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0到1的求職指南:那些年我做過的「白工」

Aki
akichy
Published in
Aug 12, 2017

[Oct 15, 2023] 文章已改轉載至個人網站:https://akichy.com/2017/08/12/jobs_hunting_ultimate_guide_for_new_grads/

個人經驗,看看就好。

沒錯,我想說的就是「白工」 — 其實我無法保證做這些事對求職究竟有無幫助,它可能不是最有效或最有投資報酬率的方式。然而也是成功的一瞬間,才會讓白工變得有所價值。

會著手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與室友聊天時,才發現原來我總做些其他人通常沒想到也沒做過的笨蛋事。現在知識經濟當道,許多人在課程網站上開課教你如何成功地求職厲害的公司,但我自認既不成功也沒分享什麼值得讓人付費的內容,所以這篇文章僅只提及我個人經驗,順帶致意一下曾做過這些事的自己。

為了求職,你做過什麼?

身邊有些人問我是如何找工作的? 基於好奇我時常反問:「所以你已經做了什麼呢?」我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上網找工作、準備履歷、寄出申請然後默默地等待消息等不讓人感到意外的回覆。實際上,我做的事並無不同,我相信所有在求職的人都有著一樣的行程,重點在於:那又是「如何做」這些人人都做的事呢?

我的答案如下,分作為兩部份:如何找自己想要的工作與如何針對該職位寫履歷。

1. 怎麼找工作?

除非你很肯定自己下一步要去哪間公司,不然多數的人應都會在e04或Yee111人力銀行等網站徘徊。現在求職的管道百百種,找到正在徵才的公司並非件困難的事。我個人認為找工作最好的朋友就是Google了,除了可以搜尋那些在人力銀行上接觸你的公司外,也可以主動地去搜尋其他工作可能。

舉例而言,如果想要找網路相關的工作,可是知道的公司又沒幾間的話,就可以嘗試在Google上搜尋關鍵字「100大網路公司」,你會看到亞洲前十名或世界目前市值最高的網路公司的搜尋結果,我自己時常會隨意地打關鍵字搜尋我有興趣的產業,就可以多知道一些可能小有名氣與規模,但台灣人普遍不知道的企業。

我曾經有位朋友跟我提過他為了想要進顧問業,在Google搜尋了全球前10名的顧問公司後一間間從第一名去丟履歷到第十名,即便沒有開職缺的公司也丟了是否有機會實習的申請信。後來他如願申請上其中一間Top3的顧問公司。

我上次求職時在Google搜尋2016 Unicorn list來看哪些是市值超過10億美金的網路公司,這些公司較有規模且營收與各方面相對穩定,是我當時主要鎖定的目標。若在搜尋欄打Internet Startups Taiwan 就可看到AngelList列出所有台灣的新創公司,資訊十分完整包含誰是創辦人、目前募得的資金有多少以及總部位於哪裡。以上資訊也可以作為選擇公司時評斷的重要指標。

得到清單後,便可以一一搜尋公司資訊並確認他們是否有徵才的計畫。我通常會開個Google表單匯聚這些資料,包含規模、募資情況、創辦人或是商品類型與主要市場等在內,將它以表格的方式整理出來。

此外,勤勞更新Linkedin個人檔案讓系統推送一些「你可能感興趣的工作職位」通知也是很方便的管道之一。它會根據我在Linkedin寫的工作經驗與背景去推薦我適合的工作內容,也會讓我知道哪些公司想要接觸類似我的人選。即便我沒有特別在求職也會固定瀏覽Linkedin的電子信通知。在Linkedin註冊的公司往往是外商公司居多,或是有意往海外行銷的台灣公司,這些都可用來判斷公司的規模與主要市場。

最後,對我而言也最重要的一步 — — 是親自找人去諮詢

實際找到在這間公司工作、在這職位上的人去詢問求職問題並非什麼事前抱大腿或攀關係的行為,而是讓自己獲取更多資訊來確保這職位與你是不是最合適的。多數的台灣人總害怕沒面子或認為這聽起來很丟臉,但我向來認為這是幫助我獲得最多求職資訊的管道。這類約出來與人聊天(搭訕?)的行為在國外已行之有年,稱為Informational Interview(資訊訪談),意指在求職前非正式地去詢問該公司職位有關的資訊。雖然這時代Google上幾乎都會有記錄,但得到第一手前輩們給予你的分享與建議總是更好。根據六度分隔理論,通常透過朋友與朋友的朋友都能在社群網站上輕易幫你牽線,丟個訊息就可問問題。但若有誠意一點,我通常會請對方出來喝杯咖啡或吃飯。

