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與Ai Chabot智慧推薦系統

Rex Jim
Aiii
Published in
6 min readNov 22, 2019

Ai識別車輛的能力造就了自動駕駛能力的差異!能正確識別車輛,可以有更多的整合及應用方式。若無法正確識別車輛系統,在判斷上需要的元素相對少,判斷雖然不精準,但還是可以滿足大多數的情況下。

Volvo : 人為主,汽車為輔

離線輕度Ai學習能力,依靠固定的演算法去計算與車輛之間的關係,同時亦無法前方是否為車輛。

有速度才能判斷前方有沒有車輛,不然就會撞上去了

優勢

  • 前車碰撞預警及輔助煞車及主動煞停表現效果好
  • City Safety介入表現好,往右側切換車道,當右側有來車,主動鎖住右轉
  • 對於市區中複雜的人流與插隊表現較好

缺點

  • 無法識別靜止汽車(當使用輔助駕駛若前車靜止會直接撞上)
  • 判斷是否有前車皆需要相對位置與速度才能判定
  • 僅能判斷前車,前前車無法判斷

絕大多數的Chatbot的分眾方式也是依照相對的互動結果產生分眾,包含了活躍程度等等,但其實這樣的判斷不夠精確,因為你並不了解每個事件背後的價值,只能依照固定的行為做出固定的判斷。

Tesla:汽車為主,人為輔助

具備Ai學習的能力,當有來車要插隊時能夠正確的判斷插隊,並且具備圖像識別車輛的能力。

高速公路上幾乎判斷大多數的情況,同時可以正確識別插隊的行為,或是前方是大客車、小客車等識別技術。

優點

  • 可以識別靜止的車輛,同時也可以識別汽車行人
  • 不需要相對速度就能使用輔助駕駛(可以正確判斷車輛)

缺點

前方有車插隊,或是前方有車子煞車較劇烈,車子同步也會做出相對的緊急煞車的感受,感受較為不舒服

複雜的交通情況時,煞停的感受會更加強烈

Chatbot的行為判斷也是一樣的

其實大多數Chatbot中,不會真實的去判斷到底哪一個行為權重重要,因此大家都在計算互動次數而已。

這也是目前LINE推出2.0後大家所遭遇到的問題一樣,不知道我該怎麼定義用戶到底該貼上什麼標籤,這個標籤真的有價值嗎?還是我只要能貼上越來越多的標籤就表示我分眾做好呢。

其實Ai沒有這麼神奇,就是Look Like

就如何轉換優先的目標一樣,我們也是找出LINE中最有價值的行為,並且回推這些用戶都做過哪些事情,並且找出當有相同行為的用戶時,我們就會主動推薦給你。

透過上面圖表可以發現,最後有一群的結果是購買的行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去分析這群有購買特徵有哪一些,進而去找到並預測,當我推播訊息時,他會不會去觀看並且購買

透過上圖可以發現,有購買的群落可以分布如白色那個群落,當然真實的狀況並不會分布的如此明顯,以初期來說,這個分布狀況會較不明顯,因為購買的人數一定小於帳號的人數,因此找出這群適合的人,就是資料科學家需要做的事情啦。

請參考以下兩個內容連結

驅動Aiii類神經平台的兩大系統核心

動態標籤、智慧推薦系統

當然除了推薦系統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核心架構就是動態標籤啦

動態標籤可以判斷每位用戶瀏覽過的內容、點擊過的內容、一瞥過的內容、等等自動的給予標籤以及分數權重,來讓系統幫助做分眾

當然除了能夠自動貼標籤之外,事前的規劃標籤表也是相對重要的

事前規劃才能事半功倍

一間有遠見的公司總是能未雨綢繆,隨著公司茁壯,用戶也將越來越多,資料量也將會隨之膨脹,而資料庫的建立就像是打地基一樣,如果地基不穩,後果則不堪設想,同樣的標籤的建立也應當從一開始就打好穩固的基礎架構,往後才能應付更錯綜複雜的用戶輪廓,也才能讓資料人員更有效率的分析洞察,初期建立架構或許辛苦,但與其貪圖一時的方便導致最後得重頭來過,先設想好未來會遇到的問題,終究才是最明智的!

— 出自 —

Aiii類神經網路公司致力於判斷標籤以及物件的權限分數等等機制,不讓標籤只是定值、或是只是固定的演算法所判斷出來的機制。

如同特斯拉致力於做出全自動駕駛車一樣,能夠正確的區分權重、歷程記錄,才能真實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使用者。

當然特斯拉的識別車輛的能力也會隨著光線、或是氣候狀況受到影響,因此這時候依然需要有固定的演算法的機制取代,所以如何選用正確的方式判斷該給用戶什麼內容,就趕快來類神經網路諮詢吧~

延伸閱讀:LINE官方推薦系統

https://ithome.com.tw/news/134323

LINE Brain部門主管Shinichiro Isago進一步以Smart Channel(個人化訊息推播)中的推薦機制為例,解釋如何從蒐集來的資料,變成產品AI功能。
用來打造個人化推薦的資料來源有兩大類,包括了使用者的行為記錄(Logs)和所看的內容。LINE再透過使用者特徵值和內容特徵矩陣,將這兩類內容各自轉換成特徵向量,方便供ML演算法訓練之用,來打造出三個與個人化推薦相關的3個ML引擎,包括了推薦引擎、相似度引擎(Lookalike)和人口基礎變項數據預測引擎(Demographic prediction),結合這三者就可以來塑造出個人化推播服務,把AI推薦的內容提供給用戶。同一套ML推薦引擎,也會運用到其他服務,包括了貼圖、新聞、數位漫畫或數位廣告服務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