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Facebook面試過程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Aki
akichy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Nov 10, 2016

v2, 161130 修正版本。

首先,先感謝給我很多肯定的朋友們。我依然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很不足,準備的很少,能得到這個機會更像是個意外。但謝謝你們肯定我的面試準備,以及我一路以來所累積下來的東西。

另外,感謝前幾天留言的網友Grace, 很抱歉由於我剛好在換虛擬主機因而你/妳的留言被吃掉了。
但謝謝你的肯定,讓這篇修改過後的文章有機會與大家見面。

轉載與分享至其他網站(含社群網站)請先留言告知。謝謝。
//

我一直在想,這篇文章到底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標題才能夠看起來既不會太討厭,但又能保持一定的幽默(等等我幹嘛要追求好笑##),然後就很無聊地查了Facebook、工作、心得…等關鍵字,發現主要的分享都在知乎上。

常在看知乎的人就會知道,「在…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在…生活是怎樣的體驗」根本就是問題起手式,所以我決定偷來作為這次的標題。雖然我沒有簽什麼面試的保密條款,但這篇文章我也避開了面試細節,主要在於我如何準備面試與單純作為紀錄我奇妙旅程的一個句點。
從我決定要離開前公司開始,就是一段困難的找工作之路。

作為剛畢業一年的職場菜鳥,實在找不到什麼好東西來更新自己的履歷,head hunter多半也認為你沒有資歷可以讓他們賣給其他公司,因此我覺得我自己像是回到當年剛畢業找工作的撞牆期。但不同的是因為自己至少有一年多的工作經驗,也在前份工作中理解了資訊業的運作模式還有不同部門的功能,所以這次我打一開始就鎖定了求職目標在「產品開發」相關的工作上,並不像畢業當時亂槍打鳥去嘗試不同可能。

先確定了工作的function之後,相當不要臉地不管公司的規模與大小都先將我的履歷寄給對方。這也是為什麼我小菜鳥一個,會踏上Facebook面試旅程的第一步(甚至是後來我認為可能是關鍵的一步):

基本條件(Basic requirement)實際上不是用來審核你的,而是用來考驗你有沒有勇氣跨出第一步,有沒有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到的勇氣。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完全不符合所應徵職位所開出的條件。
既沒有資工背景,沒有碩士學歷也沒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對於資料分析或是程式語言的認識幾乎是0, 然而在我的學經歷完全不符合最低門檻的情況下,我依然走到了Facebook最後一關的面試。當然,我並不排除我只是運氣好的可能,但也真實地建議所有人對自己保有更多一點的信心。這段面試旅程的開始並沒有Recruiter或是Head hunter找上我,沒有透過Linkedin或是內部員工的Referral,我所得到的機會僅源於我在Facebook官方的徵才頁面(Facebook Career)上傳了我的履歷,如此而已。

大型的網路公司(Facebook, Twitter, Google etc)都有屬於自己的徵才的頁面,使用者經驗也非常不錯,在他們的官方頁面上投遞履歷並不是件很麻煩或困難的事情,當然這也導致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者變得更多,畢竟一鍵上傳履歷讓求職變得容易。

據傳Facebook的HR一天之內都會收到上萬封徵才信,如何讓自己在履歷海當中被看見是整個Hiring process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官方的徵才頁面上傳履歷後,實際上我也在Linkedin上找到了亞太區的Facebook HR(申明:不是肉搜不是肉搜,意外找到而已),傳了inmail message作為cover letter來增加自己的曝光機率。(但事實證明那封message至今也沒被打開過,所以有沒有加到分我也不知道)

從線上投遞履歷到接到通知大約是二到三週的時間。Facebook最早打給我的一通電話因為開會的關係而漏接,當時對這個職位完全沒抱有期待,而看到對方不知名電話讓我原本還猶豫是否該回撥號碼,而在我回撥後聽到來自總機的聲音時腦袋就斷線了。

“Thanks for your calling to Facebook Singapore office.” (os: 哦?)

