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心得筆記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

原文書名: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推薦指數:★★★★★

作者介紹

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學家及企管大師,20歲時他就立志要教導別人正確的思考方法,對於傳播正確的觀念抱著極大的狂熱,可以一天只睡三個小時,奔波世界各地發表演說,亦曾於 2006 年 10 中旬訪問台灣。

他創立「高德拉特學會」,於全球廣設分部訓練 TOC 人才,輔導對象除了通用汽車、波音飛機等大企業外,還包括教師、美國空軍將領等各行各業。

他的第一本企管小說作品《目標》大膽地藉著小說的手法,說明如何以近乎常識的邏輯推演,解決複雜的管理問題。本書一炮而紅,長銷近三十年,並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譽為最成功的一本企管小說。

繼《目標》之後,他還寫了暢銷書《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仍然不足夠》。

背景故事

Photo by Elevate on Unsplash

作者高德拉特透過小說體裁,敘述一位受過專業技術訓練的廠長羅哥,一開始,工廠面臨營運不佳和即將關閉的困境下。藉由物理學家鐘納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式,幫助羅哥設定正確的工廠營運目標,藉由限制理論方式,確認瓶頸並且持續改善。

讀者隨著高潮迭起的故事發展,逐步體會:複雜的解決辦法是行不通的,問題愈複雜,解決的辦法就要愈簡單;這是本書要介紹的「限制理論」:用一套簡單明瞭得近乎常識的邏輯推演,解決複雜的管理問題。

人物介紹

羅哥

白靈頓工廠廠長,面對公司業務和家庭雙重壓力,工廠存貨過高,但訂單大部分是延誤交貨,上級給他三個月的時間來轉虧為盈,否則準備官場。長期加班,無法兼顧和老婆的關係。

鐘納

物理學家,也是研究製造業組織的科學家,羅哥以前的物理老師。搭飛機時相遇,恰巧聊到羅哥的事業部門,並以蘇格拉底思考的對談,默默引導羅戈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茉莉

羅哥的太太,厭惡羅哥從小生長的白靈頓小鎮,羅哥自從面臨工廠即將關閉壓力後無暇照顧家庭,漸漸對羅哥冷淡,兩人育有子女大衛和莎郎,藉由茉莉與羅哥之間的關係,描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什麼是目標?

Source: http://birdsofpreycentre.co.uk/product/archery-crossbow

在經營工廠的時候,經常陷入一個迷失:讓所有的人員和設備都不斷地工作,不停地想辦法催趕產品出門;無事可做的時候,就製造一些工作出來;當我們製造不出工作的時候,就調動人員;而當我們把人員調來調去,但他們還是無事可做的時候,我們就裁員。

你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在工作,遊手好閒的人是少數例外,幾乎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工作,但是我們的工廠卻不賺錢。

到底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人不間斷的工作還是讓工廠賺錢,這個答案顯而易見,我們的目標當然是賺錢,生產產品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能幫助我們了解公司是否賺錢的三個重要指標:淨利、投資報酬率、現金流量。這就是目標:我們要靠提高淨利來賺錢,同時也要增加投資報酬率和現金流量。

三大指標:有效產出、存貨、營運費用

Source: https://maaw.info/ArticleSummaries/ArtSumTheGoal.htm

對於工廠的員工而言,生產線上發生的事情和公司賺了多少錢,只是一個很模糊的關聯。然而,要表達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我們可以設定相同的目標,但是可以用同的方式來敘述,而這些敘述都和「賺錢」這兩個字意思相同。

這套衡量指標一方面能充分表達出賺錢這個目標,另一方面也能讓你發展出工廠的基本營運規則。這套方法共有三個衡量指標,就是有效產出(throughput)、存貨(inventory)和營運費用(oprational expense)。

有效產出就是整個系統透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率;存貨就是整個系統投資在採購的金錢;營運費用就是系統為了把存貨轉為有效產出而花的錢。

生產瓶頸

Photo by Aron Visuals on Unsplash

我們現在明白,不應該單獨考慮每個部門,試圖發揮他們的最大效率。我們應該做的是,讓整個系統發揮最大的效率,有些資源必須比其他資源產能更高。

我們應該區分工廠中兩種不同的資源,一種稱為「瓶頸資源」,另外一種就是「非瓶頸資源」。任何資源,只要他的產能等於或少於他的需求,就是瓶頸。而非瓶頸是指產能大於需求的資源。

我們不應該在產能和需求之間求取平衡,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產品於工廠中的流量和市場需求之間,求取平衡。簡單來說就是「要平衡流量,而不是產能」,也就是通過瓶頸的流量應該等於市場的需求。。

