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心得筆記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

原文書名: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 100 Ways to Access Group Wisdom in the Workplace
推薦指數:★★★★★

過去在很多偶然的機會裡,聽到很多次的 O.R.I.D,但是我一直沒有好的機會認識它。直到上個月 ICA Taiwan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的引導師「林思玲」在社群的分享裡,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什麼是焦點討論法(O.R.I.D),在短短三小時的活動中,引導師透過討論影片的方式,帶領我們用實際體驗 O.R.I.D,你會發現,整個討論的過程中,組員會變得很積極參與討論,往往一個問題的時間已經到了,卻還是欲罷不能,這個方法顛覆會議給人冗長無聊的印象。

在這次社群分享結束以後,著實引起我的興趣,《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這本書是介紹焦點討論法(O.R.I.D)的專書,剛好兩位譯者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林思玲」引導師,因此,書的內容與社群分享獲得的體驗是很一致的。整本書可以拆解成三個層面:

  • 第一個層面:焦點討論法的背景與理論(一、二章)
  • 第二個層面:焦點討論法的架構(三章)
  • 第三個層面:焦點討論法的實踐過程(四、五章)

這本書保留大量的篇幅,提供 100 個討論的範例,主題涵括的內容非常廣,當我們決定採用焦點討論引導一場會議或討論的時候,可以參考相關的主題進行提問,或是以相近的主題為基礎,將提問的問題做適度的修改,讓我們可以縮短設計問題的時間。

焦點討論法的起源

Photo by Tim Bish on Unsplash

當我們與「藝術」接觸的同時,就啟動了一種三方對話 — — 由藝術品、藝術家、和觀賞者進行的對話。因此,問鋼琴家某首樂曲的意義是什麼,其實是沒有用的。音樂家只能再一次演奏,以創造一次那樣的經驗,讓聽者自行詮釋其中的奧妙。

首先,你必須認真的看待這項作品,仔細觀察當中有什麼、沒有什麼。然後也要以同樣的認真態度,觀察自己在欣賞這藝術作品時的反應,什麼讓你反感、什麼吸引你。你必須抽絲剝繭地深入覺察,直到你能夠開始問這件作品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最後由一群人發展出一種較為流暢的型態,適合各種主題,又有完整的結構自成一套方法。「藝術形態的對話」就此誕生,後來,藝術形態的對話被冠上一個新的名字 — — 教點討論法。

焦點討論法的流程

Photo by Picsea on Unsplash

焦點討論法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流程,包含四個層次。討論進行時,由一位引導者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大家提出看法,帶領大家從表層進入,深度討論該主題對生命與工作的意義及影響。

焦點討論運用四個層次的問題:

O — 客觀性層次(The Objective Level):這層次問的是事實和外在的現狀。

R — 反映性層次(The Reflective Level):這層次的問題喚起對於客觀資料立即出現的反應和內在的聯想。

I — 詮釋性層次(The Interpretive Level):這層次的問題尋找的是意義、價值重要性以及涵義。

D — 決定性層次(The Decisional Level):這層次的問題想要找出決議,讓對話畫下句點,促使團體對未來下定決心。

較為客觀和與印象相關的問題最先提出。這些問題基本上在問:「資料是什麼?」接下來,反映性問題喚起個人的反應、內在的回應、感覺與聯想。詮釋性問題鼓勵大家挖掘得更深,尋找洞見、學習、意義的模式。決定性問題則是喚起「所以呢?」的回應,讓大家找出隱含的影響、決策以及下一步要怎麼做。

焦點討論法的架構

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焦點討論法分成四個層次並不是新的發明,它單純是從感知、回應、判斷到決定的一個自然流動的內在過程。舉例來說,計程車司機踩油門的時候,注意到前方的黃燈號誌(客觀性層次)。「天啊!」他驚呼(反映性層次)。他很快在心裡面算了一下時間,評估自己在號誌變成紅燈前穿越馬路的機率(詮釋性層次)。然後,基於他的計算,他猛踩煞車,讓車子很快停下(決定性層次)。