電話的另外一頭傳來帶有口音的英文說著「我們收到了你的申請,希望能有機會更瞭解你」時才真正落實了我內心的大石,意會到:我收到了Facebook的面試邀請了。雖然只是基本的口頭通知並且與人選確認面試時間的電話,但依然讓我緊張到不行。

老實說HR的問題並不困難,主要都是behavorial questions,但有提及關於這職位會需要的技能,簡單確認你是否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或至少有對該領域的基本認識。我個人覺得問題並不難回答,比較困擾我的是Recruiter的口音讓我有點聽不懂他的問題。

面試時間約30分鐘結束,特別的是他會直接跟你確認下一場面試的時間,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如果這關死掉了就會直接被掛電話(欸)。簡單確認下一次可以接電話的時間後,會有官方的Facebook面試邀請信讓你知道詳細的面試細節,我還特別截圖了Facebook寄給我的信,畢竟當時覺得人生沒什麼機會收到壓著Facebook官方logo的面試邀請信。
HR之後的面試都是同事與主管了,也是從這階段開始,實際與該職位相關的同事主管的面試都會有「情境題」。

我覺得Facebook面試的策略相當不錯,雖然面試的關卡(總共七到八關)繁複到可能會將人選逼瘋,但是透過每一關面試,你有很高的機率可以認識到未來你的所有組員(同事),以及直接從這些人的口中得知他們對於這工作的想法。當然,情境題不像是顧問業那樣正式的case interview, 問的是「如果今天Facebook的什麼功能當機了,你該怎麼做?」類似的問題,我覺得這種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因為這類問題通常會涵蓋幾個面向:

  1. 你的反應速度(聽完問題你是呆住10秒,還是可以馬上回答?)
  2. 問題剖析的邏輯與縝密性(如何去分析他給你的背景以及判斷問題出在哪裡,你該怎樣做才能找到關鍵?)
  3. 你對該Facebook產品的了解程度(因為問題往往圍繞在Facebook產品上,若了解不足則可能會聽不懂他想問的部分)

關於面試的準備,我誠摯地推薦大家使用Glassdoor(世界最大的工作評論網站),我認為這是在面試過程中幫助我最多的一個資源,以致我心懷感激到一結束面試也上去貢獻了我的面試全記錄。Glassdoor開放給用戶上傳自己的面試經驗,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樣申請這個職位的用戶覺得面試的難易程度、被問的問題是什麼、面試的關卡有哪些以及他們總體而言對於面試的體驗如何,雖然可能會因為時間點不同而有些許差異,但也至少讓自己內心有個底,找到準備的方向。

我的準備其實超級直觀,我就在Google搜尋了“Facebook (position) interview questions” ,然後從搜尋結果第一頁看到第三十頁把所有網友、專家、記者…任何人有分享過或是紀錄過的面試題目抄下來,重複的或類似的就整理成題組,然後直到你發現搜尋結果開始重複後就可以著手準備了。先將這些抄下來的題目根據類型分類,整理成「個人經驗相關」「產品知識相關」「技術背景與能力測試」…等,找到每一題之間可能串連的脈絡,舉例而言:

通常自我介紹之後面試官就會根據你介紹的內容來問你前一份工作做的事情,因而就會接著提及到過去的專案經驗。當然,在提及專案經驗時不應該只是分享故事,最好能夠在分享經驗的時候,也提到自己的方法論以及相關的成果,強調自己在這領域的成績與認識等。因此脈絡就可以整理成:

