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LINE分眾,先建好標籤架構!

Mike
Aiii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ug 23, 2019

在Line 2.0推出之後,「精準分眾」開始令品牌主們各個頭疼,想釐清用戶輪廓卻又不知道從何做起,先前在「Line2.0 分眾推播新思維」一文中已經提過「用戶標籤」的重要性,透過用戶身上的標籤得以將廣大用戶分門別類,等到推播時再透過篩選標籤做到更精準的推播,然而標籤的建立卻是一門學問,如果只是一味的給用戶貼上標籤,到頭來只會讓你在後台充斥著雜亂無章的標籤而不知從何篩選起,因此打從一開始就以系統性的方式建立好標籤的層層架構,才能讓往後的分眾事半功倍。

標籤的「父子關係」

在實際建立標籤時,很快的就會發現每個標籤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或是在屬性意義上有層級的蘊含關係,舉例來說,上次你給用戶A貼上了「中山區」的標籤時,這次你想推播給「臺北市」的人,卻發現「臺北市」這個標籤底下卻少了用戶A,此時聰明的你知道下次給用戶貼「中山區」的標籤時,要順便打上「臺北市」,但那麽「北部」、「臺灣」要不要順便貼上?而且標籤不止侷限於地區,如果每一種標籤都有不同的層級,那每次打上標籤就得花上一堆時間。

因此建議一開始就先建立一張標籤總表,並且令每個標籤帶有「父標籤」與「子標籤」的屬性,以上述例子而言,標籤的層級關係是:「臺灣」>「北部」>「臺北市」>「中山區」,因此「臺北市」的父標籤為「北部」,子標籤則有「中山區」、「信義區」、…等12個區名,這樣的建立方式一方面能夠清楚表示標籤的階層關係,另一方面在資料庫中程式人員也比較好操作。

下次你只要為用戶貼上「中山區」的標籤時,系統就可以自動化從「中山區」的父標籤找到「臺北市」,再從「臺北市」的父標籤一路找到「北區」及「臺灣」;同樣的,下次想推播給「臺北市」的用戶,只要篩選「臺北市」,系統就能夠從「臺北市」的子標籤囊括到12大區的用戶!

標籤也有「動靜」之分

根據時間的流轉與地點的不同,人的興趣喜好也會隨之變化,有時甚至像女人的善變一般,毫無緣由地就轉換了喜好,因此標籤也要能夠跟上用戶的變化才行,因此相較於以往被貼上就不會再被撕下的固定標籤,「動態標籤」才是一套理想的做法,然而並非所有的標籤都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因此標籤也可以再細分成「靜態標籤」與「動態標籤」。

動態標籤

建立「動態標籤」的關鍵在於將標籤「數值化」,數值的大小可以反應標籤的有效程度,並且相同的標籤在不同用戶之間的分數要能夠互相比較,例如:今天用戶A在網站上點擊觀看了一件襯衫,被貼上了襯衫的標籤,然而用戶B不僅看了同一件襯衫,還將它加入購物車,如此一來用戶B在襯衫這個標籤分數就應該要比用戶A來得高。

另外,動態標籤除了將標籤數值化之外,一套完整的標籤系統還必須考量其「時效性」,例如:某用戶C先前一直搜尋Whoo 后的秘帖系列商品,被貼上了高分數的「秘帖系列」的標籤,然而數個月的之後卻不曾再搜尋,此時用戶C身上的「秘帖系列」標籤並不表示她仍衷於「秘帖系列」。為了因應這個問題,標籤的分數不僅有分數上的差異,還要能隨著時間降低分數,才能因應用戶興趣的變化。又如同放射性元素之間有著不同的「半衰期」,不同的商品也有不同的購買週期,因此不同的標籤分數也會有不一樣的降低速率。

靜態標籤

「靜態標籤」則適用於不易隨時間而改變的性質,或是不容易量化的屬性,像是用戶的「性別」不會輕易改變,而「年齡」雖然會隨時間增加,但一年只會改變一次,在一整年之間該標籤並不會變動,因此也適用於靜態標籤;又或者是想替用戶貼上一次性的campaign標籤,這種標籤的主要意義在於「有」、「無」參與過,而不是比較上程度高低,則可以用「時間+活動」的組合詞彙建立靜態標籤,例如:「2019父親節活動」,之後就可以針對參與該活動的用戶近一步篩選來推播,並且加入時間的關鍵詞後,不會跟明年的父親節活動產生衝突。

事前規劃才能事半功倍

一間有遠見的公司總是能未雨綢繆,隨著公司茁壯,用戶也將越來越多,資料量也將會隨之膨脹,而資料庫的建立就像是打地基一樣,如果地基不穩,後果則不堪設想,同樣的標籤的建立也應當從一開始就打好穩固的基礎架構,往後才能應付更錯綜複雜的用戶輪廓,也才能讓資料人員更有效率的分析洞察,初期建立架構或許辛苦,但與其貪圖一時的方便導致最後得重頭來過,先設想好未來會遇到的問題,終究才是最明智的!

--

--

Mike
Aiii
Editor for

現任職於AIII.AI擔任CIO。聯絡方式:mike@aiii.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