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能好好記憶》你不是金魚腦,用對方法,提升你的記憶力|心得筆記

--

原文書名:REMEMBER: The Science of Memory and the Art of Forgetting
中文書名:一生都能好好記憶:哈佛神經科學家寫給每個人的大腦記憶全書,遺忘不是敵人,簡單練習,訓練記憶陪你走的更遠
推薦指數:★★★★★

不久前,我開車前往購物中心,預計跟朋友一起在美式餐廳裡聚餐。我把車停在購物中心提供的停車場後,通常這個時候,我會拍下所在樓層或是停車編號。但是,我看了看時鐘以後,發現自己快要遲到了,就衝衝忙忙的飛奔前往餐廳了。

兩小時後,我回到了這個諾大的停車場,走到了我以為的停車位置,發現車子卻不在哪裡。我在坡道上走來走去,從一層樓走到另一層樓,我不斷按著汽車遙控器上的解鎖鍵,希望車子可以閃個燈讓我知道它在哪裡。我越來越沮喪,它到底在三樓還是四樓?在 A 區、B 區還是 C 區?不記得了,我的車不見了,它消失了。

除此之外,我也常常忘記剛剛說的話、剛認識新朋友的名字、手機到底放在哪裡、起床的時候找不到眼鏡,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金魚腦,記憶停留在我的大腦裡只有七秒鐘,還是出現了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告訴我們「當你因為找不到眼鏡時而感到挫折時,你並不是失憶了。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而是那段記憶從來沒有形成。

對於你天天接觸的事情,如果你沒有特別留意的話,你還是不會記得。請看看下面這七枚美國的一分硬幣,上面印著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的頭像。其中六個是假的,但是你有辦法可以辨認出來嗎?你沒辦法確定,對吧?

記憶如何形成

我們想要記住某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要留意正在發生的事情。留意需要做到兩件事情:感知注意力。我們的記憶不是攝影機,能不斷捕捉接觸到的影像與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注意到的東西。由於你不可能留意所有的事情,所以你會記住發生在你面前的某些事情,記不住其他事情。

記憶的形成需要四個步驟:編碼、固化、儲存、提取。

海馬迴(hipocampus)是位於大腦深處的海馬狀結構,是記憶固化的關鍵。這代表什麼?海馬迴把你的記憶串起來,是記憶的編織者。發生了什麼事?在哪裡、什麼時候發生的?這是什麼意思?我對此有何感覺?

海馬迴把腦中不同部位獨立的資訊片段連接在一起,將它們編織成可提取的相關資料單元,當這個神經網絡受到刺激,人們就有了記憶。因此,要形成任何你之後能夠提取的新記憶,海馬迴都是必要的。如果海馬迴受損,你形成新記憶的能力也會受損。

海馬迴(資料來源

當記憶固化之後,會儲存在哪裡呢?其實它不在單一的特定區域,而是分布在大腦中記錄最初經驗那件事的地方。我們沒有專門的記憶儲存神經元或記憶皮質。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運動都可以對應到大腦中的區域。所以當我們記起某件事情的時候,並不是從某個「記憶銀行」中提取記憶,記憶銀行並不存在。

每當我們回憶某件事,就是在重新活化由我們經驗的各個元素編織成的資訊單元。記憶是一種聯想的尋寶遊戲,是一項重組任務,涉及到活化大腦許多不同但相連的部分。我們是重新回憶,而不是重播。提取記憶的過程是當記憶的某部分被刺激,接著觸發了整條記憶的迴路。

除了長期記憶外,還有別種記憶嗎?

工作記憶

除了我們熟知的長期記憶以外,其實在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有一個有限且短暫的容納空間,可以容納眼前的景象、聲音、氣味、味道、情緒和語言。這就是當下的記憶,也就是「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它一直在工作,努力維持你剛剛經歷和注意的事物一小段時間,無論這個資訊後來有沒有派上用場。

工作記憶不會為你保留上週、昨晚、甚至一分鐘前的事情,工作記憶幫助我們串連這個瞬間到下一個瞬間,讓我們能理解正在發生的事。它讓你能與別人對話、理解電影情節,以及在腦中計算12乘14。你就是靠工作記憶記住電話號碼或密碼,然後趕快在它們還未從腦中消失前輸入手機或電腦。

我們的工作記憶通常只有 15 到 30 秒的時間只能記住七件事情,上下的誤差範圍為 2。它是記憶的門戶,當下所有發生在你面前的細節中,那些成功抓住你的注意力,或是具有特殊意義或情感連結的事件,就能免於被工作記憶遺忘的命運,前往海馬迴,在那裡被固化成長期記憶。與工作記憶不同的是,長期記憶沒有保存期限也沒有容量限制。

