Netflix 和職業球隊有一個關鍵的差異,就是團隊的人才空缺沒有限額。

不像職業足球上場的球員就是11人,只要你是人才,就通通把你招募進來。團隊中人才愈多,可以成就的事情越多,公司成長得愈快,就可以增加更多的職缺。當成長飛輪開始啟動後,就會越轉越快。

留任測試(the Keeper Test)

假如你團隊裡的某個人明天就要離職,你會說服他改變心意嗎?還是你會接受辭呈,心裡還多少鬆了口氣?如果是後者,你現在就該準備好資遣費,然後開始尋找最佳人選,一個你會極力留住的人。

留任測試很容易讓員工活在恐懼之中,Hasting 對員工這麼說,最好的方法是把心思放在學習、合作和成就上。一個人如果全副心力都只想著被開除的風險,就很難有放鬆、自信的表現。

如果你還是不太放心,那你可以採用「反向留任測試」,焦慮的情況大多可以改善。在下一次與主管會談的時候,你可以問主管這個問題:「如果我考慮離職,你會多努力說服我改變心意?」

Netflix的流動率並沒有想像中的高。自願流動率穩定維持在 3% 到 4%,比平均的 12% 低很多,表示主動離開的人不多;非自願流動率則是 8%,總計年平均流動率為 11% 到 12%,與產業的平均值差不多。

而 Hasting 其實不太在意流動率,他認為人員汰換的成本,不如確保每個位置都是最佳人選來得重要。

其他可以提的部分

適當回饋的四個原則

誠實的風氣不代表可以口無遮攔,我們需要在對的環境下用對的方法,給予回饋又不傷感情,我們總結出四個原則:

1. 以協助為目的:給予回饋一定要立意良善,改變某個行為對於對方或是公司有何好處,而不是對你有何好處。

2. 可實際執行:回饋應該著重於對方能如何改變行為。

3. 表達感謝:人在受到批評的時候,傾向於自我防禦或找藉口。因此收到回饋時,必須對抗這種本能反應,真心說聲謝謝。

4. 採納或捨棄:你必須聆聽所有的回饋,但你不一定要全部遵從。無論你對回饋做何反應,決定權完全操之在你。

用試算表收集正反意見

假設你是 Netflix 的提案員工,你可能會發出公開的電子試算表,請大家從 -10 到 +10 分為此提案評分,並留言說明原因。這是了解反對意見有多強並展開辯論的好方法。

這個方法不是投票或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機制。你不必把數字加總求平均。表格只是呈現了各式各樣的看法。我們用它來收集誠實的意見在做重大的決定。

現場 360 度評量

除了電子版的360度評量以外,Netflix 有時候也會採用現場 360 度評量。在書本中有提到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將所有的人分成兩個人一組,有點像是快速約會,只不過這裡是快速回饋。每一組有幾分鐘時間按照「開始、停止、繼續」的形式互相給予回饋。然後再往下一輪,配對成新的一組。最後,全部的人圍成一圈,分享剛才獲得了什麼樣的回饋。

第二種是在餐廳舉辦,所有人在圓桌邊挑個位置坐下。依照圓桌輪流,每個人用「開始、停止、繼續」的形式給予一個人回饋意見,結束後再換下一個人。通常8個人會需要三小時,12個人可能會花五小時。

即使團隊成員夠成熟時,你還是會需要一位主持人,主持人必須確保所有的回饋都落在四大原則之內,如果有人越線,就必須及時介入。

後記:企鵝還是大象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這本書我重複翻了三四次,它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衝擊感持續在我心頭上環繞不絕。

Netflix 的成功絕非是偶然,它讓我看見另一種管理的思維,視每一個員工為成年人,去除大部分的控制,將規則盡可能趨近於零。而建立自由與責任文化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群對的人,提供信任的環境,充分讓他們自由發揮。

Netflix 藉由一連串的方法,不斷的提升人才的密度。例如尋找搖滾巨星,給予業界最高水準的薪資;主動了解員工的市場行情,在員工跳槽前自動幫員工加薪;利用留任測試,將不適任員工汰除,留下高績效的員工。

有位員工曾經問 Hasting:「企鵝會拋棄群體中虛弱或掙扎求生的個體,大象則是會為著虛弱個體,照顧他們直到恢復健康。你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選擇當企鵝嗎?」

Hasting 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呼之欲出:「我們付給員工業界最高的薪資,就是要確保他們是那個位置的最佳球員,這也是契約協議的一部分。所以,加入 Netflix 團隊的每一名成員,也等於認同我們追求高人才密度的做法。」

這也是為什麼 Netflix 不認為公司是一個大家庭,而是更像是一支職業球隊,身為教練的主管必須組建最佳的球隊,將表現不佳的球員汰除。這聽起來有點冷血,但也造就 Netflix 這麼獨特的企業文化。

《零規則》這本書提供給我很多的反思,當我們習慣於過去的舊思維、既有管理模式,在 Netflix 的這群人,嘗試零規則的管理模式,協助創意工作者能自由揮發且具有當責的精神。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