「自我介紹」 -> 「過去專案經驗」 -> 「專案管理的方法論」-> 「對於產業/產品的認識」

將全部的題目的整理完之後,可以給他編號。

例如自我介紹相關的題組就是1, 自我介紹題組當中的小問題給予a編號之類的,所以每一個問題都應歸類到1-a, 3-b之類的格式。然後針對每題寫200–400字不等的答案,就跟寫英文作文一樣的概念(咦),但不同之處是你的答案必須要非常切題、非常有邏輯,且要如何巧妙地扣住這個職位需要的技能與個性特質。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針對每一種問題都能夠有假想的答案,而不至於在當下腦中空白。舉例如下:

「為什麼要申請Facebook?」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可以再延伸到「為什麼要申請xx辦公室,而非台北的職缺?」以及「為什麼是Facebook的xxx職位?」之類的相關問題。

「為什麼要申請Facebook?」的問題可以提及你對於Facebook核心價值的認同、你擁有不斷接受挑戰的個性特質且希望學習、你希望在特定領域上能展現影響力與價值…諸如此類的,而可順應到「為什麼是xxx辦公室?」的答案:因為xxx辦公室比較國際化、因為xxx辦公室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激發創意與挑戰彼此、因為你想要尋求獨立並且離開台北舒適圈…等回答。

^ 以上都是隨便假設隨便回答,建議不要直接參考,不然會後悔的(笑)
另外,針對情境題的準備,我花了幾小時看了一本號稱是顧問業聖經的書《Case in point》。
雖然我覺得這本書嘗試以一種八股文的架構來教你如何分析一個情境題目,與如何有系統的答題,但是我認為針對沒有準備過情境題的人還是很不錯的入門。我自己當時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寫給自己的重點提醒是這樣的:

  1. 釐清詳細而準確的問題情況。(不要害怕向面試官提問,弄懂問題再回答比莽撞而快速回答問題還來得重要)
  2. WHO/ WHAT/ WHERE (這個題目會影響到的對象是誰、他們最可能在意的資訊是什麼、這樣的情況會對什麼東西造成什麼影響)
  3. Revenue/ cost/ effect (畢竟是商業問題,把風險與商業利益的管理帶入回答中較為實際)

實際上面試重複的問題很多,一個面試階段只有30分鐘所以問的問題大概就4, 5題左右。

我自己覺得並沒有完全回答不出來的題目,但確實在這一階段的情境題越來越多,很有可能這會與之後職位上要處理的工作有關,因而他希望先知道你會如何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我個人在trouble-shooting與customer operation領域完全是0經驗,但我覺得多了解題目中的情境然後善用推理還是有辦法回答的。如果題目本身可以串聯到自己先前準備的題組是最理想的,至少有個底稿去更好地回答問題,且透過題組的串聯會讓你整個面試的回答感覺非常有邏輯性。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突然問了我學系背景的問題。

「你不是相關領域的背景,那你覺得你畢業的xxx科系之後有對xxx工作有怎樣的助益嗎?」

這就是我根本完全沒準備到的題目,老實說這題目未免也太難回答(呃),但我當時有簡單講一下我個人主觀的想法後把題目導引到「…所以其他人通常都覺得我是怎樣的,他們說我的優點是…」,因為「別人眼中的我」與「個人個性優點」題目是我有準備的題組之一,至少回答的時候就比較順暢一些。

後面幾關的面試都是視訊面試,所以我覺得也不是個適合看小抄的進行模式,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 就是想辦法練習吧。

我必須要稱讚一下Facebook的招聘流程,我覺得即便不是HR function出身的這些產品同事、主管們的面試技巧也很厲害,整個面試過程非常順暢也不會讓人覺得有壓力或是壓迫感,反而會用引導的方式讓你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能夠做到每一個員工都有一定面試人的能力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在面試過程中最大的感想就是,

  • Facebook真的是人生經歷過最困難的面試,沒有之一。超級硬的面試。
  • 不管你多強大,多有經驗都還是練習練習練習,然後剩下80%都交給命運吧。
  • 感覺Facebook在意的是你的邏輯與腦袋清不清楚,並不會很在意技術性問題的正確與否。(當然這跟職位有關)