肌肉記憶

我們還有一種超長期記憶,非常的特別。即使經過數十年,你都沒有做這件事情,當你重新做的時候,存在於肌肉裡的記憶被自動誘發,好似你從來都沒忘記過。

作者舉了自己的滑雪的例子,在二十幾歲時,她常到英格蘭滑雪。後來搬了家,又有了三個孩子,早已數十年沒有滑雪了。但是當她重新站上滑雪板固定器以後,本來對自己還有點擔心,卻不加思索的一路滑了下去。

我從高中畢業後就沒碰過直排輪了,我都快忘記極速狂飆的快感了,但是當我一站上直排輪,雙腳就很自在地往前滑了出去;大學時短期參加吉他社,畢業後工作好幾年都沒機會重新拿起吉他,前幾天,無意見在朋友家看到的吉他,隨意的波動吉他弦,竟也能邊唱邊彈五月天的「溫柔」。

因此,閒置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再次展現以前技能的能力被稱為「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透過重複和專注練習,我們可以把從前不相關的複雜身體動作串成一體,當作單一動作來執行,而非連續做多個獨立的繁瑣步驟。當一套固定的模式形成記憶後,我們就可以流暢快速地精準執行,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

但是「肌肉記憶」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一但你學會國標舞的舞步後,你的身體就會跳這種舞。感覺好像是你的手和腳都記得如何跳出這種舞步,但是舞步並不是儲存在你的肌肉中,而是在你的大腦裡。

而肌肉記憶形成,關鍵在於大量的專注練習才能被固化。透過不斷的重複可以讓記憶更牢固,可以更有效率地被提取。反覆地做練習,會改變你的大腦,然後大腦又會改變你的身體運用方式。

至於要經過多久的練習才足以改變大腦,並沒有確切的數字。作家葛拉威爾在《異數》中推廣「從新手到專家,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雖然這個概念被《刻意練習》的作者所推翻,並不是傻傻的訓練一萬個小時就能出類拔萃,而是投入大量、刻意的專注練習,有目標的增進自己的能力。

不過葛拉威爾說對了一件事:如果所處領域有著人們努力變成專家的歷史背景,想有卓越表現,就得長年投入及大量的精力,就算未必是整整一萬小時,也必定是非常可觀的時數。

語意記憶與情節記憶

根據記憶時間的長短,分為工作意義、長期記憶、肌肉記憶以外,還可以根據記憶的內容簡單分成兩種型態,分別是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和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語意記憶 vs. 情節記憶(資料來源: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

語意記憶

「語意記憶」是你學過的知識、你對生活和世界所知的事實,這是你大腦裡的維基百科。而且你無需記得學習時的細節,就可以回憶起這些資訊。語意記憶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知識,是與生活經驗無關的資料。

增進語意記憶的第一個技巧就是「重複」。作者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很喜歡去星巴克喝印度香料茶拉提,那裡的咖啡師一看到他走向櫃檯,就會開始調製,作者一句話都不用說。要記住作者的喜好很不容易:特大杯、熱的、壓兩下糖漿、換成椰奶、不加水、不要泡沫。作者發現咖啡師平均可以記起五十位客人的喜好,而創造這些語意記憶的共通點就是重複。

為了更有效率的學習新資訊,你不只要反覆讓大腦接觸到要學習的資訊,也要反覆從大腦中提取這些資訊。當我們在記憶九九乘法時,不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唸8乘3等於24;也要一遍又一遍地自問,8乘3等於多少?

當你測試自己,並獲得正確的答案時,你就在提取你設法學習的資訊,並透過回憶重新啟動該記憶的神經迴路,進而強化了記憶,使記憶更加牢固。如果只重讀你要學的東西,你就只是被動地反覆看到和接收到這些資料,卻都沒有提取這些資料,因此記憶不會被強化。反覆測驗勝過反覆學習

增進語意記憶的第二個技巧就是「賦予意義」。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只給西洋棋選手5秒鐘,看一個擺放26到32個棋子的棋盤,棋子放置的方式是根據真實的棋譜。然後,請他們在空的棋盤上重現剛才看到的棋局。選手們的記憶力有多好呢?西洋棋大師和特級大師平均可以在棋盤上正確地擺上16個棋子,新手只擺對3個棋子。這個結果並不奇怪。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把這26到32個棋子隨意排列在棋盤上,擺放的方式跟實際棋局規則毫無關聯,大師們就失去了記憶優勢,對棋子位置的記憶和新手一樣差。他們記得的棋子數,從16個降低到平均3個。大師們記憶的超能力,來自棋子位置代表的意義,他們的記憶力並沒有比較好。有意義的東西更好記憶。

