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AI論壇總論:製造業數位化前景無限 企業/學界/新創全力進攻

吳心予 Lily Wu
Taiwan AI Academy
Published in
Dec 1, 2021

「產業AI論壇:智慧製造」在總共五場的論壇中,邀請15位業界與學界專家,探討瑕疵檢測、預測分析、航太產業自動化、數位雙生與設備聯網五大主題,深入討論中/大型企業面對數位轉型的趨勢,如何以資料運用為核心思維,培養智慧化人才,為現有的產線和製造流程升級。學界教授從產業分析與前瞻研究的角度,提供產業發展的建言,指出數位轉型將為企業創造附加價值,且當AI為機器賦能,工程師解放的雙手可協助組織完成更多的決策與創意工作,加上智慧化管理的生產流程,企業從組織價值到生產效率都能有效創造競爭壁壘。新創團隊則精準透析企業邁向智慧製造過程中的痛點,提供軟體分析、雲端功能與排程系統服務。

大型企業轉型以資料/人才為核心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根基在於資料,資料的收集與管理,是工廠應用AI並邁向智慧製造的第一步。同時人才培育與公司環境的營造,則攸關AI專案是否能落地,當團隊成員皆有數位轉型思維,才能持續發展AI題目,推動工廠全方位智慧化。其中,智慧化有助於優化生產流程及設備維護,為工廠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而在工具機產業落實AI技術的專案中,數位雙生有助於企業建立完整的模擬與自動化生產機制。

英業達與友達皆以資料與人才為核心,全力提升企業價值。英業達在2018年建立AI中心,自2020年啟動數位轉型,透過AI推動企業智慧化,注重數據來源、運算能力與存取權限。英業達陳維超數位長認為。企業的價值便反映在所能收集的資料上,收集資料之後還需要良好的資料管理能力,才能進一步推動AI及數位轉型。友達光電製造總部陳文華處長表示,智慧製造的核心是資料為王、人才至上,因此公司需要營造環境,透過培養人才來推動數位轉型。因此友達內部從自動化生產、製程預測/控制、設備預測維護等方向著手,仰賴價值轉型與技術創新,全方位邁向智慧製造。

另一方面,漢翔與台中精機依照各自的產線需求,建立智慧化系統。漢翔的智慧製造iAIDC系統,因應產線上同時多專案、混線與客製化的需求,採用三層式架構,優化管理流程。在AI推動的歷程中,漢翔從單點應用強化智慧製造導入的深度,再從資收集較為完整的製程率先落實。目前的應用領域涵蓋金屬加工、複合材料與機匣三個部分,持續推動航太產業的先進複合智慧化產線。台中精機的智慧化系統則整合管理思維與產業知識,進一步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智慧工廠的架構採用ERP、MES等管理系統,從邊緣端串連生產現場的四條智慧加工生產線(VSM),以及工具機智慧組裝線(VSP),並且透過AI工具加值軟體,串連OT與IT整合雲端資料庫,藉由資訊透明化掌握生產進度並提升產品品質。

落地應用方面,新代科技透過機器學習與數位雙生技術,發展金切工藝大師。在加工產業中,首件即達成生產標準是工業4.0的重要目標,代表背後具備強健的模型,且採用數位雙生的模擬、迭代與收斂的參數與實際狀況高度相符,有完整的機制收集感測器所取得的數據,相比傳統上花費大量時間來回製作與調整,更能夠快速取得正確的參數。

數位轉型的挑戰與策略

企業從資料整理與創造人才養成的角度邁向數位轉型,過程中仍需克服資料收集/整理不易、產品高度客製化且規格要求提升、人才不足、AI難以落地等挑戰。英業達陳維超數位長觀察,製造業常見的資料問題包含資料散落各地、格式或標準不同,或者擁有者不同而難以劃分資料權限等問題。例如現階段應業達的訂單預測的精準度大約三成,為了建立預測模型,需要收集客戶連續的訂單資料,才能進一步達成訂單、存貨及配料的預測,而測試完成後,需要確認預測與實際訂單的差異並與客戶說明。整個過程費時長,長期收集資料才能提升預測精準度,但是不容易創造營收。

產品方面,現有的生產效率與產品檢測遭遇瓶頸,促使製造業企圖透過智慧化工具突圍。陳文華處長分析,現階段製造業工廠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客戶的產品需求往客製化及少量多樣的方向發展,使得產品不易檢測,既有製程管理遭遇瓶頸。其次產品的規格不斷提高,造成製程能力緊繃。第三則是產品價值走向高度客製化,生產效率受到影響。