這是我在2015年與某網路新創公司的HR的邀約信,後來這位HR是我在新加坡的現任室友。

即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我時常會在Linkedin上找已在這間公司工作、可能有相近職位的人來寄發私訊邀約;說實話我蠻常這樣搭訕我想認識的人,即便不是求職都能從職場前輩身上得到不錯的建議。我不太擔心是否會打擾到對方,畢竟回覆我的邀請、要出去與我聊聊與否的選擇權都在對方身上,即便最後沒約成功也沒關係。我前室友曾因這樣的閒聊邀約,與對方聊完後深獲肯定甚至得到了內部推薦職位的機會,順利取得知名企業在紐約的Offer

1.1 如何管理找工作這件事?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發現我的事前準備作業挺複雜的,所以導致我找工作都得花上很長的時間。且因同時不太可能只丟一份職位,時常需要多頭並行許多資料的搜集,所以我會額外花點時間管理這些流程。

作為一個專案經理,懂得一些專案管理的小工具是必須的。我覺得最方便又最容易使用的就是Trello了。

以下圖為例,這就是我去年找工作時特別開設的找工作記事本。當中分做幾個求職的階段:

這是我去年求職時的Trello board, 部分職位由於不方便公開的原因而有額外修改隱藏。
  • Backlog — 我有興趣的職位但還在搜集資料的階段。
  • Material Preparation — 正在準備履歷或其他申請資料。
  • Application Sent — 已經送出我的履歷,但尚未得到回覆。
  • Interview Invitation — 有收到正式的面試邀約,正在等待面試的階段。
  • Interview Evaluation — 已經完成面試,正在等待下一步官方的回音。
  • Jobs Closed — 尚未投遞履歷但職位已經關掉或移除。
  • Rejected — 有收到官方拒絕信的職位。

在每一個開好的階段(List)內便可放入自己有興趣投遞的職位(Card),每張卡展開後會有官網的網址、這職位介紹與條件的連結還有我對這職位功能的分類(Label)。所以我可以透過移動卡片的方式知道目前每一個職位所在的階段,Trello除了網頁版本還有App, 所以在手機上也很方便管理。有這樣紀錄的好處是,下次求職的時候也可以看看上一次自己失敗的職位、卡住的階段,好讓自己知道如何能更進步。

可在歷史紀錄中看到我移動卡片的痕跡,包含何時HR寄發面試邀請給我,何時我完成面試都被詳實記錄。此外Label是我用來標示職位功能用的標籤。

2. 怎麼準備自己的履歷?

好像討論到這邊才進到重點的樣子,但其實每一步對我而言都不能缺少,否則總會沒安全感。
準備履歷,其實也是很長的一條路,先感謝一路上願意幫我改履歷、給我修改建議的朋友。

以下是我個人準備履歷的經驗,僅供參考。

我第一次寫履歷的時候其實非常撞牆,因為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值得一提。我的經驗是去與我的同事、曾經與我合作過的人討論他們對我印象最深刻的專案是什麼,認為我帶來的正面影響是什麼。將這些「質化」的影響與我「量化」的專案表現記錄在我的Evernote文件中。接著,是去分析這個工作職位想要看到的履歷應該是長什麼樣子。

我通常會用幾種方式分析:

  1. 職位要求的工作內容、條件是什麼?
  2. 在這職位上的人是怎麼介紹自己的表現?
  3. 這產業/職位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寫履歷的時候我一定會針對工作職位來寫。其實這是老生常談,我也可以理解每個職位準備一份履歷很累人,但我覺得若每份工作想看到的亮點不同,而你用一樣的制式履歷來投遞的話,就像是在找個一體適用的回答來回覆完全不同的問題。我能夠給的建議是:我通常會針對「功能」來先寫履歷母本。