你的大腦沒有興趣了解無聊或不重要的內容。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東西,就要賦予那些資訊意義,例如,記憶術的作用就是在賦予意義。

日本退休工程師原口證記住圓周率的111,700位數字,他會把數字轉換成音節,然後這些音節變成字彙,構成詳細、有意義、他可以描述的故事……外加上每天大量的練習。

記憶冠軍暨《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的作者佛爾(Joshua Foer)用另一種方法記憶資訊。他讓0到99每個數字各代表「某人」在對「某物品」做「某動作」,記住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後,他就可以把任意六個數字拆分成「某人在對某個物品做某件事」的場景。

情節記憶

發生什麼事的記憶、跟何時何地很有關的資訊,則稱為「情節記憶」,你會記得情節記憶,像是「記得我們前年去日本的時候」。情節記憶是與個人相關的,而且總是關於過去。

但是你會發現有的經歷終生難忘,有的經歷隔天就消失,完全想不起來,是什麼原因決定有些事情可以記得很久,有些事情卻馬上就忘記了呢?

你會發現被遺忘的人生經歷,它們的共通點都是例行公事。我們經常在做這些事,這些完全被遺忘的時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平凡、習以為常的事件。雖然用餐、盥洗、雜務和通勤占據我們清醒時大部分的時間,但長期而言會留下的記憶卻非常少。情節記憶對老是在發生的事不感興趣,我們不會記住尋常、典型或預期之內的事,這些經歷過了就忘了。

那我們會記得什麼?雖然我們的大腦很不擅長記得無趣、熟悉的事,卻非凡善於記住有意義、有情感以及令我們意外的事情。我還記得大女兒出生的那一天,2014年7月14日,那天我剛好正在看世界杯足球賽決賽,看到阿根廷球王梅西淚灑球場的樣子;對於我和太太在關島教堂裡的婚禮,每一幕都好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這本書有提出七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增進情節記憶:擺脫例行公事、暫時離開數位裝置,抬頭看看四周、好好感受、重新整理、寫日記、善用社群媒體、生活紀錄。

記憶會一直改變,不斷更新

Photo by Raj Rana on Unsplash

通常我們對於自己的記憶、自己看見的東西深信不疑,但是真得是如此嗎?

在美國的法庭中,近一半美國人相信,只要單一目擊證人的證詞,也就是憑證人的記憶,就足以將被告定罪。截至2019年9月,美國有365位被定罪的無辜者,透過DNA檢測獲得除罪。這些人中,大約75%是根據目擊證人的證詞被判有罪。也就是說,這些證人的記憶都有誤。

不是說所有的目擊證人描述的情節都是錯誤的,但是可以肯定的,部分的情節記憶是有錯的。每一次說出事情的過程中,無意間我們忽略了細節,這個縮減的版本就會存檔,覆蓋掉較完整的版本。當下一次我們談到這段記憶的時候,可能就會少一個情節。

但是情節記憶也可能擴增,被我們添加從其他地方拿來或借用的資訊。我可能會增加一項資訊、一些背景或詮釋、讓故事更動聽的修飾,或是從朋友那裡得知的新資訊。於是,這個新的細節就被嵌入我對這件事的記憶。

總之,你對過去事件的記憶可能是對的、可能完全錯誤,或是有對有錯。所以,下次另一半堅持他們記得發生的事,但是和你記得的故事不一致時,沒有必要爭吵。你會知道,你們兩人或許都曾在無意間把扭曲的資訊納入這個共享的記憶中,因此雙方都能試著接受事實,那就是你們永遠無法完整地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怎樣準備考試效果最好?

Photo by Nguyen Dang Hoang Nhu on Unsplash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很多準備考試的經驗,以下哪種方法更可以達到長時間的記憶呢?前一個晚上一口氣背起來,還是平均分散到七天,每天記一點呢?

如果學習的總時數相同,分散式練習勝過一口氣猛背。這叫做「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分次記住新資訊,讓海馬迴有更多時間固化學習內容。間隔式的學習也讓我們可以進行自我測驗,你很快就會看到,這樣可以顯著加強記憶的迴路。間隔式地記憶你要學的內容,你會記得更多,忘得更少。

這個概念讓我聯想到我在背英文單字使用的軟體「Anki」。Anki 是一個 Open Source,基於間隔重複的字卡軟體。通常我會在字卡正面輸入英文單字與例句,背面輸入對應的中文意思。當我有一組字卡以後,軟體會在每一天準備當天要複習的字卡,讓你每天規律的做複習。

無論是 Anki 或是其他的背單字軟體,他們都是基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的概念。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依據實驗的結果,你剛剛記憶的單字,20分鐘後只剩下58%,8–9小時後只剩下35.8%,2天之後只剩下27.8%,一個月之後只剩下21.1%。為了不要忘記,就需要不斷地複習和重複記憶之前記過的內容。