面對到AI人才不足的問題,台中精機的策略是先奠定物聯網基礎,再藉由應用AI工具,達到智慧/自適應的長期目標,然而產業界的AI人才不多,現階段需要透過產學合作執行。因此台中精機先完成設備聯網的建置,然後跟學界合作AI,提供客戶更好用的設備與工具機。而綜觀工具機供應鏈的發展,新代科技楊勝安經理表示,台灣工具機產業的挑戰,在於供應鏈上游到下游都具備各自的產業知識,所以不容易達成跨領域整合,而台灣的工具機如果要在國際上保有競爭優勢,則需要聯合產業生態系打群架。

即便數位轉型挑戰重重,對於企業而言,挑戰出現也代表產業內出現新的機會。漢翔航空吳天勝研發長指出,傳統航太產業面臨三項挑戰,而這些挑戰也反應出產業數位轉型的機會。航太業的產品特性是少量多樣且高度重視安全,因此確保產品安全性是生產的重大目標一之一,同時企業若能生產高品質的產品,便能展現優勢。其次是面對數位轉型的需求,相應的培訓機制與落地方案都需要花費心力,而當流程成功數位化,產業經驗便能完整傳承。第三則是思考實際應用AI的方式,落實AI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

學術研究深化轉型價值

就學界的觀點而言,數位轉型是提升企業附加價值的絕佳機會。AI策略能夠將工程師從重複性的工作中解放,透過持續學習的模型協助產線上的人員決策,甚至提供組織決策者重要的預估資料,加速組織運作效率。當企業成功培訓AI人才、生產流程邁向自動化與智慧化,在提升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的同時,善加利用生產現場收集的資料,勢必讓優化流程的過程事半功倍。數據是評估流程的重要工具,協助決策者評估風險,更讓系統不只自動化,甚至能自主調整生產流程。

科技部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台北科技大學范書愷教授指出,AI為機器賦能,解放工程師的時間,協助工程師不再需要花費大量心力處理偶發的特殊狀況,藉由機器學習萃取關鍵數據並建立模型,最終由AI仿效人類的工作模式,持續學習並協助工程師解決問題,提升組織整體的生產效率。東海大學王立志副校長認為,當企業開始用新的科技跟技術,優化原本的商業模式,就是透過數位轉型更新作業流程、組織結構升級、提供客戶新的價值。製造業的未來將走向永續、新材料、高效能與智慧化,永續性指的是新的生態工廠跟綠色產品製造,因此製造業開始考慮新的材料跟加工技術。生產效率方面,高效能、彈性化、高精度的製造系統,才能達成新進規劃與模擬系統,最後是藉由智慧化與虛擬化,將產品設計與開發推向數位化。

細究生產流程的安排,台灣大學李家岩教授強調,數據科學在流程自動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數據科學從資料中釐清問題,找到問題的因果關係,並且從中推論、預測結果,找到未來趨勢以做出決策。決策者需要評估各方面的風險,以及考量這些方法導入到現場的自動化系統時,哪些地方需要持續改善。在智慧製造的應用中,資料科學不只實現自動化,更能達到自主化,系統可以從資料中學習,並且依照環境調整工作流程。

前瞻研究推動產業前進

學界針對製造業數位轉型,進行案例分析與前瞻研究。以生產流程管理為例,依照不同的條件,需要從基於神經網路或者數學的AI模型中,選擇適合的應用,時間序列可做為評判的標準之一。數位雙生方面,機器的感知能力作為先決條件,搭配邊緣運算,有機會提出低成本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針對生產管理的AI模型選擇,高雄科技大學周至宏講座教授說明,在生產管理有很多不同的模型,例如扣件的產線排程,建構的不是神經網路相關的模型,而是數學的模型,用模型來做優化排程。而設備方面,故障與溫補適合的模型不同,因為設備故障預測牽涉到動態(Dynamic),就要使用有時間序列的模型。溫補則較不需要考慮時間軸,所以採用靜態的模擬。

科技部自動化學門召集人曁台灣大學蔡孟勳特聘教授指出,機械的感知能力是智慧化的第一步。目前機械大多使用光學感知,感知能力不佳,只能確認機台穩定運作與否,無法感測溫度改變或震動。以自行開發的Edge Computing Box為例,在實驗平台上,為其中一台機器盡可能裝置所需的感測器,再把所有的資料存放到邊緣端,就可以基於數據發展多元的智慧化應用。完成硬體規格的數據收集後,結合邊緣端的運算能力,初步處理感測器收集的數據。如果所有的資料都在邊緣處理,便可以透過AI Dongle以低成本的方式擴充運算效能。

新創團隊發掘落地痛點創商機

新創團隊觀察到製造業多面向的痛點,從企業的需求切入,提供靈活的解決方案。在企業導入AI的初期,對於AI技術較為陌生,且內部缺少相關人才的情況下,難以快速產出AI題目並執行,導致AI應用成熟度不足且落地的進度緩慢。產線上常見的問題則包含無法靈活管理訂單與瑕疵檢測精度不足,現階段多數製造業仍採用人工排程的形式,難以快速應變緊急訂單,訂單尚未進來時,也會面臨閒置原物料的成本,整體生產效率不佳。且設備上的AI系統為了維持模型穩定,需要即時收集數據並調整模型。而檢測方面,瑕疵檢測的精度若不足以協助製造商顯著提升產品品質,AI系統便難以落地,整個智慧化的過程必須一路過關斬將。

