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心得筆記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

推薦指數:★★★★★

找對天賦,不如找對方法!

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份,在「刻意練習」!

從古至今,人們多認為無論身處哪個領域,潛能難免受限於天賦。學鋼琴的人比比皆是,卻只有具備天分的人才會成為真正偉大的鋼琴家或作曲家;雖然每個還自在學校都會學習數學,但僅有少數人成為數學家、物理家或工程師的本事。

根據這個觀點每個人生來都有一組「固定」的潛能(請想像成一個固定容量的杯子) — — 音樂潛能、數學潛能、運動潛能、商業潛能 — — 我們可以選則開發(或不開發)其中的任何一項潛能,但無法將任何一項潛能發揮得超出極限(無法把任何一個杯子真得滿出來)。因此,教導或訓練的目的變成幫助個人將潛能發揮到極限 — — 盡可能把杯子斟滿。這意味某種預設限制的學習方式。

Source

不過,現今發現沒有所謂的預定能力。人的大腦有適應力,而訓練可以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 — — 例如完美音感。這改變了遊戲規則,因為學習現在變成一種創造能力的方法,而不是引導個人發揮固有的能力。根據這個新發現,人天生的潛能不具極限,潛能反而是一個可以擴張的容器,由我們一生做的各式各樣的事情塑造而成。學習不是一種達到潛能的方法,而是發展潛能。

只讓你「學會」的「天真練習法」

Photo by Ben Hershey on Unsplash

你看電視轉播的網球賽看出興趣,也可能是有在打網球的朋友希望你加入,於是,你買了球衣、球鞋、球拍和球。但是你對網球一無所知,連球拍的握法也不清楚,所以就花錢請教練上了幾堂課,或者要求朋友帶你入門。接著自己練習一陣子後繼續上課,然後又自行練習,雖然技巧有限,但是和大家都打得很開心。漸漸的,失誤很少發生,你也越來越善於應付各種擊球方式,現在,可以稱得上會打網球了。

到了這個階段,你就算對自己的球技不完全滿意,卻也難以再進步,因為簡單的部分都練熟了。不過,你很快便發現,無論和朋友對打得多頻繁,就是有難以克服的弱點。例如,每次要回擊朝胸前飛來的旋球時就是會漏球,讓你十分沮喪。然而,因為不是很常有這種狀況,總是沒機會刻意改善,所以,你也就「動作自然」地在同一種狀況下一次又一次的漏球。

人在學習任何技能時幾乎都採用同一套模式:先設定大概的目標,接著從老師、教練、書籍或網站學習一些操作方法,練習到可接受程度,讓這項技能慢慢內化成自然。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

「目標練習法」就是有目標的練習

Photo by Emily Sea on Unsplash

「天真練習法」期望反覆做某件事情就可以帶來進步。就彈啊,然後試著不要彈錯音符;就揮棒/揮拍/揮桿,然後試著打中球啊;就聽著長串數字,然後努力記下來啊;就研讀數學題目,然後試著解題啊。相較於天真練習法,目標練習法更有目的、更認真思考、更聚焦專注,尤其具備以下幾項特質:

目標練習法的四大特質

1. 有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目標練習法說穿了就是利用聚沙成塔的方式達到長程目標。關鍵在於將「進步」這樣的總體目標化為可以努力去做,並實際可預期改善程度的具體目標。

2. 講求專注

不全神貫注於任務之上,恐怕難有進展。

3. 需要意見回饋

知道自己是否下對功夫很重要,若用錯方法,也得明白錯在哪裡。一般而言,無論目標為何,我們都需要意見回饋好找出弱點和其中癥結。缺乏自身或旁觀者的意見回饋,就無法了解必須加強的項目,以及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4. 要求跨出舒適圈

不走出舒適圈,就不可能進步。離開舒適圈意味著嘗試之前做不到的事。有時克服新挑戰不難,可以繼續往下一關邁進;但有時會完全碰壁,彷彿面對不可能的任務。

Source: Why Gett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Is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For Your Career

如何突破瓶頸

目標練習法隱藏的關鍵之一,就是設法克服障礙,找到出路。一般來說,克服障礙之道不在於「更加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也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克服障礙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以不同方式應對。

「目標學習法」其實還不夠,我們需要「刻意練習法」

Photo by Elijah M. Henderson on Unsplash

儘管人通常可以透過專注練習、跨出舒適圈而進步到某個程度,想成功卻不僅於此。在討論刻意練習法以前,我們需要先知道「心智表徵」

什麼是心智表徵?

