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盲點思維》心得: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

三個改變思維的方法,從士兵變成偵察兵,幫助你做出更好的判斷

--

「為什麼你會認為你是對的 — — 儘管你是錯的。」

這句話是來自於TED的一則影片標題,這部影片吸引將近700百萬人收看。演講人「Julia Galef」以19世紀法國的軍事間諜案開始,說明人類迥然不同的兩種思維模式:士兵心態與偵察心態。

想像一下,當你的堅信的信念受到質疑時,「 你們想要捍衛你們的信念? 還是你們想要盡可能清晰地看這個世界?」

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會是後者,想要知道什麼才是真的,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們欺騙了我們自己,其實我們都是用前者方式在思考,因為它是人類預設的思維模式。

這部影片是萃取《零盲點思維》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在看書前,不妨先聽聽作者是怎麼說的?

為什麼你會認為你是對的──儘管你是錯的

這本書在說什麼?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會自我欺騙,我們會合理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當我們希望一件事是真的時,我們會自問:「我能相信它嗎?」,以尋找一個接受它的理由。當我們不希望某事是真的時,我們會問自己:「我必須相信它嗎?」,以尋找拒絕它的藉口。

但是有時候,我們又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樣子。它會驅使我們誠實地問自己一些問題:「這是真的嗎?」、「我在那場爭論中有錯嗎?」、「值得冒這個險嗎?」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有時我們對自己隱瞞真相,有時卻又勇於追求真相。

《零盲點思維》對人們思考的方式進行分類:「士兵心態」(soldier mindset)與「偵察心態」(scout mindset)。過程中,不是用大量的證據證明你錯了,而是試圖和你一起找出真相。幫助我們如何不自我欺騙,並使用偵察心態思考問題。

士兵心態

我們預設是處於「士兵心態」,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試圖捍衛自己的觀點。所以當有人挑戰他們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威脅,其他的信息或者想法是我們的敵人, 我們想要把它們打倒。

關於士兵心態的難處在於,儘管我們很容易從別人的身上發現,但是卻很難從自身感覺到。我們在討論議題時,總是覺得自己是客觀、公正、就事論事的討論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信念,有充分的根據,支持我們相信它。我們對自己的信仰感到安心,從來不會質疑是否有漏洞,或是否決自己的想法。

當信仰受到他人的挑戰,我們會主動尋找更多的證據來佐證、鞏固或支持我們的立場。時間一久,我們的信仰就變得更加的堅定。我們死守著自己的觀點不變,就像士兵躲在戰壕裡,躲避敵軍齊射的戰火。

當我們認為立場站不住腳,想要改變自己的信仰與論述時,會讓我們極度的不舒服,就像在戰場上投降一樣,甚至是賠償割地。

生活上處處可見士兵心態的例子:

當有同事把事情搞砸了,那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但若是我們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一切都是因為時間不足或是同事扯後腿。

當對方政黨的其中一名立委違法時,就足以證明整個政黨的腐敗;但是當自己支持政黨其中一名立委違法時,我們相信這是個案,只證明單一個人的腐敗。

買入的股票上漲時,一切因為自己做了好決定;買入的股票下跌時,一切因為市場環境不佳,安慰自己股票是長期投資,只要不要賣,奇蹟自會來。

士兵心態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就像是許多相信地球是平的人,即使這麼多的證據擺在面前,他們還是把頭縮在戰壕中,相信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確的。

那是不是有另一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呢?

Photo by British Library on Unsplash

偵察心態

想像一下我們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一個偵察兵的角色。偵察兵的角色不像士兵一樣,需要進行攻擊或是防守。偵察兵的主要任務是要走出去,畫出戰場的地圖。遠方是否有一座山?河上是否有橋可以讓部隊通過?我們的危險、機會在哪裡?我的情報是否正確?