針對行銷功能的職位寫更多關於行銷的描述,提及我以前做過哪些行銷專案、了解多少網路行銷的知識、拿過多少證照或碰觸過什麼行銷的案例;而針對產品的職位寫自己專案管理的經驗、如何跨團隊溝通,如何為產品帶來使用者等工作內容。撰寫完畢後,我便會有「行銷履歷」與「產品履歷」兩份履歷的母本。這份母本是我每次拿來針對職位做小幅度更改的樣板。當我在申請產品經理的職位時,我用「產品履歷」去改寫成配合該職位的內容,去highlight這職位所需而我也具備的能力。這樣的話,改寫履歷就不會花上太久的時間。

而如何針對該職位來改寫你的履歷母本呢?我的作法是,像考試一樣畫重點找可能會考的部分。

我會把工作職位與條件存成文件,把我認為可能看重的部分以黃線標示出來。另外我會用紅字來標示我應該提及哪項我過去的經驗、怎樣寫對我比較有利的筆記。對於工作描述與條件,我一定會讓這裡的每一條內容(條件)連結到我過去的每項經驗。換言之,不論HR/面試官今天是以當中的哪項提件來審視履歷或是問問題,我都可以準備好一個相應的答案。

以下面這張範例解釋的話,我會用我曾在美國實習的經驗來證明我的英文工作能力是無虞的;用我過去在產品專案管理上的經驗來說明我是如何跨團隊的溝通;用他人如何形容我的個性以及過去在學校社團、實習經驗來證明我的團隊領導能力或策略思考能力。這些被我列出來的重點就是我會放入履歷的內容。試想,今天一個HR若以這樣的工作條件在找合適的人選,而你為這JD量身打造你的履歷,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必會大大增加。

這是我以當時Facebook我應徵的職位來改寫的範例,我會在Responsibility後面標示我認為該職位看重的部分,而在Requirements後面筆記我應該要如何回答。

第二,參考他人是如何描述自己過去的表現。

在你完成你的履歷樣板以及針對該職位所撰寫的履歷後,並不表示履歷就是完美的,我們總是想知道以他人的經驗而言,怎樣的寫法會比較好。我想再次推薦Linkedin這網站的妙用:它除了能幫助你聯絡到該公司該職位的人以外,它也可以讓你參考同樣職位的人們是如何寫自己的經歷。

我通常會在Linkedin 搜尋我想找的職位或類似職位的名字,找到工作經驗較多年與背景較突出的人們來作為我的參考對象,再去模仿他們是如何介紹自己或成績。

隨意找個人作為例子(連結:https://www.linkedin.com/in/mickgupta),Mr.Gupta是Airbnb總部的產品經理,若對產品經理職位有興趣的話便可參考他是如何描述這職位的。他提及了自己的團隊與主要產品後,說明他建立了客戶支援的流程、打造聊天機器人等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他每一項的說明架構都是:(做了某件專案 + 為了什麼目標 or 得到什麼成績)> 這便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履歷寫法。

最後一項,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履歷在這產業或是職位是否夠突出了呢?
其實很簡單,上面也已經提的差不多了,就是找到有非常近似工作的人來幫你做最終檢查。在完成上述兩項事前作業後,我最後都會問工作內容最接近的朋友來給我點意見,有時即便不是非常相似的工作內容的人,也可以給我不同角度的觀點。如果在類似職位的人都對我履歷給予肯定的話,那代表今天這公司正在招聘的同功能主管也很有可能也會肯定我的履歷。

到這邊,恭喜你如同陪我重新走了一遍我的求職之路。

再次重申,這是我的個人經驗 — — 我既不想宣稱它是對的,也不想保證它的效果。我之所以會總玩笑說這些是「白工」的原因是我認識太多人沒有做這些事情,依然找到非常好的工作。所以,它絕非必須得做不可的成功指南。

如果你真的很好奇效果的話,只能說上次我求職時,做完這些後我求職的近三十間公司只有不到五間公司給我後續面試的機會,最後台灣公司全軍覆沒,反倒是兩間新加坡大型跨國公司都走到了最後一關面試還拿到了Offer。

簡直是被強迫出走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