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新鮮人的疑惑:該選擇新創還是大公司?

Aki
akichy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6, 2017

這篇是延伸我朋友 Huli 在幾週前的部落格文章,同時也想藉這篇文章回答那些來信詢問的新鮮人。因為我自己離開校園不算太久,但卻剛好有新創公司、跨國外商不同的經驗,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我目前的心得與想法。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歡迎你/妳先閱讀相關的討論:

  • Rabbie Kao 小兔姐個人臉書的貼文
  • 我朋友Huli 在上週發表的文章

不管是小兔姐的貼文或Huli的文章都先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討論,我想先暫時退一步去闡述為什麼這問題對職涯方向是重要的,又在什麼時候其實沒有幫助。

我同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一個過於廣泛的命題。
我可以說我想成為好人,而這不影響我的職涯選項;我也可以說想成為一個領域中專業的人,而它也沒辦法幫助我選擇新創公司還是大公司好。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說這個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呢?

因為它決定了「沒有標籤」的你在工作中怎麼被他人認識。

每一個活在社會群體的人都不免俗被標上各種標籤,標籤像分類讓他人能快速地認識你。舉例而言,「台灣大學」「專案經理(PM)」「科技業」都是標籤,在學生時代也常見「卷哥/卷姐」等的標籤。

人們傾向以歸納的分類法更快速去認識一個新的人事物,若今天有人自我介紹說來自於Microsoft, Google等公司時,我們內心對該公司的印象便會轉移到對那人的認識:「他應該是很厲害的人,或許他英文說得很好,他可能有相關的技術背景」

但值得注意的事情是,這些標籤其實描述的都是公司而不是個人。

沒錯,之所以得回答大公司/新創公司究竟哪個較好,其實是希望了解兩者的價值何者較多,但是若標籤本身依然只是從公司被轉移到你身上的話,那麼在沒有標籤時你是什麼樣子?

所以實際上「進入大公司好還是新創公司好」其實是個假問題,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是不會被這問題給影響的,相對的也不應讓它影響他人對你的認識,特別是在職場上,若你的目標只建立在「我是在Google工作的人」「我是在台大拿書卷獎的畢業生」,你或許可以騙得了一時的人資,但在長時間的職場,我不認為你會希望大家的認識依然停留在「標籤」而非「能力」。

先對這問題有基本的認識後,才有辦法去探討「所以你想選擇什麼」。

在我自己內心討論過上述問題後,我理解到自己對於產品開發的熱情是肯定的、想成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PM也是肯定的,所以對我而言工作應該要能照顧到我所肯定的目標。我在兩次工作經驗中恰好一份是在大公司而一份是在新創 — — 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的考量標準並不是以「新創公司/大公司」二元法來分類,以下我會分享我個人所參考的幾項原則:

(如果你只想看基於我經驗的兩者比較的話,可以直接看最後的分享)

#1 我有選擇嗎?

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詢問自己「想選擇什麼」前,應該要知道自己手上的牌長怎樣,如果錢包只有15元,請別想著買一杯50元的珍珠奶茶。我個人的經驗是除非夠確定自己肯定不要哪一項選擇,不然的話請別因自己的念頭而斷絕了擁有嘗試不同選項的機會。

我曾經有很多學弟妹在找工作前就先問我「學姊,你覺得我應該選擇新創公司還是大公司的方向比較好?」我最常說的回答是「都先去申請,再來一間間公司討論哪間比較適合你。」

若認為大公司較適合,但你根本沒有獲得大公司的任何Offer時,我覺得討論這問題會顯得相當沒意義。

特別在尋找第一份工作的學弟學妹們,請你們不要侷限自己的選擇。

#2 人生不是只有一次機會好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Mindset: 一個人不會一輩子只有一份工作。
換言之,在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唯一差別只有這工作是否能更快帶你到那位置。

以我個人故事舉例。
我第一份工作在新創公司就是我的答案:作為一個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的人,若想做與產品相關的職位,我知道我的經歷可能無法讓較有制度的大公司人資取信我可能有「潛力」,因而我在新創公司的勝出機率較大。

第二,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而我想很快了解產業與公司的運作方式,因而先選新創才可以有機會「實際看到」與「摸到」各種真實的工作。若在大公司的話,所有的功能會切得較細,因而負責產品開發的人、與工程師討論的人、調查使用者經驗的人可能都歸屬不同部門,因而較難有機會與他們相處在一起。

綜合以上,我認為最快能做產品相關職位的機會應該藏身於新創公司中。

但說真的,基於我的猜測所做出的決定有可能會有錯,也有可能加入新創後發現缺少制度的情況下,其實無法讓我學習到任何東西。但我依然可以離職去找尋下個機會,這不是一次性終身的決定。

#3 新創公司/大公司就可以一體適用到全部公司嗎?