或許是因為Facebook的面試難度真的很高,準備面試真的是非常身心疲憊的過程,對於產品菜鳥我實在有太多東西要準備,因而從第一關開始面試的兩週時間內,我幾乎是每天12小時以上坐在書桌前準備,有種回到高三考大學的感覺。但也覺得感謝有這樣一段面試經歷,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也學習到了非常多。

在三天之後收到了HR的通知電話,

「嘿我要給你一個好消息。你的面試結果非常好,面試回饋都相當正面。」

接完那通電話之後覺得有點不真實,就跑回去床上繼續睡覺了 — —

幾小時後收到了正式通過面試的通知信,彷彿回到了最開始聽到新加坡辦公室的總機聲音那種感受,我一直覺得那個總機的聲音在耳邊迴盪。

“Thanks for your calling to Facebook Singapore office.”

因為太多人跑來問我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段經歷、我到底怎樣準備、我做了哪些事情…所以乾脆來詳細地記錄一篇。

我不是很厲害的人,請大家不要誤會:我就是個來自文學院科系畢業一年、沒有強大的資訊技術背景、沒有唸研究所的職場菜鳥,我之前的工作也不是什麼強大的外商公司。
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很不要臉地把自己的履歷遞給一個看似完全不屬於自己的職缺而已。

“Hello world, Hello Facebook.”

新旅程的開始。

v.2 版本補充常見FAQ與我個人回饋:

因為這陣子以來收到許多來自朋友、網友的問題,多半的問題是「最早是怎麼知道Facebook有這樣的徵才的呢?又是從什麼管道關注這類的訊息?」「以整體Facebook面試的經驗而言,認為最重要應準備的關鍵能力是什麼呢?」或是「給予目前對於找工作、找實習的朋友們的建議是?」…等。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想直接整理成一段回饋統一回覆大家:

如果真的對Top tier網路公司的徵才有興趣的話,請不要期待有一個「速成整理」的管道,既然都知道這些公司在徵才,那麼在Google搜尋欄打個“Google career”或是”Facebook 2016徵才”應該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我沒有通過什麼管道,我就是把我有興趣的公司一一列出來,然後一一找到這些公司徵才的頁面或是信箱,一間間去投遞我的履歷。
我可以明白大家想了解準備這類面試,何者是重要的關鍵,但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

如果我知道的話我應該會去開個「教你如何面試進Facebook- 速成班」然後收一個超級狂的學費。就我自己這一次面試的經驗,我覺得沒有專門一項是關鍵能力,因為他們的問題其實問的就是那個職位的要求,所以每個職位應該都有各別看重的部分。若真的要整理一下我覺得面試重要的事情的話,我覺得應該是:

  1. 英文很重要,英文很重要,英文很重要。
  2. 專業知識的累積,請誠實應答。
  3. 邏輯能力。

我每次找實習跟找工作都有點撞牆,所以我覺得我的建議可能參考價值不大。

很多人總是很喜歡問我上面那題,問我到底要累積什麼才能像我一樣得到Facebook的工作機會,說真的,我從來沒有把Facebook的工作機會作為我的終極目標。這並不表示我不想要這機會,但我想要說的事情是:我前面做的每件事情其實都不是為了現在進Facebook做準備,我只是在那個當下做我應該做好的事情而已。

我在大學實習的時候想要知道自己到底職涯方向在哪裡,所以去做很多種的實習;我在實習的時候,可能因為主管、同事的要求而想辦法做好那些被交付的任務;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喜歡這個職位所以我想要讓自己變得專業,變得能在這領域侃侃而談 — — 其實我只是想做好一個「產品企劃」的職位所以我去學習東西,並不是以「進入Facebook」作為我做每件事情的目標。

所以真的要給個什麼建議的話,不管是任何問我的人都會得到一樣的解答:

或許做好每個當下的任務,就足以累積到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感謝所有人。

--

--