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寫》心得:為什麼你寫的文章沒人看?

整理三個超容易犯的錯誤,寫作從提升心態開始

--

我們都想寫出好的文章,但是很多人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錯了。我們書寫的目的,不是要為了得到其他人的稱讚、博得其他人的眼球,我們的目的應該是很單純的,就是為自己而寫。自己應該是文章的第一個讀者,如果內容連自己都不喜歡,又如何吸引到起他人喜歡呢?

《為自己而寫》不是一本「寫作技巧」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寫作心態」的書。很多人在寫網路爆紅文時,卻忘了我們一開始寫作的初衷。看完這本書後,我整理出三個「為什麼你寫的文章沒人看」的理由,希望對你有一些幫助與啟發。

  1. 搞錯文章的定義
  2. 心態不正確
  3. 文章內容缺乏感動

第一個理由:搞錯文章的定義

Photo by Roman Kraft on Unsplash

在早些時候,我們只能從報章雜誌中閱讀文章,這些文章大多也是從專業寫手所撰寫出來的;自從網路的興盛開始,每個人都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平台上寫些文字,例如FB和Twitter的短文章、Medium和方格子的長文章。雖然平台各有不同,但是舉凡你在網路上閱讀得到的文章,有90%都是「隨筆」。

那麼,「隨筆」又是什麼呢?
你可能會這麼想「隨性寫出來的文章?」「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為自己而寫》是這麼定義「隨筆」:事象與心象交會所激盪出的文章。「事象」也就是所見所聞,還有知道的東西。這世上一切人、事、物都是「事象」。內心被現象觸動,萌生想寫的心情,那種情緒就是「心象」。你的文章兼具這兩者,才稱得上是一篇隨筆。

如果文章是專門描寫「事象」,我們稱呼為「報導」或「採訪報告」,主要用第三方客觀的角度描述這件事情;如果文章是專門描寫「心象」,我們稱呼為「創作」或「虛構作品」,憑藉著作者的想像力,創造出的作品。

為什麼你寫的文章沒人看?很可能是你搞錯文章的類型。

就如同看電影前,我們會去看影評得知這部電影好不好看。如果影評只是單純摘要電影的內容,那我直接看影片簡介就可以了;如果這篇影評只是單純抒發作者的心情與感觸,我可能在看電影前無法產生共鳴。

因此,在寫文章前,要先搞懂文章的類型。如果是以隨筆為主的話,必須拿捏事象與心象的比例,才能寫出吸引讀者的文章。

第二個理由:心態不正確

Photo by Ahtziri Lagarde on Unsplash

支持每人持續寫作的理由可能都不大一樣,有的人想要增進寫作技巧、成為專業寫手、靠寫作謀生、寫出網路爆紅文等等。這些想要變厲害變有名的想法都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即使如此,我們寫得文章還是沒有人看。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怎樣的寫作心態才是正確的呢?

答案就在書名「為自己而寫」。

大部分的寫作書翻開第一章,都是告訴我們「請明確界定閱讀的人是誰再寫」。但是,作者可不這麼想,他認為寫作可以不用預先設定目標讀者,因為最先閱讀那篇文章的,毫無疑問的是自己。我們必須是自已的最大粉絲,只有自己覺得有意思,這種文章才要存在的價值。如果文章連自己也不喜歡,其他人沒有理由會喜歡。

每個人都有很多喜歡做的事情,例如追劇、聽音樂、旅遊等等,寫作通常很難排在第一位。既然寫作這麼痛苦,又要花那麼多的時間,想要想要透過寫作來獲得認同是非常不划算的。如果想要變得有名,錄一段短視頻放在Tiktok、成為YouTuber為目標等,或許更乾脆點。

更殘酷的是,對於多數人而言,「誰寫的」文章比「文章內容」還要來得重要。作者舉了宇多田光吃豬排的例子,如果是宇多田光寫了「好好吃的炸豬排定食八百四十圓」的文章,應該會有數百萬的人按讚,應該會有數十萬的留言。如果追求的是寫出網路爆紅文,倒不如讓自己變得有名,這樣來得直接些。

因此,我們應該要捨棄「想要清楚界定目標讀者」、「想要被很多人閱讀」、「想成為有名的專業寫手」等誤解。只要自己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文章,這就是一種幸福。

第三個理由:文章內容缺乏感動

Photo by Oleg Illarionov on Unsplash

寫作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可以抒發內心的情緒。文章的主題大多是你感興趣的,所以你才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寫文章。

舉我自己的例子,在工作方面,我可能會被分配到需要研究的主題,然後寫一篇技術文章;在閱讀方面,當我看完一本書,我會試著將輸入轉換成輸出,寫一篇讀書心得。但是有時候會遇到無趣的研究主題,或是這本書對於我的收穫與感動是比較少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文章的對象是沒有愛,如果硬著頭皮寫作,真得是非常的痛苦。

幸好,作者以自己長年在廣告文案公司的經驗,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

他提到在撰寫文章之前,需要對文章的對象進行調查,調查過程中找到潛藏「愛上的契機」以及尋找「愛的是哪裏」的作業。要是做不到,就會一直痛苦下去。

「愛上」對象的方法有二:
A: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找出「這裡可以愛上」的關鍵。
B:大致過目,從覺得「這裡好像能愛上」的關鍵資料深入挖掘。為了強化本身論點,將好材料收集齊全。

當我們收集完素材後,我們需要在寫作的「瞬間」對文章對象產生滿滿的愛,用全力傳達出我所愛的部分的心情書寫才行。如果文章的核心缺乏感動,就失去書寫的意義了。

實際案例

作者「田中泰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雖然他任職於廣告文案的公司,但是開始嶄露頭角的契機卻是在電影評論上。一開始,他偶爾會在推特上,簡短發表看過的電影感想。大約在兩年的時間內,累積了二十篇的電影評論。開始寫影評時並不是基於「想讓很多人閱讀」的心情去書寫,只是單純有興趣,想要「為自己書寫」而已。慢慢的建立起好的迴響,讓更多的電影評論媒體來邀稿,於是又一篇一篇的寫下去。

總結

從三年前,我開始養成閱讀習慣,也開始嘗試輸出讀書心得。我一直抱持的初衷就是,想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點什麼的心情,想要在未來回頭看自己文章時,會覺得這篇文章很有用。簡單來說,就是為自己而寫的文章。

本篇文章從書本中整理出的三個常見的誤區,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讓你用心寫的文章可以被看見。

  1. 搞錯文章的定義:找到定位,確認你寫的文章類型。
  2. 心態不正確:回歸初心,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而寫。
  3. 文章內容缺乏感動:在一瞬間找到愛的素材,全力表達你的愛。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