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一個沒有四季的地方:海漂新加坡的首月心得

Aki
akichy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an 6, 2017

“Do you miss Taipei, or Taiwan already?”
“Kind of, I miss winter more.”

(轉載與分享至其他網站(含社群網站)請先留言告知。謝謝。)

在2016最後一個工作天,下班前聽到此起彼落傳來的Happy new year祝賀聲,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在Facebook上班的日子滿一個月了。那也代表著,一個人海漂新加坡的日子也滿一個月,將要踏入新的一年了。

在離開台灣前,還記得那時台北天氣偏冷,時不時聽說有冷氣團要襲來。我對我朋友說:「希望在我離開的時候,台灣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那種天氣,讓我對台灣的記憶與熱帶的新加坡可以分得徹底,希望冷冽的印象足以讓我在新加坡想念台北。」

後來,我離開時也不至於太冷。但抵達新加坡的前幾天卻總是嫌熱,出汗的誇張。
誰想得到現在的我,偶爾還是穿著薄長袖出門,只是帶來的外套卻從來沒有派上用場的一天。

-

同事們總是很關心我在新加坡的生活是否一切都打理妥當、是否有遇到任何不習慣的事物、是否隱隱地在異地想念家鄉。
與其說在新加坡遭遇什麼不習慣,倒不如說是我明確地感受到我還在「習慣」那些「不習慣」。

在熟悉的環境裡,出門不需要在前一晚就用Google map研究交通工具;不需要因為算不準交通時間而把鬧鐘撥前,也不需要在假日想辦法認識環境,讓自己的週末即便在沒有朋友的情況下也不致於過得太差。(雖然我在台灣時也總是待在家裡)

似乎越是在陌生的環境裡,才體驗到了原來什麼是熟悉。

當然,我認為這沒有不好。作為一個外來者,才能在每天睜開眼的剎那吸收一整天你的觀察、習得與想法。

在台灣我所習慣的事情太多,我們似乎早已知道在每個環節與計畫後會發生的事情。我熟悉台北的每個角落,我對自己的生活有著即便不是全然但也至少掌握於手中的力度。我們自信而驕傲,二十多年來的生活累積成對領域的知識、經驗的精熟,但也是如此,我們身上的刺比誰都多。因為我們深信,我們是屬於這生活裡的老手。

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外來者的我們才有機會去體驗那些「錯誤」與「莽撞」。

在熟悉的環境裡我們很少行為失序。我們有著早已建立起的朋友圈,有著自己累積下來的名聲,在台灣這小地方,怎樣都有辦法讓別人藉由某種方式更了解你:畢業於哪間學校、你的朋友有誰、你之前在哪裡工作…等。

但在陌生的環境裡我無需向別人特別強調,他們也清楚知道我的外來身份。
不用嘗試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不需想辦法讓自己馬上就熟悉那些新的事務,也不需要表現得早已融入這環境 — —

很多時候,你不需要在這裡顯得正常。因為你本來就不來自這環境,又何必假裝自己是呢?

新來者的身份,讓其他人有更多包容的耐心,因為如此我可以放任自己去犯錯,去問那些總是搞不清楚狀況卻又不敢問的問題。其他人既不會對你抱有額外的期待,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肩膀扛上完美主義者的重擔。

至少在新手村打滾的日子,當你拿著護照、簽證文件而一臉茫然時,你會發現周邊的NPC對你總特別親切。
又或是,當你在開會因為聽不懂而皺眉時,你會意外獲得同事一對一解釋給你聽的家教時間。

即便我現在在文章裡打得雲淡風輕,實際上說得容易做得難。

作為陌生環境的新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突兀的菜鳥,都不希望自己犯錯,但在我第一個月的心得中反而覺得最大的收穫都來自於那些莽撞的錯誤。當你願意暴露錯誤給他人時,特別是在工作環境裡,那才是你能獲得他人建議而修正自己的機會。

