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注力》心得:用60秒時間,從聚焦問題轉移到解決方案

改變想法,就會改變行為;改變行為,就會改變結果。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請你調整呼吸閉上眼睛,在接下來的一分鐘內,算算看,你總共有多少的負面想法在腦海裡打轉。在平均出現5次的情況下,如果一天有16小時是醒著的,等於一天有4800個負面想法。

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的方式,就是如此。我的工作是否達成進度?我的健康是否有問題?我有沒有搞砸什麼事情?我們等待問題發生,儘管這麼做沒必要,也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我們還是這麼做。

如果只是懂我們習慣將專注力放在問題上是不夠的,付出真正的行動更為重要。《正向專注力》提出培養「解方導向專注力」(Relentless Solution Focus),簡稱為RSF。RSF心態就是60秒之內,用尋找解方導向的思考方式,取代所有的負面想法。

RSF心態是一套具體有效的三步驟程序,能訓練正常人獲得心理韌性,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以及績效表現。三個步驟分別是「辨識」、「取代」、以及「重新訓練」。

文章接下來就會以這三個步驟的重點跟大家做分享。

辨識(Recognize)

Alfonso Soriano是美國職棒大聯盟著名的打擊手,2002年擊出30支全壘打,同時成功盜壘30次。2003年又再次完成壯舉,並且各項打擊數字都排在聯盟前5名。這樣優異的成績維持了十多年,但是卻在最後一年成績暴跌,遭到球隊的解僱。

在職業最後,Alfonso Soriano心裡想得是「不成功的那些事」,上一次被三振、最近球隊表現不佳、守備傳接球漏球等等。嚴重到無法擺脫這種心態,嚴重到失去了比賽的愛與熱情,所以退休。

這種病叫做「以問題為中心的想法」(Problem-Centric Thought, PCT)的病,簡稱為PCT。PCT的心態是人們天生的習性,我們總是關注於問題,或是習慣做負面思考。

再加上「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的交互影響,讓PCT變得更加的嚴重。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了一台新車之後,突然發現到處都有同樣的車款型號?當你的焦點放在某件事情上時,你都會開始注意相同的事情,而且會越來越多。

就是像是你告訴自己:「不要想著一隻穿藍色跑步鞋的粉紅色大象」,然後,接下來的15秒鐘,你卻忍不住想著穿藍色跑步鞋的粉紅色大象。

因此,對抗PCT心態,第一步就是要辨識它。我們要理解事情會出錯,而且壞事真的會發生。而我們人類的心智模式,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假如我們聚焦在問題,就無法專注於要採取的行動,加以改善。

期望理論對於負面思考有效,對於正面思考也有效。假如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想著如何有效行事,就會有更多積極的表現,增加自信。最後,你務必要記住:「一定會有解決方案的,一定!」

Photo by Amanda Dalbjörn on Unsplash

取代(Replace)

「改變想法,就會改變行為;改變行為,就會改變結果。」

如果我們意識到PCT心態是人類的天性,那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將專注力從問題轉移到行動上呢?《正向專注力》提出透過「心智黑板」這個工具,可以訓練大腦,幫助我們聚焦在行動方案上。

想像大腦有塊心智黑板,中間畫了一條線,分隔「問題」與「解決方案」兩個區塊。

心智黑板(圖片來源:《正向專注力》)

問題就像是黑洞一樣,當我們越是專注在左側的問題上,我們就會越陷越深。這使得問題變得更嚴重,造成更大的問題,因為你專注的問題會擴大。

想要具備RSF心態,意味著你要能夠在60秒內轉移到心智黑板的另一側「解決方案」。任何問題,一定都會有解決方案,只要你努力的尋找。解決方案不一定要完美,只要比之前好就可以了。

作者提到在15年前時,第一次體會到心智黑板如何幫助他跳脫PCT心態。

當時他搬進新家,注意到庭園裡的草坪有一處枯黃草皮。但是當他望向鄰居的草坪,卻是既翠綠又茂盛。於是開始心想:「為什麼我的院子不像鄰居家的院子那樣又綠又漂亮呢?」

枯黃草皮的心智黑板(圖片來源:《正向專注力》)

於是作者不斷地問自己:「我能有何作為,改善這個情況?」幫助他不斷想出一個又一個的方法,雖然一開始的解決方案不斷的被自己否決,只要想辦法不停地尋找,就會找到解決方案。

無論返回問題那一邊多少次其實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要努力不懈地盡快專注在解方(最好在60秒之內)。

重新訓練(Retrain)

最成功的組織和個人,都會把最重要的事物列為優先處理的對象,把不重要的東西往後排。高度成功的人從來不會一天就做完所有的事,而是每天一定會完成當天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擁有RSF心態的話,就一定要有一套訓練與執行的策略才行。「重新訓練」你的大腦,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從強調問題,轉變成解方導向的想法。

因此,《正向專注力》提出「願景+貫徹=快樂」的成功架構。如果沒有一個架構可以依循,人就會不知所措,也會因為他們付出的努力時多時少,得到的結果也就反覆無常。

「願景+貫徹=快樂」的成功架構(圖片來源:《正向專注力》)

當今社會中,太多人以「忙碌很好」(Busy is great),不然就是「越多越好」(More is better)當成生活座右銘。在作者看來,這種生活模式真得是糟透了。

如果你有明確的願景,那麼,你現在做的每個決定都變得很重要。只要不是「你想要的」,都不值得你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想要發展策略計劃、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是哪裡,你最後抵達那裡的機率幾乎是零在這個架構裡,願景分成3到10年的「長期願景」,再加上12個月以內的「短期願景」。

有了願景之後,就要努力「貫徹」,直到實現為止。當你學會持續不斷地專注在達到成果所需的日常活動上,成果就會開始水到渠成。為此,我們可以設定「歷程目標」:為了達到你成果目標,每天一定要執行的事情。

書本裡有提到數個具體的例子:

成果目標:年底前減掉4.5公斤的體重。
歷程目標:每個禮拜進行五次30分鐘的心肺訓練。

成果目標:接下來這一年我要開發100個新客戶。
歷程目標:每天早上9點之前要主動打出三通電話。

當你每天一點一滴的完成「歷程目標」,就會更接近你的「成果目標」,就會達成你的「願景」,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感到滿足與快樂。

Photo by Surface on Unsplash

後記

這本書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在談論如果何從強調問題聚焦到解決方案;第二個部分談的是人生成功的架構。

第一個部分的概念其實很好理解,就是人天生就是有PCT的傾向,加上期望理論的影響,以問題為中心的思考變得更加的嚴重。具備RSF心態的人,可以在60秒之內,用尋找解方導向的思考方式,取代所有的負面想法。

我們不期待一開始就可以找出完美的想法,「完美是善的敵人」,我們只要堅持下去,每次找出的解決方案都可以比上一次多改善一點就可以了。

第二個部分關於「願景+貫徹=快樂」的成功架構,其實可以用 OKR 來幫助理解。「願景」就是「目標」(Objective),來自於我們的使命與願景;「貫徹」中的「歷程目標」就是關鍵成果(Key Results)。

當我們每天做的事情都符合個人制定的OKR,幫助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自然就可以帶來滿足與快樂。

另外關於這本書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在每個章節結束前,他都有一個「你需要採取行動的一件事」,裡面提供有趣的小工具,幫助你省思自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開書看一下,對你應該會有些幫助。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