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AI論壇:邊緣運算強化智慧機械應用

吳心予 Lily Wu
Taiwan AI Academy
Published in
Oct 21, 2021

產業AI論壇的智慧製造主題最終場探討「機械設備聯網的現況與未來/實現在機械設備端的AI邊緣運算」,其中控制器廠商新代科技的方向,是透過AI技術,協助客戶實踐首件加工檢驗合格的目標。學界也正在研究如何強化機械的感知能力,結合智慧管理系統與邊緣運算平台,協助製造業實現智慧製造的藍圖。而快思科技則使用智慧排程系統為工廠建立大腦,系統不只能提升工廠的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也能為產品建立生產履歷,多方面為工廠賦能,實現製造業的智慧化目標。

楊勝安經理:首件檢驗合格是工業4.0的目標

新代科技楊勝安經理分析,CNC工具機廠商可以發展的AI題目包含「自動伺服調適(AI Servo Tuning)」、「AI熱變位補正機能」、「金切工藝大師」、「智慧磨床自動進給決策系統」、「AI瑕疵檢測:良否判定」,共五大分項。其中新代科技透過機器學習與數位雙生技術,發展金切工藝大師。在加工產業中,首件即達成生產標準是工業4.0的重要目標,代表背後具備強健的模型,且採用數位雙生的模擬、迭代與收斂的參數與實際狀況高度相符,有完整的機制收集感測器所取得的數據,相比傳統上花費大量時間來回製作與調整,更能夠快速取得正確的參數。

未來工具機將安裝大量感測器,藉此收集數據並發展多元的智慧功能,包含結合智慧螺桿與主軸,提供完整的設備給客戶;藉由熱溫補提高機台加工精度;使用內部系統實現碰撞偵測與防護;以及採用視覺系統執行刀具檢測,有些應用需求則是確保裁斷刀沒有斷裂即可。以工廠一天的流程為例,暖機同時可以健檢,就不會耽誤生產,從資料中分析產線有無異常、主軸有沒有故障預兆,就可以把資料給AI學習,預防故障。在健檢過程中,10秒就可以量測訊號,確認主軸的狀態,包含是否維持動平衡、檢測電流是否溫升過高、電容壽命狀態等。

蔡孟勳特聘教授:感知是智慧化第一步

一般而言,只要工具機沒有出現異常,很多相關的資訊不會被記錄下來,科技部自動化學門召集人曁台灣大學蔡孟勳特聘教授指出,機械的感知能力是智慧化的第一步。目前機械大多使用光學感知,感知能力不佳,只能確認機台穩定運作與否,無法感測溫度改變或震動。因此如果機械朝向智慧化邁進,至少要實現感知。當機械具備感知能力,例如切削刀可以依據不同的負載調整切削力,刀子就不容易斷裂。或者預先檢測主軸狀態,避免臨時燒壞需要維修,影響生產效率。

而從智慧機械邁入智慧製造,關鍵就是近一步實現智慧管理、排程、生產、加工與量測等元素。智慧製造可以透過機聯網雲端系統,整合工業常用分類的廠商,並在邊緣端儲存、運算資料等方式實現。蔡孟勳特聘教授以實驗室自行開發的Edge Computing Box為例,在實驗平台上把其中一台機器盡可能裝所需的感測器,把所有的資料放到邊緣端,就可以做很多智慧化的應用。完成硬體規格的數據收集後,邊緣端還要有運算能力,才能初步處理感測器收集的數據。如果所有的資料都在邊緣處理,便可以透過AI Dongle以低成本的方式擴充運算效能。

王心恕總經理:為工廠建立臨機應變的大腦

智慧工廠就像是為工廠建立大腦,能夠快速應變排程需求與突發狀況。快思科技王心恕總經理觀察,現階段大部分的製造業廠商還是採用人工排程,但是在疫情衝擊供應鏈,甚至出現缺工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導入排程系統,很難掌握實際的產能,且難以應變臨時發生的問題。

採用結合AI技術的排程系統,當訂單進來,可以模擬該訂單的成本結構,確認符合預期再接單。接單之後,因為刀具跟模具的壽命會影響排程,所以系統模擬生產時刀具、模具的狀況。到了生產執行階段,就要確認設備能不能執行生產任務。整體而言,工廠可以透過AI跟數位雙生技術優化並建模生產排程,在系統裡建構一個智慧工廠,除了管理生產流程,還能模擬派工狀況、管理外包排程,以及管理售後服務、供應鏈如何運送物料,也能為產品建立生產履歷,或者協助管理者決策、分析資源與年度產能規劃。

會後座談:刀具/主軸磨耗管理系統市場潛力足

楊勝安經理詢問蔡孟勳特聘教授: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哪些智慧製造的研究項目最接近商品化?預期哪些前瞻的研究題目的附加價值較高?

