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做得更少,但成效卻更好!

--

原文書名:The ONE Thing: The Surprisingly Simple Truth Behind Extraordinary Results
中文書名: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
推薦指數:★★★★★

如果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相同,為什麼有些人的成就似乎遠大於其他人?如果有多少時間就有多少成就,為什麼有些人用同樣的時間就換得多於別人的成就?事實上,你在每個時間點決定做哪一件事情,就會決定你最後會去到哪裡。這篇文章,跟你分享一本提升生產力的的好書。那就是《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希望幫助你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提高生產力的六個迷思

Photo by Andreas Klassen on Unsplash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網路上到處充滿提升生產力的文章,總是能成功吸引我們的眼球。但是文章的內容參差不齊,似是而非的論點,最後往往能讓你覺得耳熟能詳,開始信以為真,最後我們基於這些論點開始做出重要決定。

作者整理出追求成就最常見的六大迷思,摘錄如下:

1. 每件事情都重要:平等是個謊言,從 80/20 法則著手,找出少數中最重要少數來做。

2. 同時多功效率高:多工者心思混亂,同時做很多事,只是有機會一次搞砸更多事。

3. 嚴以律己:光有紀律不會成功。成功是養成做對事情的習慣。

4. 只要有堅持的意志,就會成功:意志力是有限資源,很快就會消耗光。

5. 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生活平衡是個迷失。要聚焦,就不可能維持平衡。

6. 眼高就是壞:想大事、放眼高處、大膽行動,可以擴張生活、成就更多。

其中我對於前兩項迷思特別有感覺。

待辦清單」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管理工具,因為「每件事情都重要」,所以我們把自己的需求與別人的期望都紀錄下來,也把瑣碎不重要的事情也都放在清單裡了。通常來說,80%的產出會取決於待辦清單中20%的項目,高成就人士反覆利用80/20法則,將最重要的項目萃取出來成為「成功清單」。兩者的差異不在於準備做什麼事情,而是優先順序。待辦清單通常很長,成功清單卻很短。

同時多功效率高」更是常見的錯覺。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同時做很多事情,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甚至即時回覆同事的訊息。研究發現,員工每11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整天約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從令人分心的事情中回復過來。我們的大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厲害,它無法同時專注兩件事。過去我也很自豪自己同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當我改變習慣專注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後,我發現我做得更快更好。

你呢?你也有作者提到的六個迷思嗎?趁這個時候,檢視一下自己吧。

以小換大的骨牌效應,找出你的第一張骨牌

Lorne Whitehead 的骨牌效應實驗

為什麼找到第一件事情那麼的重要?

作者引用1983年,Lorne Whitehead發表的一篇文章,他發現,倒下的骨牌不只能夠推倒許多東西,還能推倒比它大50%的另一張骨牌。在這個實驗中,利用合版做了8張骨牌,每一張都比前一張大50%,第一張只有2吋高,最後一張幾乎有3呎高。輕輕一彈,整排骨牌一一倒下。

在現實生活中,情況比較複雜些,沒有人會幫我們排好每一件事情。高成就的人每天會重新安排優先順序,找出第一張骨牌,然後專注地讓第一個骨牌倒下。成功如同骨牌一樣,它是循序漸進,而不是齊頭並進。當你每天成功推倒一張骨牌,日積月累下來,就可以發揮幾何級數的威力。

米開朗基羅曾說:「如果知道我必須多賣力才能有這樣的神乎其技,就或覺得我的作品一點也不神奇。

當你看見某個人博學多聞,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學來的;當你看見某個人技能高超,他一定是日以繼夜練習來的。成功的關鍵在於日以繼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次只要做好一件事情。

如何找出「第一件事」?

Photo by Yogendra Singh on Unsplash

1885年鋼鐵大王Andrew Carnegie對學生進行了一場演講「企業成功之路」,談到:

「成功的首要條件,也就是成功的秘密,是將你的精力、想法和資本集中在你經營的業務上…『別將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句話大錯特錯!我告訴你們,應該將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然後看好這個籃子。」

至於,我們如何找到這個籃子?如何找出「第一件事」?作者認為答案的品質由提問的品質決定。因此,他設計了一個有效的提問,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我能做哪一件事情,
做了之後,
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更容易,或者不必做?

第一部分「我能做哪一件事情⋯⋯」:這會激發專心一致的行動,「哪一件事」告訴你答案將是一件事,而不是許多事情。「能做」告訴你採取的行動是可能做到的。

第二部分「⋯⋯做了之後⋯⋯」:它是「只做某件事」和「為特定目的做某件事」之間的橋樑。讓你知道你必須更加深入,因為當你做了這麼一件事,就會發生別的事。

第三部分「⋯⋯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更容易,或者不必做?」:這代表,當你做了一件事,未達成目標而必須做的其他每一件事,現在都可以用比較少的力氣去做,或甚至不再需要去做。

可以將這個提問應用在「大格局問題」上,利用它發展來發展生活的願景,以及事業生涯或公司的方向;也可以將這個題用套用在「小焦點問題」上,每天清晨醒來時,問自己這個問題,幫助你聚焦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何為「第一件事」保留時間?

在行事曆上預約時段做你的一件事(圖片來源:《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如果每個人的時間都相同,為什麼有人可以賺得比別人多?如果兩者的差異在於如何運用時間,那麼,你認為你是用1年賺1萬美金的系統?1年賺5萬美金的系統?或是1年賺10萬美元或是50萬美元的系統呢?那我們怎麼知道是哪個系統呢?是不是看你賺多少錢就知道了呢。

作者發現,生產力高的人在同樣時間內可以做更多事情、取得更好的成果。因為他們總是把全部的時間投入最重要的事情,在那裡發揮生產力。他們為自己的「第一件事」預留時間,然後盡可能地保護這段時間,不受到任何打擾。

要如何不被打擾呢?答案是用「預約時段」的方法,能夠確保自己能投入足夠的時間,發揮最高的生產力。作者認為有三件事情是需要預約的,依序是:預約休息時段預約做「一件事」的時間預約計畫時段

關於這三件事,分享我目前的作法。

我是一個更重視工作的人,每年年底時都會剩下很多沒有使用的特休假。所以我要改變的是,在年初時,就預先規劃自己的休息時間,讓工作圍繞著我的特休時間,讓我的工作與生活更平衡些。

每天起床後,我會利用上班前的這個時段,思考當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麼?規劃自己當天要怎麼過。為了避免打擾,我甚至會在行事曆上預約自己的會議時間,讓自己有一個完整連續的時段,可以專注在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每個週日早上,我也會透過子彈筆記,規劃當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並且將它拆成多個可執行的小任務,分配到每一天去執行。

我們每天總有許多的事情會讓我們分心,作者認為只有將「不容許任何事情和任何人使我分心,不去做我的一件事」當成座右銘,預約時段才可以發揮功效。

總結:打造你的「不做清單」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巴菲特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被視為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能有這些成就,並不是因為他做得比別人多,而是他做得比別人少。他曾經這麼說:

成功人士與非常成功人士之間的差別在於,超級成功的人士懂得對大多數的事說不。

我們的人生有許多的事情想要做,但是多工並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唯有盡全力找出所有不需要做的事情,打造你自己的「不做清單」,聚焦在最後剩下的一件事,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