心智所能處理訊息的內在描述。它是一種心智結構,對應著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或是任何出現於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

以視覺意象為例,一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許多人立刻在心中「看見」那幅畫的影像,浮現的影像便是他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心智表徵。有些人的表徵比較細膩、精確,例如可以說出背景細節、蒙娜麗莎坐在何處、髮型和眉型等。

Source: 哪一幅是你腦海中的蒙娜麗莎?別再相信「1 萬個小時的練習」了!

所有心智表徵的共同點是:儘管短期記憶有限制,人卻能運用心智表徵快速處理大量資訊。事實上,心智表徵可被定義為一種概念結構,目的是避開短期記憶對心智運作過程的限制。心智表徵人人都有,也都在使用,頂尖專家和一般人的分野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專家透過多年的練習發展出極度複雜精細的諸多表徵,以因應他們可能在自身領域中遭遇的種種狀況。

刻意練習講求的正是發展出種種「更高效率」的心智表徵,讓你可以運用於你正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

史蒂夫・法隆接受長串數字記憶訓練時,發展出日益精細的方法來登錄數字,也就是建立了心智表徵;倫敦計程車司機受訓者藉由在心中勾勒出越來越精細市區地圖 — — 亦即建立心智表徵 — — 學習在室內任兩地間有效率的移動。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

第一,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佼佼者的表現水準和新手有極大差距。

第二,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或是以該領域頂尖專家的經驗為師。

目標練習費盡心力鞭策自己進步,刻意練習除了有目標,還掌握資訊,尤其能化頂尖專家的成就為知識的標竿,了解這些佼佼者為何能站上巔峰。刻意練習等於是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標練習法?。

簡單來說,刻意練習法具有下列特色:

  • 培養的技能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已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 只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表現的某個面向,而不能只設定模糊的整體改善目標。
  • 是「刻意」進行的,也就是必須全神貫注,有意識的行動。
  • 包含意見回饋,並根據改回饋調整努力方向。
  • 既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也仰賴心智表徵的運作。
  • 必須著重該技能的特定面向,苦力改善;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一步一步的改善最終會打造出專家級的表現。

沒有老師怎麼辦?

漫不經心重複同一件事情毫無助益,重複的目的在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於加強弱點,嘗試以不同方式改善,直到找出最佳策略為止。

想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有效練習一項技能,建議記住三個重點: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將技能分成可以有效重複練習和分析的幾個部分,確定弱點何在,並找出解決辦法。

「一萬小時法則」其實誤導了我們

Source: 10,000 Hours is Not a Magic Number

2008 年麥爾坎・葛拉威爾出版《異數》談到成為某領域佼佼者的必要條件時,提出了聳動的「一萬小時法則」。根據這個法則,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必須花一萬個小時練習。這個法則非常吸引人,而且很好記。此外,這個說法也滿足了人對於簡單因果關係的偏好:在任何事物上只要花一萬個小時練習,便能成為高手。

可惜,這個法則有諸多錯誤。

史提夫・法隆才花了兩百個小時練習,就成為記憶傳串數字的世界第一人。

葛拉威爾提出披頭四於 1960 至 1964 年在漢堡演出期間,累積的時數符合一萬小時法則。後來馬克・路威森於 2013 年出版了詳盡描寫披頭四的傳記《調諧》,指出一千一百小時的演奏時數比較貼近事實。

一萬小時法則還有最後一個漏洞。儘管葛拉威爾並未表示「只要」練習一萬個小時,幾乎人人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許多人卻將之詮釋為一個「承諾」,以為這麼做絕對有效。

但是葛拉威爾說對了一件事:如果所處領域有著人們努力變成專家的歷史背景,想有卓越表現,就得長年投入及大量的精力,就算未必是整整一萬小時,也必定是非常可觀的時數。

常見的三個迷思

Photo by Artem Maltsev on Unsplash

第一個迷思是人的能力受限於天生註定的特質

這種信念常見於各種「我沒辦法」「我就是沒有什麼創意」「我沒辦法管人」「我對數字一竅不通」「我沒辦法做得比這個更好了」藉由正確練習方式的幫助,我們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潛能。