例如偵察兵遠遠地看見河上有一座橋,但是這座橋是真的存在嗎?這座橋是否可以讓部隊快速通過?而不是自欺欺人,在地圖上畫了一座不存在的橋。擁有偵察心態意味著,你會希望你的「地圖」,也就是你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能夠盡可能的準確。

當我們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做一個樂於接收真相的人,別人才會願意誠實以對。我們來看看幾個偵察心態的例子:

在婚姻關係中,你想讓你的伴侶告訴你存在於你們關係中的任何問題。

在員工大會上,你認真傾聽員工提出的任何建議,而不是舉辦一個摸頭的員工大會。

當股市的結果與我們的預期不相符時,認真的覆盤,檢討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假設,根據經驗,不斷的調整投資的策略。

當然,偵察兵繪製出的「地圖」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理解自己的局限性,找出地圖上可能出錯的區域,使得手上的地圖盡可能的準確。

此外,為了應對新的信息,我們做好隨時改變自己想法的準備。在偵察心態中,沒有所謂信念受到「威脅」這回事。如果發現自己某些地方做錯了,只要將地圖畫得更準確即可。

Photo by Mael BALLAND on Unsplash

改變慣性的思維

在現實中,沒有人是絕對的士兵,或是絕對的偵察兵。我們的思維會隨著時間和環境而改變。在大多數時,我們更像是士兵和偵察兵的混合體。

那是不是有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趨近偵察兵的思維呢?這本書中提到了三個主要的方法:

第一個是學會如何犯錯。

超級預測員在預測事情時,不會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模式,而是以灰色中間區域來看這個世界。「我有80%確信移民對於經濟有益處。」「我預測明天的股市70%會下跌。」

他們的想法不會每天劇烈的180度反轉,而是在獲得新資訊時逐步的修正自己的預測值。當預測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這可以幫助他做更好的預測;當投資者發現自己犯錯後,這可以幫助他進行更好的投資。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出錯不不意味著做錯事。這不需要自我撻伐,而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新想法只是讓事情變得更好或是更符合現狀,並不意味著先前的想法是不好的,甚至是失敗的。

第二個是保持好奇和困惑。

達爾文自從發表《物種源起》以後,對於如何解釋孔雀尾巴感到困惑,因為漂亮的尾巴不會為孔雀帶來更高的生存競爭優勢。後來,他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自然淘汰不是塑造進化的唯一力量,漂亮的尾巴或許傷害了生存的機率,但是對異性具有吸引力,提升孔雀的繁殖機率。對於孔雀來說。後者或許比前者更重要。

使達爾文感到不安的羽毛使得他的理論更為的牢固,使得近年來,大多數的人都同意達爾文提出的自然淘汰理論。

因此,我們改變想法的能力取決於當世界與你的期望相違背時,你是如何做出反應的。先向自己承認你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接著考慮其他可能的解釋。

保持困惑顛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要忽略與你意見不同的想法,而是要對他們感到好奇。不要認為他們是不合理的,而是想想他們可能是對的,可能是完整偵察兵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第三個是逃離回聲室。

你可能聽過類似的建議:「聆聽對立的意見很重要!逃出自己的回聲室!擺脫你的過濾泡泡!這就是如何拓展視野和改變想法的方式。」

作者表示這個建議是沒有用的,我把書中的例子轉換成台灣的版本。這個實驗招募了一位深藍和一位深綠的支持者,在他們同意下,他們互換一週的媒體觀看清單。

當深藍支持者收看綠色色彩的媒體時,每個人都意識到「對立面」比他們以前認知的更加偏激、不準確和刺耳。當深綠支持者收看藍色色彩的媒體時,即使他設法堅持一週,但是他在實驗中途就放棄了。

那麼,聆聽對立面的聲音沒有用的話,那怎麼辦呢?

作者認為可以「傾聽你認為講理的人」、「聆聽與你有共同知識基礎的人」或是「聆聽與你同隊的成員」,因為你跟說話的人是有一些連結在,與你是有信任基礎的,通常來說,你會更願意聽聽看他們在說些什麼,嘗試理解不同的聲音。

Photo by Ravi Roshan on Unsplash

結語

這是一本講述自欺欺人的一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實事求是地看待這個世界。「 你們想要捍衛你們的信念? 還是你們想要盡可能清晰地看這個世界?」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士兵心態早已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都不完美,但是當你發現自己的士兵心態時,應該要為自己的注意到而感到自豪。當我們有更多的覺察,就能幫助自己開始做改變。

因此,我們的目標可以放在循序漸進地從士兵變成偵察兵,而不是期望自己一夕之間就成為百分之百的偵察兵。藉由選擇做少一點像士兵、多一點像偵察兵的行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