因此,你最科學的複習計畫應該要類似這個樣子:

第1天,完成記憶,當天再複習三次。
第2天,複習一次;
第4天,複習一次;
第8天,複習一次;
第15天,複習一次;
第30天,複習一次。

記憶完成後,總共複習8次,前後30天,你就基本牢固的記住了。背單字的軟體就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所設計的,每天推送你該複習的單字給你,幫助你能夠科學化的記憶,產生最大的學習效果。

我個人採用這個方法記憶英文單字,時間將近一年,覺得效果滿好的。過去,英文單字書對我而言,就是最棒的睡前助眠工具,背幾個單字,保證立刻入睡。有了數位的背單字軟體後,我可以利用零碎的通勤時間,拿出手機反覆的複習,的確,也幫助我多認識了很多的單字。

四個關於「記憶」的有趣問題

問題一:蘋果的商標可說是全世界最容易辨識、無處不在的圖像之一。你能否從上面九個圖形中,辨識出真正的蘋果商標?

在原始的研究中,85 名學生只有一名學生能頻記憶畫出完美的蘋果商標。只有不到一半(47%)的學生能夠正確辨識真正的正版商標。你覺得哪一個是正版商標?如果你選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答錯了,這九個都是假商標。大腦對於沒有意義的細節,是很容易遺忘的,蘋果商標的缺口在哪個位置、上方的樹葉往哪個方向,都無損於它身為蘋果商標的事實,你說是嗎?

問題二:我們經常性地把部分記憶的工作外包給輔助工具,例如 Google Search、行事曆、筆記本等。你會不會很好奇也很擔心,如果過於依賴這些外在的記憶輔助,而不是只靠大腦,記憶功能會不會惡化呢?

Siri 的共同創造者格魯伯(Tom Gruber)告訴我們:「你的電腦或手機只是你提取需要資訊的替代途徑。」即使我們很認真的把所有家人與朋友的電話號碼都記在腦中,我們的記憶力並不會因此而受惠;當我們把電話號碼記在手機裡,也不會使我們變笨。

我們完全不用擔心科技分擔記憶的工作。就如同我們依賴眼鏡來增強視力,那為什麼記憶力就不能依賴這些輔助的工具呢。即使是儲存在大腦中的美好記憶也不是完美的,比起依靠大腦保有記憶,透過當初用手機拍下的照片,通常幫助我們回憶更多的細節,也來得更可靠。

問題三:曾經遇到一題很難的數學問題,花了數個小時依舊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隔天醒來,數學問題自動就迎刃而解,這是真的嗎?

這的確是有可能。睡眠並不是被動、空白的無意識狀態,不是偷懶的休息時間,也不是浪費時間,更不等於不清醒的狀態。首先,我們需要睡眠,白天才能集中注意力。另外,睡眠時也會對新編碼的記憶按下儲存鍵,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固化新的記憶,睡眠不足會干擾記憶固化。

專價建議,我們每天都會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另外,小睡20分鐘就足以幫助你提升記憶力,又不會造成午睡太久後的昏昏沈沈。有時候你的記憶大幅提升、或是突然想通某題數學問題,不是因為持續的練習,而是這些人有充足的睡眠。是不是很神奇呢!

問題四:傳說中有人能記住從童年之後的的生活中幾乎每天發生的事無論是2001年9月11日,或是1986年的某個星期一,他們都記得住。

擁有超常自傳式記憶(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HSAM)的人(全世界確認的不到一百例)記得每天發生的事,無論那是特別或平凡的一天。對這些人而言,就算沒有驚訝、情緒或意義,每一天都像閃光燈記憶或初吻一樣牢記在心。

或許你會很羨模這種人,想要跟他們擁有一樣的超能力。但是很多擁有此能力的人卻感受到痛苦、覺得受到了詛咒。他們鉅細靡遺地記得生命中最糟糕、最痛苦的日子,分手、死亡、每個錯誤與悔恨、每次失落與羞辱。對這些人而言,他們獲得記住過去所有的能力,卻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後記

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我對於人體的機制或是大腦的運作,我都是相當陌生的,我很害怕書本中提到一大堆我看不懂的專有名詞,以及無法理解的文字內容。但是這本書不會,他的用字相當淺白,幫助像我這樣的讀者,也能夠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

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理解記憶力如何形成?根據時間的長短,可以分成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超長期記憶。根據內容可以分為語意記憶與情節記憶。當我們逐一了解以後,發現其實它們都有各自對應的學習方式。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理解,你會發現你其實不是「金魚腦」,只要用對了方法,人人都可以很科學的提升記憶力,幫助你做更有效的學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