第二個迷思是只要經驗夠多,一定會進步

以一成不變的方式一再重複做某事,不但無法進步,反而會造成停滯和逐漸退步。

第三個迷思是想求進步只需努力

只要夠努力,就會有所進步。想成為更好的管理者,再努力一點;想增加銷售業績,再努力一點;希望提升團隊表現,再努力一點。不過,現實狀況是管理、銷售、團隊合作都屬專業技能,除非運用特別為這些技能設計的方法練習,否則光靠努力進步有限。

刻意練習的心態則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任何人都可能進步,不過得用對方法。停滯不前並非因為缺乏天份,而是練習的方式錯了。一旦了解這一點,進步只關乎能否找出「正確的方法」。

如何培養「天才兒童」

Photo by Colin Maynard on Unsplash

拉茲洛・波爾賈和妻子克拉克展開耗費他們二十五年的偉大實驗,波爾賈夫婦決心要將他們未來的孩子培養成天才,他們選擇培養孩子學西洋棋,因為這項技能既客觀又容易測量。

波爾賈夫婦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蘇姍參加第一場巡迴賽時才四歲,卻以十局全贏稱霸布達佩斯十一歲以下女童錦標賽;十五歲時,蘇珊已是世界頂尖的女性棋士。波爾賈夫婦的二女兒蘇菲亞在羅馬的一場巡迴賽,當時有數名備受尊崇的男性特級大師參加,卻由年僅十四歲的她稱霸,她也曾是全世界排行第六的女棋士。茱蒂是波爾賈夫婦最小的女兒,才十五歲就成了特級大師,是當時該層級中最年輕的,連續二十五年都是全球女棋士排行榜榜首,直到 2014 年從棋界退休,她一度是全世界所有棋士的第八名,2005 年還成為首位。

她們的背景的確有特殊之處,畢竟很少有父母這麼執著於將孩子打造成世界頂尖,但這個例子說明成為頂尖專家要下的功夫。

心理學家發現專家的養成會經過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許多孩子一開始有動機探索或嘗試新事物,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或遊戲性,因此父母有機會以剛萌芽的興趣作為展開某項活動的跳板。

源自於好奇心的初期動機還是需要補強,讚美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效果奇佳。另一個動機來源則是因為發展出某種技能而獲得的滿足感,尤其成就若得到父母的肯定,動力更強。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未來的頂尖專家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展現潛力以後,下一個步驟往往就是請教練或老師授課。從此,練習不再等於遊戲,而成了功課。這些專家在培養孩子技能和習慣的同時,也維持興趣和動機。

在這個階段的前半部,父母和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對孩子的進步至關重要,但等到孩子開始嚐到辛苦努力帶來的果實,就逐漸變得可以自我激勵。

第三階段:全心投入

這些為來的專家在青春初期或中期時,大多會承諾要全心投入,盡自己所能成為佼佼者。

這個階段的學生常常為了接受訓練而尋求最優秀的老師或學校,有時甚至會舉家搬遷到國土的另一邊。學生面對的期許會逐漸提升,直到人類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階段:開闢新路

老師傳授給他們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自我精進的能力。老師為他們設計的訓練,有一部分幫助發展出可用來監控自我表現的心智表徵,可以找出尚待加強之處,並想出辦法改善。他們正是不斷增強的心智表徵引導之下,邁向頂尖。

這個過程就像一步步打造樓梯,盡可能向上爬,到達樓梯最高處時再多建造一階,往上爬一階,再造一階,如此不停向上。一旦到達自身領域的邊緣,也許未必清楚接下來要往哪裡走,但既然大半輩子都在建造樓梯,想必也很熟悉該如何繼續向上。

用刻意練習打造全新的世界

Photo by 2Photo Pots on Unsplash

我們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讓他們相信個人有能力多次形塑自己,並就此將必要的工具傳授下去。孩子們要能親身體驗原來自己可以培養出之前認為遙不可及的能力,而且全憑自己掌控,並非取決於舊時代相信的天賦。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