不,完全不是。

新創公司或大公司只是一種標籤,但拿標籤(種類)來一體適用到所有的公司是很奇怪的。每間公司的差異才是做選擇的關鍵,參考的標準很多,包含喜歡的工作環境、欣賞的工作文化、支持的主管特質、職位上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所以直接說「因為新創公司的文化就是比大公司自由」所以選新創公司其實是很衝動的。(畢竟基於我個人經驗,我現在待的大公司的文化比我在新創公司還自由。)

所以在這情況下,我會建議列出所有會影響選擇的條件,一一比較A公司與B公司的差異而不要以新創公司/大公司的種類來進行比較。

#4 你在猶豫什麼?

我覺得其實最重要左右選擇的問題,基本上是「猶豫」。是什麼原因讓你沒有辦法很直接地選擇你想要的,而讓你猶豫?基本上朋友或是學弟妹們問我的問題不脫以下幾種:

  1. 薪資待遇?
  2. 工作環境?
  3. 工作風氣?
  4. 工時長短?
  5. 工作複雜度?
  6. 職涯發展的空間?

有些公司可能薪資待遇較高,但是相對工時也較長,這個選擇關乎於每一個人的偏好,如果是很在意個人生活的人可能就不喜歡工時長的工作,而同理也有人以工作薪資為首要考量。

我建議把所有會影響的條件列出來,然後按照志願序從高排到低(舉例而言:職涯發展空間> 工作風氣> 薪資待遇> 工作複雜度> 工時長短> 工作環境)後再去看每一個選項的得分如何。

#5 你想成為____?(對,我指的就是一個人名)

填空題可能是不同的人名,端看未來想要成為的學習對象或是榜樣。他也可以是學長姐、朋友、認識的某一個人,這個問題是我拿來反思自己的短期目標(3–5年)的指標。

  • 如果你的指標人物是創業型的人物,那麼你會選擇先進大公司磨練自己、更了解公司運作的方式再出來創業嗎?
  • 如果你其實不想成為領導者,你比較想在你的領域上專精且你也不希望擔心公司其他資源,會不會大公司其實是比較好的選項呢?

#6 迷路會問路,那找工作呢?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我獲益最多的一個習慣是Coffee Chat,我從來不會遲疑於搭訕我有興趣想認識的職場前輩、公司同事等,國外稱之為Informational Interview

作為一個申請者,若恰好有機會知道某人也在這間公司工作,即便不是一樣的職務內容,但很有可能這前輩有辦法提供:

  1. 他對這職位的了解(職務內容/ 要處理的事情/ 想要找的人)
  2. 他對這部門的了解(主管如何/ 部門的風氣)
  3. 他對這間公司是否推薦(他自己的經驗,覺得好/壞的事情)
  4. 針對你這個人的認識,他給你的建議
  5. 若運氣夠好的話,他也可能願意以內部的方式幫忙薦舉

新鮮人不知道很多職場的事情並不讓人意外,但至少付出一定的努力可以減少資訊不平衡的情況。多跟其他人聊聊肯定是好的,週邊的人對你的認識有時也能幫助自己突破盲點。

最後以自己個人待過兩種公司的情況下,我認為:
(請注意,這裡提及的只有個人心得,而不一定能適用到全部的新創公司/ 大公司)

  • 新創公司在團隊風氣上較佳,多數的人熱血且懷抱夢想,在工作上也會較容易被激勵與有衝勁。大公司相對地讓一般人覺得穩定,而不會隨時有倒閉的風險。
  • 工作環境差異不大,重點是喜歡開放式的空間還是保有自己的隱私。
  • 大公司會有較明顯的升遷制度,但也因每個工作切分較細,能做的事情會比較單一;新創公司則少有升遷制度,但一個職位基本上就能跨到很多不同的職務功能。
  • 新創公司可能會讓你在短時間學習到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但大公司專注在個別領域而較為專精。
  • 薪資待遇上新創公司不一定較差,因為他們希望用較高的薪水來吸引人才,但在福利上可能會有所缺漏,因為制度較沒大公司完善。
  • 新創公司的工時可能較長但工作時間自由;有可能因資源不足的關係而導致工作負擔較吃重。
  • 大公司的品牌可能會在找下一份工作時較為吃香,但是小公司工作的廣度可能較有辦法扎實地充實自己的履歷。

最後,我想說這問題其實沒有最好的解答,它必須建立在對自己的理解與手上的Offer選擇。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考量,所以它並不容易。如果你無法快速地得到解答,甚至你懷疑自己找不到最佳解,這些都很正常。

我能給出最好的建議,就是選擇在那當下你覺得最有可能是答案的選項。

然後相信你的選擇,即便它不是正解,也請讓它變成最有可能是最適解的一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