解決方案遍及專案導入/自動排程/雲端服務/設備監測

面對企業短時間產出AI題目的需求,杰倫智能推出「AI一週落地」的概念,聚焦協助製造業找到有生產痛點的團隊,透過培訓團隊成員、建立平台,快速實踐AI技術落地。杰倫智能黃建豪總經理觀察到,將企業導入AI的成熟度分為準備期、導入期、規模化期劃分,多數的企業處於導入期,難以跨入規模化時期。因此杰倫智能從過往累積的90個案例中,協助客戶找尋營運痛點,確立AI的POC題目,再整理過去的歷史資料,到AutoML平台上建立模型,最後確保團隊學會使用機器學習的工具,快速催生應用AI的效益。

從導入AI的初期,進一步聚焦產業應用,優化生產排程便是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有效切入點。快思科技王心恕總經理認為,對製造業而言,建立高韌性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中美貿易戰跟疫情的衝擊之下更顯重要。目前大部分的製造業廠商還是採用人工排程,但是在疫情衝擊供應鏈,甚至出現缺工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導入排程系統,很難掌握實際的產能,且難以應變臨時發生的問題。因此快思科技協助企業導入AI排程系統,模擬訂單的成本結構、產線上的設備狀況,確保訂單能帶來收益且順利生產,並在生產時確認產線順利運作,有效利用產線資源並最大化生產效益。

聯達智能姜繼宗總監提及,以金屬加工業為例,業界面臨人力不足、規模小、資金不足的困境,加上材料的管理流程不佳,工單發送後常常要很久才能收到數據,材料堆積在倉庫閒置成本高,且無法靈活應對臨時的緊急訂單。此外,金屬加工的人才難尋,工藝不容易傳承。為此,因此聯達智能在雲端建立數據管理平台與機器人應用,「服務智慧雲」為機械廠開發,主打前裝市場,將雲端控制設備、設備健康監控、遠端維護、設備運送地圖及產品履歷追蹤功能提供給機械廠跟設備商的平台。「生產智慧雲」結合機聯網與MES,由上而下管理金屬加工的生產流程,在設備周邊整合智慧化方案。機器人應用則透過取放軌跡的設定,由機械手臂取代人工完成部分工作,透過周邊整合與雲端加值機器手臂。

談及設備,數位雙生技術有利於實現設備即時決策的功能。中興大學教授/雷應科技劉建宏創辦人指出,在製造過程中導入數位雙生,需要維持資料互通及開放,因此高度依賴製造現場的量測裝置即時收集數據並回傳。不同的應用領域要選擇適合的演算法,並且要考慮監控及預測,若模型不正確就需要補償精度,因此系統要有判斷模型正確性的能力。雷應科技透過在設備上裝置穿戴式的感測器,結合智慧感測分析軟體,即時獲得設備運作的數據,用以修正模型錯誤,可有效確保客戶端的模型穩定。

瑕疵檢測方面,Landing AI楊凱副總裁說明,執行AI光學檢測的挑戰之一,不容易定義各式各樣的產品缺陷,且如果定義不夠彈性,一旦光線不同,系統可能就無法辨識。同時在企業資料品質不佳的情況下,系統的精準度難以符合產線需求,造成多數AI瑕疵檢測專案難以落地。Landing AI嘗試從優化模型或提升數據品質兩方向,著手增加系統精準度,隨後發現改善數據品質,即可明顯提升系統精準度,因此Landing AI建立端到端的平台,確保不同人員的標記結果趨於一致,提升資料品質,進而強化瑕疵檢測系統的準確度。

製造業數位化萬事俱備

製造業在數位轉型的路上披荊斬棘,業界已有成熟應用AI的中/大型企業,包含金屬加工、航太、面板產業、工具機、消費電子產業,都善加利用產線數據,結合雲端平台與團隊內的智慧化人才養成,發展出極具競爭優勢的生產效率。學界在製造業轉型的路上則是軍師,由豐富的研究經驗提出技術分析與產業觀察,協助企業重新審視數位化為企業帶來的價值,以及從宏觀的流程自動化思維優化產線排程。而新創團隊作為解決方案的供應端,體察製造業在AI選題、產業知識傳承、瑕疵檢測系統精準度、流程規劃等方面的痛點,提供彈性的智慧化方案,為製造業升級再添柴火。

--

--

吳心予 Lily Wu
Taiwan AI Academy

科技編輯/寫字維生/迷戀手沖|FB 科技編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