因此,焦點討論法的省思方法依循的是人類心靈的自然流程,這樣的內在流程我們往往不會覺察到。以下,根據 O.R.I.D 的順序,簡單的做介紹。

客觀性層次(The Objective Level)

  • 問題的焦點:資料、有關主題的「事實」、外在的現實狀況
  • 它對團體起的作用:確定每個人處理的是同樣的資料群,並觸及事實的各個層面
  • 這些問題是關於:感官層次,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等等
  • 關鍵問題:你看到什麼東西?哪些字眼或語句引人注意?發生了什麼事情?
  • 陷阱:提問封閉式的問題、問題不夠明確、焦點不清楚,以及因為認為「太瑣碎」而跳過客觀性層次的問題。
  • 如果忽略此步驟,那麼···:團體討論無法擁有共同影像,大家的意見聽起來似乎毫無關聯。

反映性層次(The Reflective Level)

  • 問題的焦點:內心對資料產生的關聯
  • 它對團體起的作用:揭露最初步的反應
  • 這些問題是關於:感受、心情、情緒的氛圍、回憶或聯想
  • 關鍵問題:這讓你聯想到什麼?它讓你有什麼感受?什麼讓你感到驚訝?什麼讓你感到高興?哪裡讓你掙扎?
  • 陷阱:將討論限制在喜歡或不喜歡的二選一意見調查裡
  • 如果忽略此步驟,那麼…:揪忽略了直覺、記憶、情緒和想像力的世界

詮釋性層次(The Interpretive Level)

  • 問題的焦點:主題對於生命的意義
  • 它對團體起的作用:讓團體從資料中獲得意義
  • 這些問題是關於:多層次的意義、目的、重要性、暗示、「故事」和價值觀思考各種可能、各種選擇
  • 關鍵問題:這裡正在發生什麼事?這與什麼相關?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我們獲得的洞見是什麼?
  • 陷阱:藉由插入事先想好的意義來濫用資料、過度理性與抽象、評斷回應的對錯
  • 如果忽略此步驟,那麼…:團體沒有機會為前兩個層次賦予意義,沒有更高度的思考以提供下一步的決定

決定性層次(The Decisional Level)

  • 問題的焦點:決心、隱含的影響、新方向
  • 它對團體起的作用:讓這次的談話與未來產生關聯
  • 這些問題是關於:共識、具體實踐、行動
  • 關鍵問題:我們的回應是什麼?需要作出什麼決定?接下來的步驟是什麼?
  • 陷阱:團體尚未準備好前就強迫大家作決定,或是逃避推動團體作決定
  • 如果忽略此步驟,那麼…:前三個層次的回應就無法在真實生活中應用或測試

結語

Photo by call me hangry 🇫🇷 on Unsplash

在帶領工作坊的時候,最怕碰到丟出來的問題沒人反應,或是引不出學員的共鳴。在當學員的時候,也很害怕遇到不知所云的問題,然後又硬要回答問題。「焦點討論法」教你提問的技巧、提問的順序、以及提問的節奏。也就是說,提問引導討論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如何問好的問題,讓團體可以共同思考與對話。

有人或許會這麼想,引導者對於會議或者是討論,不應該預先準備問題,應該讓對話自然的發生與流動,但是大部分的結果,都會使得會議變得冗長、變得無趣,接著,參與者下次就不會想要積極的參與討論。過去,我們習慣用的方法是準備會議大綱,把會議的主軸給定下來,學了焦點討論法以後,我們多了一種方法設計會議,透過事先準備的提問問題,讓對話發生,幫助團隊共創想法。

根據者本書的編排方式(只保留一小部分解釋什麼是焦點討論法,大部分的篇幅提供 100 種範例),我們知道焦點討論法其實很簡單易懂,在實務上的難度在於怎麼設計「好的問題」,這也正好呼應書名《學問》:學習怎麼提問問題。

另一個難度在於,引導者是否有機會不用在會議開始前,告訴大家今天的會議要採用「焦點討論法」,可以透過自然的提問問題,讓大家很舒服自在的產生對話。如果提問的問題太多,或是問題設計得過於生硬,很容易變成「做 O.R.I.D」,而不是「用 O.R.I.D」。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