那麼順應話題就讓我談談第二個重點,也或許是大家比較好奇的一個:工作。

總覺得第一個月的工作結束很突然,與其說造成了什麼工作的改變,實際上第一個月就是認真地在學習,僅此而已。

作為一個台灣的新鮮人(肝),好像習慣了一上工就得證明自己能力、展現長才,在越短的時間內讓自己上手就表示越能做好該職位,或許這即是常被許多網友拿來開玩笑的即戰力。但相反的,如同其他網路文章所提及(註),Facebook有著比我想像中還扎實而嚴謹的訓練過程,甚至到了覺得自己一直在上課卻領薪水而感到愧疚的程度。

上工後得知有個課程地圖要完成,接下來的每週都安排好關於公司、部門又或是這職位所需要的課程:從公司政策、如何報帳等必修的通識,到更了解公司相關產品、資料分析工具等個人必修,整個受訓內容長達將近三個月。所有的課程都不會預設你應該要有什麼技能與背景,從零開始重新學起 — — 即便我自己早已有經營過粉絲專頁、投放廣告的經驗,也依然從最基本的「廣告概論」開始了解。

雖然相當不習慣,也時常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實質的工作貢獻。但,也在細節中感受到對於「工作」不同的態度。
因為無法很仔細地去討論這個月到底做了什麼,所以簡單分享第一個月我覺得最重要的收穫:

#你害怕什麼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not afraid? — —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公司勵志小語。
從第一天的新人訓練開始到每天經過的牆上海報、主管在一對一會議時關心你職涯的話題,都不脫離這句話。
做為新人的我,時常用這句話來檢視自己該不該問那些犯蠢的問題。

而這句話的出現總是能夠一次性地擊垮這些多餘的念頭,直搗核心去重新審視我到底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對我來說,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正視自己的妥協,以及為何妥協。很多時候當我們會決定放棄那些我們想要達到的事情,是因為有太多外在的因素讓我們打退堂鼓,但如果你不害怕、不畏懼於失敗的話,至少我們還有機會嘗試。

在產品會議上,我相信透過這句話會讓大家更聚焦在「如何做更好的產品」與「如何做更正確的事情」

— — 而不是因為外在的障礙而妥協。

Facebook:辦公室勵志小語

#讓我們做到80%的完美就好

這是負責我訓練課程的同事本週對我說的話,看似簡單卻覺得像是對我的當頭棒喝。

雖然所有的同事都好到不行,樂於助人到像是每一秒都在等你開口問問題,但我依然會習慣於看完資料後,整理問題清單再一併請教其他同事。因為要學的、要記的東西很多,為了怕自己漏掉什麼或在什麼環節做錯,我計畫把每個產品、分析工具與常見到的問題整理成一份未來我可以隨時參考的SOP。

當我在訓練課程中與我同事一一確認應該在流程中採取的步驟,有怎樣既定的流程時,她是這樣跟我說的:

“You don’t have to be 100% perfect on everything,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她說,「不要讓自己執著在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完美。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Work with super smart people

最後,是我覺得收穫最多又最感謝的一件事情。謝謝我身邊圍繞著一群超級友善、超級有趣,而且又超級聰明的夥伴。

我所使用的Tag是原封不動,當時面試我的主管(其實就是我現在的主管)在面試時回答我的答案。那時我問她,
「妳認爲Facebook文化如何?妳又怎麼看待這個職位與部門?」

印象很深刻的,她當時說她喜歡Facebook的地方是:「你可以跟一群極為聰明的人在一起工作。」

即便我常玩笑說每天都在被同事智商碾壓,但可以從身邊的人學習,每天都有一些收穫是一件很令人滿足的事情。雖然我還在新手村打怪兼被怪打,但也非常期待正式上工後能夠跟團隊一起帶來改變與影響。「同事」大概也是公司的福利之一吧。

一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值得慶幸的是每天都能有在往前邁進的感覺。

旅程還很長,只好拿出過去自己的貼文隨時提醒自己:「從生活中發現自己,有知有覺的過每一天。」

不要停止閱讀,
不要停止學習,
不要停止思考。

不要妥協。

註:
Facebook 新人受訓相關課程請參考文章:
What’s the new employee onboarding at Facebook like?
Facebook Engineering boot camp
Growing culture in Facebook
//

後記:
以為自己可以憑藉著23歲的年紀再度坐穩老么的寶座,結果同事還比我小,看看這殘忍的世界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