瓶頸不一定都很壞,瓶頸只是你們所面對的現實罷了。我們找到瓶頸在哪裡之後,可以利用瓶頸來控制通過系統和進入市場的流量。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瓶頸在生產流程中的位置,那麼也許我們可以提高它的產能,把它變成非瓶頸。

常識管理

Source: Andersons

鐘納引導我們發展出來的解決方案,本質是什麼呢?這些解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 — 都很符合一般常識,也直接呼應我過去所學到的一切。

假如不是因為我們必須殫精竭慮,才能找到解決方案,我們會有足夠的勇氣實施這些方案嗎?很可能不會,假如不是源自於我們在辛苦掙扎中所獲得的信念,也就是在過程中發展出來對問題的責任感,我不認為我們會大膽的實施這些方案。

我們心裡都有些疑問。這些解決方案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是過去多年來,我們的做法卻恰好背道而馳。而且其他的工廠到現在還堅持這種過時的、毀滅性的做法。或許馬克吐溫說得對:「常識其實一點都不平常。」

限制理論(TOC)

Source: MBA082: Addressing Bottlenecks with Theory of Constraints

主張一個複雜的系統隱含著簡單化。即使在任何時間,一個複雜的系統可能是由成千上萬人和一系列設備所組成。但是只有非常少的變數或只有一個,稱為限制,它會限制(或阻礙)此系統達到更高的目標。

限制理論的思考程序可協助答覆專注於改善時的主要問題:

1. 什麼要改變?
2. 要改變成什麼?
3. 如何造成改變?

限制理論的聚焦五步驟:

步驟一:找出系統的瓶頸(畢竟我們當初辨認出熱處理鍋爐和 NCX-10 是工廠的瓶頸,並不大困難。)

步驟二:決定如何利用瓶頸(這部分很有趣。例如,機器不應該在午餐時間休息等等。)

步驟三:根據上述的決定,調整其他的一切(確定每件事情都能配合制約因素的節奏,例如紅色和綠色標籤等等。)

步驟四:把系統的瓶頸鬆綁(把舊機器找回來,回復不那麼「有效」的舊生產線⋯⋯。)

步驟五:假如步驟四打破了原有的瓶頸,那麼就回到步驟一。

後記:優雅的限制理論

Photo by George Kroeker on Unsplash

過去對於高德拉特有些錯誤的印象,以為經典書籍都會比較艱澀難懂,看完《目標》以後,有一種震撼的感覺,恨不得早個幾年與作者交個書本的知心朋友。前一陣子閱讀《鳳凰專案》,這本書也是採用小說的方式,闡述在 IT 產業裡發生的一個有趣故事,《鳳凰專案》是一本致敬《目標》的書籍,因為這個緣故,讓我開始了《目標》之旅。

這本書最令人驚艷的地方是,透過小說鋪陳的手法,把「限制理論」慢慢的帶出來。故事的主人翁羅哥經營一家營運不佳準備關閉的工廠,挽起袖子,與員工一起識別出瓶頸,接著改善瓶頸,當瓶頸轉移的時候,持續不斷重複做一樣的步驟,因而找到一個固定的解決問題方法,也就是「聚焦五步驟」,讓改善的流程標準化。

如果從另一個高度來欣賞限制理論,我會說他很簡單、很優雅,只需要普通的常識就可以理解它。我們的目標是全局優化,當我們識別出瓶頸時,想像瓶頸是一個槓桿點,只要輕輕地舉起這個槓桿點,就會大幅度優化整個系統。

我們最怕的就是見樹不見林,眼裡容不下讓員工閒置,逼迫員工找事情做,找不到事情做就抽調人力,讓每個人都不間斷的忙碌,這樣的方式的確做到了局部優化,讓單位成本下降,看似效率最大化。但就像書本說的「讓每個人都忙碌的工廠,是最沒有效率的工廠」,你會發現工廠到處都是堆積如山的在製品,成品來不及製作,訂單不斷的延遲。

過去,接觸過許多關於「精實生產」的概念,可以參考這篇筆記《豐田模式》,精實生產幫助豐田汽車奪下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相較於「限制理論」,它有 14 項原則,要一次套用這麼多的原則,很可能就會有點手忙腳亂。相較之下,「限制理論」顯得相當優雅,目標很簡單,全局優化避免局部優化,透過瓶頸改善系統,幾乎一句話就可以涵括核心概念。

《目標》是一本企管類的小說,也因為小說的緣故,並沒有很嚴肅的討論「限制理論」,算是一本入門書,讓大家感受限制理論的威力。作者其他的作品《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仍然不足夠》,會針對限制理論繼續地展開,期待和作者做個深度交流的朋友。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