蔡孟勳特聘教授:我們在實驗室做的東西,最喜歡看哪些可以賣,會把可以賣的東西核心技術開發出來。第一個是溫補,很多加工廠商想做。主軸溫補比較好做,難做的是軸向溫補,因為整個主軸變形主要是因為運動軸產生的變異,要動到控制器的核心,預測出來出後,還要即時寫到控制器裡面,可能要停機。像新代科技很適合開發這個類型的產品,因為控制器是自家產品。另一個是切削,已有廠商在賣相關產品,但很貴,需要很大的數據庫,而且要設定很多條件。第三個是顫震抑制,以前都用敲擊實驗做,但離開刀把不能用,有些用線上調整,偵測到後直接處理,這幾個比較容易商品化。

我覺得刀具磨耗是附加價值高又前瞻的題目。很多刀具管理或刀具磨耗,是從加工時間推算多久要更換,但可能時間到了發現不用換。以漢翔為例,一個月刀具的支出就要一千萬,所以如果刀具有辦法做刀具線上磨耗的管理,商業潛力很高。像是工業4.0中常常會有關燈工廠,但可能回來發現有一把刀斷了,後面生產的工件都損壞了,所以有廠商就買了一套斷刀偵測系統。所以刀具磨耗管理的產品有利基點,但是不好做,因為刀子類型太多。另一個是,也是業者反應,主軸最容易撞壞跟磨秏,有可能因為操作錯誤碰撞。所以如果碰撞後有系統能協助評估偏擺的狀況,以及刀具的精度有沒有改變、需不需要更換,但是主軸的類型一樣很多元。有一種技術是在加工的時候同步收集數據,知道偏擺的程度,再主軸需要更換的時候提出警示。上述這兩個題目在市場上還沒有很完整商品化,但是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下很有潛力。

蔡孟勳特聘教授詢問王心恕總經理:智慧機械的類型很多,加工機器不同,在處理不同產業別的排程時,產業之間有沒有共通性的東西?哪些產業要客製化?很多排程要把資訊收集到控制器,有沒有數據收集方面的瓶頸?

王心恕總經理:這個問題可以先從排程要排到多準確思考,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廠商都還是人力排程,光是從人力換到系統排程,排程的效益跟精度就會大幅提升。在數據收集方面,如果現在排程系統只使用60%的產能,收集到的數據就算只有60%的準確度,也會比人工排程好。所以要依據收集到的數據來決定排程,也就是當排程是10分鐘報工跟下達製造指令一次,那即便收集秒分級的數據,也沒辦法馬上轉換成排程可用的數據。如果現場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就可以直接收集現場的數據,或是要布建感測器。

排程最重要的數據就是工時,不同產品的工時多少、加工參數跟可應用機台是哪些?可應用機台是在產品開發時就已經確定,不是太大的挑戰;但是工時跟應用參數的調教是比較大的問題,要看排程能不能精準且現場有很好的執行力,收集大量的細節資料才有意義。所以搜集到很精細的數據,是在大量自動化的場域實踐,如果是人力為主的工廠,收集的數據不會這麼細。客製化的話每個產業都很不同,光是腳踏車跟機車就不一樣,派工邏輯不同,像是腳踏車可能有很多碳纖維的手工生產流程,汽機車則是大量自動化生產,而這兩個產業共通的是訂單排序邏輯差不多,製程安排就會客製化。所以有些訂單安排的邏輯在不同產業間是互通的,但是其他方便就需要客製化。

--

--

吳心予 Lily Wu
Taiwan AI Academy

科技編輯/寫字維生/迷戀手沖|FB 科技編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